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舰式那杯意味深长的酒,其效力比预想中更快地发酵。
高卢与哥伦比亚的关系,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速度升温,迅速进入了被外界称为“蜜月期”的阶段。帝国首都的沙龙里,外交部的简报中,甚至市井街头的议论间,都开始频繁出现“跨时代友谊”、“新时代伙伴”之类的词汇。这并非空谈。
利益,是最高效的粘合剂。
高卢需要哥伦比亚广袤的未完全开发的市场、其战后重建所产生的海量需求、以及它在西大陆独特的地缘位置,可作为帝国影响力投射的稳固支点,平衡乌萨斯在该地区日益膨胀的野心,并遏制炎国看似温和却无孔不入的经济渗透。
哥伦比亚,则迫切需要高卢的资本、技术、工业体系,以及——或许是最重要的——国际声望上的背书。一个与高卢紧密合作的哥伦比亚,能更快地从惨胜的泥潭中挣脱,获得急需的贷款、投资和一定程度上的技术转移,以重建其破碎的国力。
官方的访问团开始频繁互访。高卢的工程师、银行家、工业巨头代表团乘坐着崭新的邮轮,抵达哥伦比亚修缮中的港口,受到近乎国家英雄般的欢迎。哥伦比亚的政要、商人、技术军官则络绎不绝地前往高卢,参观帝国的先进工厂、科研机构和军事学院,眼中混合着惊叹、羡慕与急切的渴望。
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最具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合作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位于高卢首都近郊,一座由玻璃与钢铁构成的崭新建筑内,一场规格极高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巨大的徽章悬挂在主席台后方——左侧是高卢的金鹰徽,右侧是哥伦比亚的星条与鹰徽,两者被一道闪电巧妙地从中间连接,下方是拉丁文铭文“Vires et Industria”(力量与工业)。徽章下方,是两个巨大的花体字母:t.I. —— 雷神工业。
我代表高卢帝国,贝斯特将军作为哥伦比亚特命全权代表,分别在一份厚达数百页的合作协议上签下了名字。闪光灯再次亮成一片,但这一次,氛围与拉特兰那场充满谨慎与算计的签字仪式截然不同。台下坐着两国最顶尖的工业巨头、军方高层和政界要员,脸上洋溢着真诚(至少表面上是)的笑容和期待。香槟杯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
雷神工业,一个横跨两大国的军工复合体巨头,就此诞生。
根据协议,雷神工业由高卢与哥伦比亚共同出资控股,高卢占据主导股份(51%),并提供核心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经验。哥伦比亚则提供土地、部分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至关重要的、“安特普莱斯”号及其后续舰船的全面升级与改造订单,这相当于将哥伦比亚海军未来的命脉,部分交到了这个合资企业手中。
企业的总部设在哥伦比亚一座巨大的、战时曾被摧毁、如今被划拨重建的工业城市——新匹兹堡。这里将很快矗立起泰拉大陆西海岸最先进的船舶设计院、大型干船坞、精密仪器制造厂和装甲冶炼中心。
项目的核心,首先围绕着一个标志性的工程展开:对“安特普莱斯”号进行现代化、高卢化的全面改造。
数以百计的高卢工程师、技术顾问、熟练工长,搭乘着专门的运输舰,带着海量的图纸、精密设备和特种材料,登陆哥伦比亚。他们与哥伦比亚本地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其中许多是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兵)混合编组,迅速投入工作。
新匹兹堡的船坞瞬间变成了一个微缩的国际合作示范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摩擦与磨合的试验场。
高卢人的严谨、高效、对精度近乎偏执的追求,时常与哥伦比亚人更强调实用性、略带粗犷甚至有些“凑合”的战时作风发生碰撞。
“不行!绝对不行!”一位高卢来的总工艺师,指着一段刚刚焊接好的龙骨加强结构,脸色铁青地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哥伦比亚语吼道,“焊缝公差超过零点五毫米!应力计算会完全失效!这是战舰的脊梁,不是农用拖拉机的底盘!全部割掉,重焊!按照我给的工艺标准来!”
哥伦比亚的工头涨红了脸,想要争辩这在他们看来已经足够“坚固”了,但看着对方毫无妥协余地的眼神,以及旁边贝斯特将军派来的军方代表沉默却坚定的目光,他最终还是挥了挥手,示意工人照做。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冲突、抱怨、甚至激烈的争吵。但在巨额资金投入、两国高层密切关注以及共同利益的强大驱动下,工程仍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高卢的技术和管理体系,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开始一点点地剥离“安特普莱斯”号身上那些粗糙的战时修补痕迹,将更先进、更强大的部件“植入”其体内。新型的炮控系统、经过优化的动力机组、高卢标准的装甲焊接技术、更先进的通讯和指挥模块……
“安特普莱斯”号,这艘伤痕累累的战舰,仿佛正在经历一场痛苦的、却注定使她更强大的蜕变。每一天,她都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那是切割、焊接、吊装、测试的声音,如同巨人的心脏在强力起搏。
贝斯特将军大部分时间都驻守在新匹兹堡,穿着工装,与双方的技术人员泡在船坞、车间和设计室里。他成为了沟通的桥梁,时而需要安抚受挫的本国工人,时而又要极力说服高卢方面在某些非核心标准上稍作让步,以照顾哥伦比亚的实际情况和成本。
我通过加密频道定期听取汇报,并偶尔与贝斯特进行直接通讯。
“进程比预期快,元帅阁下。”一次通讯中,贝斯特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一丝振奋,“主炮系统升级已经完成,初步测试数据……非常惊人。超出了我们最好的预期。”
“很好,将军。”我回应道,“记住,雷神工业的成败,不仅关乎一艘战舰的性能。它是旗帜,是标杆。我们必须让所有人看到,与高卢合作,能带来怎样确凿的、强大的利益。”
“我明白,阁下。”贝斯特沉声道,“这里的所有人……都开始明白了。”
的确,随着“安特普莱斯”号改造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雷神工业旗下其他配套工厂(生产新型舰炮、优质装甲钢、高性能引擎部件)陆续投产并展现出远超哥伦比亚原有工业水平的技术实力,最初的摩擦和疑虑逐渐被一种兴奋与期待所取代。
哥伦比亚的报纸开始用整版篇幅报道雷神工业的“奇迹”,描绘着两国合作带来的美好未来。新匹兹堡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一座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新兴城市正在快速崛起。
高卢获得了稳定的利润回报、一个重要的海外军事工业基地、以及对哥伦比亚军备发展方向深远的影响力。哥伦比亚则获得了一条通往技术现代化和国家重建的快车道,以及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国力提升。
双赢。
至少表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