陈醒突破引发的能量涟漪尚在龙吟阁高层心中荡漾,砺锋谷的另一个角落,一项看似与当前紧迫的修为突破、技术竞争并无直接关联的研究,却正悄然揭示着一个可能更为宏大、更为根本的秘密。
苏青竹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那批新出土的“巫祭骨片”及其伴生文物的深度破译中。这些材质特殊(多为某种强大灵兽的骨骼或甲壳)、铭刻着比龙吟阁藏经阁最古老典籍还要晦涩符号的遗物,仿佛承载着被时光长河淹没的史诗。
她的工作台被各种放大镜、显微符文镜、频谱分析仪以及堆积如山的参考文献所包围。空气中弥漫着旧纸、灵墨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古老苍凉气息。与“共鸣大厅”那边的紧张高科技感不同,这里的时间流速似乎都缓慢了许多,只有苏青竹指尖划过古老纹路时那全神贯注的静谧。
起初,她的工作重心依然是辅助“法术数据库”的构建,寻找更多失传的古法模型和能量运用技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她将数百片看似记载着不同事件——诸如祭祀、天象、灾异、部落征战、灵兽潮汐——的骨片进行交叉比对和系统性校准后,一些隐藏在零散记载背后的、令人心悸的规律,逐渐浮出水面。
她发现,在这些上古先民的记录中,对于“天地之息”(即灵气)的描述,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多次出现了诸如“息潮涨落”、“灵汐起伏”、“天脉搏动”之类的词语。起初她以为这只是对灵气浓度区域性、季节性波动的朴素描述。
但当她尝试将其中一些有明确时间参照(通过星象位置、帝王纪年或特定祭祀周期推断)的“息潮”记录提取出来,并绘制成一条时间序列图时,她愣住了。
光幕上,一条起伏不定的曲线呈现出来。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隐隐呈现出一种长周期、大振幅的波动规律!在跨度可能长达数万年甚至更久的零散记录中,可以辨识出数个明显的“波峰”和“波谷”。
波峰时期,骨片上的记载往往充斥着“天降流火,地涌灵泉”、“草木一夜通灵,鸟兽皆能人言”、“大巫辈出,移山填海”等描述,俨然一个辉煌璀璨的修行盛世。
而波谷时期,记载则变得晦暗萧条:“天地寂寥,灵机不显”、“巫力衰微,传承断绝”、“凶兽蛰伏,人族式微”。甚至有一些骨片,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就再也没有了新的铭刻,仿佛文明本身都戛然而止。
苏青竹的心脏砰砰直跳,她意识到自己可能触碰到了一个被遗忘的、关乎整个修真文明命运的宏大真相。她立刻调动了“法术数据库”的部分算力,将龙吟阁自身有明确编年记录的近万年灵气环境监测数据(虽然早期数据粗糙,但趋势可辨),与骨片推断出的上古周期进行拟合。
结果令她毛骨悚然。
曲线的趋势,竟然惊人地吻合!龙吟阁有记录的这万年,正处于一个漫长的“息潮”上升期,也就是所谓的“灵气复苏”阶段!而根据这个周期模型外推……当前时代,似乎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了本次“息潮”的峰值附近!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辉煌并非永恒,灵气并非取之不尽,它如同潮水,有涨必有落!
意味着现在他们所经历的这个修行盛世,可能只是一个漫长周期中的一段“波峰”,之后必将迎来衰退的“波谷”!
意味着那些上古辉煌文明的突然失落,或许并非因为外敌或内乱,而是遭遇了无法抗拒的、周期性的“天地寂寥期”!
这个发现太过惊人,也太过沉重。苏青竹第一时间将所有的数据、图表和校准推论整理成一份绝密报告,提交给了李慕白。
当李慕白看到那份报告和那张横跨亘古的时间序列图时,饶是以他那经过千锤百炼的理性思维,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实验室的灯光照在他脸上,明暗不定。
“周期性……灵气潮汐……”李慕白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他立刻意识到,这个发现的意义,远超任何一个具体的技术突破。它从最底层,撼动了整个修真文明的认知根基。
“我们一直以为,修行是逆天而行,是个体向天地索取,攀登永恒。”李慕白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但现在看来,我们更像是搭乘在一艘随着潮汐起伏的巨轮上。过去的辉煌,或许并非先贤比我们更加智慧或努力,只是他们幸运地生于潮涨之时;而一些文明的失落,也并非他们做错了什么,只是不幸遭遇了潮落。”
他看向苏青竹,目光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与赞赏:“青竹,你发现的不是一段历史,而是一个……关乎所有修行者命运的,宇宙节律。”
这个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最小的核心圈层内。陈醒正在关键时刻,不能受此干扰,但李慕白通过加密信道,将简要信息传递给了在“共鸣大厅”外围护法的几位绝对可靠的长老。
众人皆感震撼,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如果灵气潮汐的周期是真的,那么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优化功法、提升效率、甚至寻求突破——在宏观的周期面前,意义何在?是为了在潮落前,尽可能爬得更高?还是为了寻找在潮落时,也能存续下去的方法?
“不,我们不能如此悲观。”李慕白很快从最初的冲击中恢复,理性的光芒再次占据主导,“正因为发现了规律,我们才有了预测和应对的可能!传统的修行者,在潮落时只能被动承受,如同蒙眼的旅人走向悬崖。而我们,现在看到了那张地图,看到了前方的沟壑!”
他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个周期有多长?波峰和波谷的持续时间、幅度是否有规律可循?导致灵气潮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宇宙尺度的能量波动?是星球自身的生命节律?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宏观物理机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干预?哪怕只是稍微延缓衰退的速度,或者在潮落时找到一片‘避风港’?”
一系列更加宏大、也更加艰巨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苏青竹的发现,将“科学修仙”的使命,从单纯的提升个体和宗门实力,一下子提升到了探索文明生存周期、寻找应对天地剧变之道的层面。
“立刻成立‘周期研究小组’,由我直接负责,苏青竹任副组长。”李慕白果断下令,“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优先分析这批甲骨文,寻找更多关于周期细节、成因乃至上古文明应对措施的记载!同时,启动‘深空灵能背景辐射监测计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寻找灵气潮汐的源头和机制!”
砺锋谷的研究方向,因此而悄然发生了一次深刻的转折。他们不再仅仅低头耕耘脚下的土地,而是开始仰望星空,试图解读那横贯万古的宇宙节律。
苏青竹埋首于更加艰深的破译工作之中,她知道,每一片甲骨文,都可能隐藏着关乎未来生死存亡的线索。而她笔下的每一个字符,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照亮文明在长夜中前行的,微弱的但至关重要的星火。
龙吟阁的理论自信,在这一刻,注入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面对未知命运的清醒。他们不仅要证明“科学”可以超越“传统”,更要探索“智慧”能否超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