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儿咱们聊聊三国时期的一位“顶流才子”。说他顶流,不是因为他粉丝千万,而是因为他在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硬是把权谋剧活成了文艺片,把争霸赛演成了诗词大会。
这位才子,就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植。
要是把三国比作一个大型文娱公司,那曹植绝对是那个让你又爱又叹的同事:才华横溢却不懂人情世故,创意爆棚却总在竞聘时落败,明明手握一手好牌,却偏偏打得稀烂。
一、曹植的“天才创作人”人设
先来看看曹植的履历表。他在曹魏集团担任什么角色?简单说,就是“首席内容官”兼“董事长特别助理”。
他的才华,那可是三国时期的顶级Ip。《三国志》里记载他:“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放到现在,那就是少年作家榜冠军,高考作文满分选手,微博热门话题常客。
曹植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一度堪比今天的重点培养对象。他就像那些刚毕业就进总裁办的管培生:明明能力出众,董事长也青睐有加,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曹操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型领导”。他欣赏曹植的才华,但更看重接班人的综合能力。曹植偏偏是个“文艺青年”,写诗作文一流,搞政治权谋却像个萌新。
二、曹植的“高光名场面”
要说曹植的职场巅峰时刻,那绝对要数“七步成诗”那场紧急考核。
话说某次公司团建,董事长曹操给大家出了道即兴创作题,要求以铜雀台为题现场作赋。当时的场面那叫一个紧张:其他高管还在抓耳挠腮,曹植已经交卷了,而且写得文采飞扬。
这段要是拍成短视频,绝对能上热搜第一。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其他选手还在审题,学霸已经举手:“老师,我写完了!”
更绝的是另一次危机公关。曹操准备提拔部门经理,想考验下两个儿子的应变能力。曹丕选择的是“稳妥路线”,提前准备好标准答案;曹植却选择的是“创意路线”,现场即兴发挥,对答如流。
这要放在今天的职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表现:第一,反应迅速;第二,创意新颖;第三,执行到位。
三、曹植的“文青式处世”
曹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完全可以入选《职场生存反面教材》。
史书记载,曹植经常这么操作:“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翻译成现代职场话术就是:“我想咋地就咋地,不想讨好谁,下班喝酒最重要。”
这话说得,简直是往hR的雷点上踩。但曹植就是这么个真性情,看到不喜欢的人就不搭理,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喝酒。这在今天的职场,估计早就被约谈劝退了。
曹操的反应也很真实。史书说“太祖既虑终始之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这孩子能力是有的,但太不让人省心了。”有时候曹操被气到了,还会暂时收回给他的特权。等到需要写重要文案时,又不得不找他来救场。
这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像极了今天的创意总监:一边被老板嫌弃不懂商业变现,一边又被甲方指名要他来写方案。
四、曹植的“终极考验”
时间来到建安二十二年,继承人争夺战进入白热化。
曹操给两个儿子出了最后一道考题。这场面,比现在的终极面试还要刺激。
我们先来看看两位候选人的表现:
曹丕选择的是“务实路线”:团结老臣,遵守规矩,处处表现得很靠谱。
曹植选择的是“文艺路线”:继续写诗,继续喝酒,继续放飞自我。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丕胜出,曹植出局。
这就像今天的某个创意天才,明明能力超强,却因为不懂办公室政治,在晋升时输给了更懂人情世故的同事。
五、曹植的“现代职场启示录”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曹植这么有才,怎么就输了呢?
其实,曹植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专业天才在复杂职场中的困境。在那个需要全能型人才的时代,光有才华是不够的:诸葛亮要懂军事也要懂政治,司马懿要会打仗也要会装病。
唯有曹植,始终保持着文人的纯粹。他就像今天的某个技术大牛,明明代码写得一流,却因为不会汇报、不懂站队,在晋升时总是陪跑。
曹植的故事,给现代打工人留下了深刻启示:
第一,才华很重要,但情商也要在线。
你看曹植,写诗是高手,搞政治是小白。这像极了今天的业务骨干:业务能力超强,人际关系却一塌糊涂。
第二,跟对老板很重要,但更要懂老板。
曹操欣赏曹植的才华,但更需要一个能继承大业的接班人。
第三,该认真时要认真,别太放飞自我。
曹植要是少喝点酒,多花点心思在正事上,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第四,专业能力是基础,综合能力是关键。
在现代职场,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
六、曹植的“另类价值”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只用成败论英雄,可能就错过了曹植真正的价值。
在这个人人都讲“实用主义”的时代,曹植这种“文艺至死”的精神反而显得特别珍贵。他让我们看到,世界上还有一种成功,叫做活出自我;还有一种失败,叫做虽败犹荣。
想想看,如果曹植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是那个:
?在互联网公司坚持写诗的工程师
?在广告公司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创意人
?在金融机构还在读《洛神赋》的分析师
?在创业大潮中依然保持文艺心的创业者
这种人,可能在商场上不会太成功,但他们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七、假如曹植穿越到现代
让我们开个脑洞:如果曹植穿越到今天的职场,会发生什么?
场景一:面试
hR:“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曹植:“我想写最美的诗,喝最烈的酒。”
hR:“......很抱歉,我们更需要会做ppt的人。”
场景二:团队建设
老板:“今晚团建,大家都要表演节目!”
同事A:“我唱歌!”
同事b:“我跳舞!”
曹植:“我即兴作诗一首。”
老板:“......”
场景三:年终总结
老板:“今年你的KpI完成得怎么样?”
曹植:“我写了《白马篇》2.0版。”
老板:“我是问业绩!业绩!”
曹植:“诗意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业绩吗?”
看来,曹植就算穿越到现代,也还是那个曹植:才华横溢,不谙世事,永远在写诗,永远在喝酒。
结语:致我们心中的曹植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曹植”。
可能是那个为了理想不顾现实的自己,可能是那个坚持原则不愿妥协的自己,可能是那个在世俗中依然保持文艺心的自己。
这些人往往在现实中碰壁,但他们让这个世界不至于太过功利。
所以,下次当你被KpI压得喘不过气时,想想曹植:至少你还能在朋友圈写首诗。
下次当你想要放弃理想时,想想曹植:坚持可能很难,但放弃更难受。
下次当你感叹怀才不遇时,也想想曹植:才华也许不能让你成功,但能让你活得真实。
曹植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远方可能有点远。
这大概就是:成也才情,败也才情,但才情永远值得珍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