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入了仓,那沉甸甸的、让人心安的存在感,弥漫在靠山屯的每一个角落。但老支书赵大山和秦建国都知道,这还不是彻底放松的时候。一年一度的交公粮任务,像悬在心头另一件大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秋收前,公社下达的缴粮任务通知书就已经送到了赵大山手里,他一直压在炕席底下,没跟大伙儿细说。今年的任务量,比往年略有增加,这也在意料之中。但靠山屯今年的收成,远超以往,这就带来了一个甜蜜又棘手的抉择。
夜里,屯委会的煤油灯下,烟雾缭绕。赵大山、秦建国、沈念秋,还有会计和几个生产队长都在。
赵大山把那张盖着红戳的任务通知书摊在炕桌上,吧嗒着旱烟,眉头微蹙:“任务下来了,比去年多了半成。按咱往年的收成,紧巴点也能完成。可今年……咱们富余了不少。”
会计拨拉着算盘珠子,抬头说:“老支书,秦技术员,咱今年的余粮,要是按任务交,还能剩下这个数。”他比划了一个手势,意思是相当可观。“要是……咱们再多交点儿,比如,比任务多交一成半,肯定能得公社表扬,说不定还能给咱屯子争面红旗回来。”
屋里沉默了一下。多交公粮,荣誉是实实在在的,能在全公社露脸,老支书脸上有光,屯子也跟着沾光。但……
秦建国沉吟片刻,开口打破了沉默:“老支书,各位叔伯,我觉得,咱们还是按任务交,不多不少,正好。”
他看向众人,分析道:“多交粮,争荣誉,是好事。可大家想过没有,今年咱们丰收了,多交了,明年公社下达任务,会不会就参照今年的高标准来?万一明年年景不好,咱们怎么办?到时候勒紧裤腰带也未必能完成。这荣誉,就像一把双刃剑。”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务实:“咱们屯子今年是储备了不少肉食干果,但粮食才是根本。多留下来的这些粮食,能让咱们的老人孩子吃得再饱一点,能让壮劳力在猫冬的时候身子骨更壮实,能应对明年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这比一面红旗,更实在,也更长久。”
沈念秋也轻声补充:“秦大哥说得对。保障屯里乡亲的基本生活和健康,是第一位。有了充足的粮食,人心才更稳。而且,咱们今年因为狩猎和采集,对山林的索取比往年多,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不宜把弦绷得太紧。”
赵大山眯着眼,听着两人的分析,缓缓吐出一口烟,脸上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他磕了磕烟袋锅:“建国和念秋娃子说到俺心坎里去了。面子是给别人看的,里子才是咱自个儿的。咱靠山屯不图那虚名,就图个实实在在、安安稳稳。就按任务交,一颗不多,一颗不少!”
他环视众人,语气斩钉截铁:“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对外,就说咱今年收成刚够完成任务,略有结余,哭穷!谁问都这么说!把剩下的粮食,给俺看好了,那是咱屯子的命根子!”
方针已定,接下来的就是执行。交公粮是大事,不能马虎。屯子里最好的三挂马车被套上,挑选出来的粮食都是晾晒得干透、扬得干净的上等好粮。赵大山亲自带队,秦建国、猛子、虎子,还有几个精壮稳重的后生随行。为了以防万一,还把屯里那几杆老猎枪都带上了,子弹压满。虽然如今靠山屯名声在外,一般宵小不敢招惹,但带着这么多粮食出门,小心驶得万年船。
出发这天清晨,三挂马车在打谷场排开,车上粮袋码放整齐,盖着厚厚的苦布。老支书赵大山穿上了他那件只有重要场合才穿的、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神情严肃。秦建国和猛子等人也都收拾得利利索索,眼神警惕。
“路上小心!早去早回!”屯子口,留守的男女老少都来送行,李晓云和赵卫红反复叮嘱着。
“放心吧!保管一颗粮食不少地交到国库!”赵大山挥挥手,扬鞭一甩,“驾!”
马车轱辘压着土路,发出吱呀呀的声响,缓缓离开了靠山屯,向着公社的方向驶去。这一路,果然平安无事。偶尔遇到其他屯子同样去交粮的队伍,彼此打个招呼,赵大山也按照既定策略,唉声叹气地表示“刚够任务,今年这年景,难啊!”对方见靠山屯的马车似乎也并不比其他屯子多,也就信了几分。
到了公社粮站,人声鼎沸,各个屯子的队伍排成了长龙。验粮、过秤、入库……一套流程下来,靠山屯的粮食质量上乘,顺利完成了任务,拿到了盖着章的收据。粮站的办事员还拍了拍赵大山肩膀:“老赵,你们靠山屯今年交的粮,成色不错啊!”赵大山连忙摆手:“凑合,刚够数,刚够数!”
一切顺利,众人心头一松,不敢多耽搁,立刻踏上了返程的路。夕阳西下时,三挂空马车平安回到了屯子。早就翘首以盼的人们围了上来,看到赵大山脸上轻松的表情和那张薄薄的收据,所有人都彻底安心了。公粮任务完成,剩下的,就全是咱靠山屯自己的了!
交粮的大事已了,靠山屯的冬储工作进入了最后,也是最长的一个阶段——储备过冬的柴火。
秋意已深,早晚的霜华越来越重,呵气成雾。取暖和做饭,需要大量的“硬柴”。虽然之前已经砍伐储备了不少,但面对漫长的冬季,还远远不够。
这一次,不需要过多动员。几乎全屯的劳动力,除了必须留守的,都投入到了砍柴的行动中。目标明确,就是屯子附近山梁上那些木质坚硬、耐烧的柞木、桦木和椴木。工具是锋利的斧头、大锯和结实的绳索。
每天清晨,砍柴的队伍便浩浩荡荡出发,进入山林。一时间,群山之中,斧斤之声不绝于耳,“梆、梆、梆”的砍伐声,“嗤啦、嗤啦”的拉锯声,以及人们扛抬木头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改造自然、向山林索取生存资源的雄浑力量。
砍伐下来的树木,被去掉枝桠,截成整齐的段木,由力气大的男人们用杠子抬,或者直接滚下山坡。妇女和半大孩子则负责将细一些的枝桠捆扎起来,背回屯子,这些是很好的引火柴。
打谷场边上,原本就高大的柴火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增长、变宽,最后简直成了几座巍峨的“木山”。新砍的湿柴和之前晾晒的半干柴分开堆放,确保使用时能有充足的干柴。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少不了与山林原住民的“遭遇”。几只趁着人类活动频繁、想溜进屯子边缘偷鸡的狐狸,被巡逻的队员用秦建国改进的手弩驱赶了回去。一头胆大包天的野猪,大概是饿急了,竟然在白天冲击砍柴的队伍,结果被经验丰富的猛子带人用猎枪和扎枪合伙围住,一番惊险的搏斗后,这头近三百斤的大家伙成了靠山屯柴火垛旁意外的战利品,当晚就被分解,肥厚的肉块为劳累的砍柴队员们提供了最好的犒劳。
还有一次,两个似乎是流窜过来的、面生的小个子男人,鬼鬼祟祟地在屯子外围转悠,眼神不停地瞟向那几座显眼的柴火垛和更远处的仓库,显然不怀好意。但他们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警惕性极高的虎子带着狩猎队的队员发现并围住了。那两人见靠山屯的人个个眼神彪悍,手里不是拿着斧头就是猎叉,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地跑了,连句狠话都没敢撂下。
这些小小的插曲,不仅没有影响到靠山屯的节奏,反而更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警惕性。他们用行动宣告:靠山屯的东西,无论是山上的,地里的,还是仓库里的,都不是外人能轻易觊觎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越来越冷,第一场小雪终于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给群山和屯子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装。而靠山屯的冬储工作,也在这场初雪中,宣告全面完成。
充足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丰富的肉食、鱼干、干果挂满了架子,巍峨的柴火垛足以抵御整个寒冬。屯子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都带着一股踏实而富足的暖意。
人们终于可以放缓脚步,围坐在热炕头上,剥着炒熟的松子,嚼着韧性十足的风干肉,谈论着这一年惊心动魄又硕果累累的时光,规划着猫冬时修补农具、给孩子做新衣、或者跟老把式学点新手艺的闲适日子。
秦建国和沈念秋站在屯口,看着银装素裹下安静祥和的屯落,看着那象征着温暖与生存的袅袅炊烟,相视一笑。这个秋天,他们带领靠山屯,不仅打赢了一场漂亮的生存保卫战,更亲手创造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底气的未来。寒冬将至,但靠山屯人的心里,却燃着永不熄灭的、温暖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