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巧合)。
江南的雨季来得绵长而温柔,细雨如丝,笼罩着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墨言书院”。书院后院的藏书阁内,烛火通明,年逾古稀的陈远正伏案疾书。他的案头,堆满了泛黄的手稿,那是他几十年来搜集整理的关于沈墨言与林素问的生平资料。
窗外雨打芭蕉,声声入耳,却扰不乱他心中的澄明。他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这部《浮生警世录》将是他留给后世最后的礼物。
“老师,夜深了,该歇息了。”书童轻手轻脚地走进来,为他换上一盏新茶。
陈远抬起头,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微笑道:“今日思路格外清晰,让我再多写几页。”
书童无奈,只得为他添了灯油,悄然退下。
陈远提起笔,沉思片刻,在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下第一章标题:“论权势——高处不胜寒,低位未必卑”。
---
一、论权势
沈墨言年少时,曾以为权势便是天下至宝。他十六岁中举,二十岁入仕,不出五年便官至三品,手握重权,门庭若市。那时的他,以为权势可以改变一切,可以实现所有的抱负。
然而,当他真正位极人臣,才明白“高处不胜寒”的真意。
陈远在文中写道:“沈公晚年曾言,权势如流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他亲眼见过多少同僚,因贪恋权位而迷失本心,最终身败名裂。而他两次被贬,反而因祸得福,在困顿中看清了人世真相。”
沈墨言在《浮生悟》中有一段话,陈远特意抄录下来:
“人处高位时,所见多是笑脸逢迎,所闻多是阿谀奉承。久而久之,便以为天下人都爱戴自己,却不知他人敬的是那个位置,而非位置上的人。一旦失去权位,方才看清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故而明智者,得势时不骄,失势时不馁,始终明白:权势是工具,而非目的。”
陈远在这段话后面加上自己的注解:“我年轻时读到此段,尚不能完全领会。及至为官数十载,亲眼目睹官场沉浮,方知沈公字字珠玑。记得我任巡抚时,有一属下极尽谄媚之能事,我虽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始终警惕。后来我告老还乡,此人路上相遇,竟装作不识。这才明白,沈公何以说‘位高权重时修的是定力’。”
“而定力何在?”陈远笔锋一转,“在于认清权势的虚幻。沈公第二次被贬边疆时,身无长物,唯有林神医相伴。他却笑言:‘去伪存真,方得自在。’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避之不及,反倒是边疆的普通百姓,给了他最真诚的尊重。”
陈远想起自己在知县任上时,曾有一个老农送他一篮自家种的青菜,他推辞不过收下后,老农憨厚地笑道:“大人为民做主,小老儿无以为报,这点青菜是自己种的,干净。”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不因你的官位,而因你的作为。
文章的结尾,陈远写道:“世人追逐权势,以为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却不知,真正的尊重来自德行,而非地位。沈公毕生感悟:用权势造福他人,权势方有价值;为权势迷失自己,权势即成枷锁。”
---
写完这一章,已是三更天。陈远吹熄烛火,凭窗而立。雨已停歇,月光破云而出,洒在院中的青石板上,泛起淡淡银光。他想起沈墨言那句“明月清风不要钱”,不禁莞尔。
次日清晨,陈远早早醒来,继续他的着述。这一章,他题为“论情爱——真心能破万般障,情深处见本来人”。
二、论情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陈远开篇引用了这句古诗,随即笔锋一转,“然而世人多误解情爱,或以为是你侬我侬的缠绵,或以为是生死相随的壮烈。沈公与林神医的故事,却告诉我们:真情,是相互成全,是共同成长。”
他详细记述了二人相识相知的过程:沈墨言位高权重时,林素问不攀附;沈墨言落魄失意时,林素问不离弃。
“林神医曾有妙喻:‘情如医道,贵在调和。太过则成执,不及则成疏。’她与沈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志向与追求,又在精神上相互扶持。这才是情爱的真谛——两个独立的灵魂,因理解而靠近,因尊重而长久。”
陈远特别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沈墨言第二次被贬边疆后,有一日他在院中独坐,望着荒凉的戈壁,神情落寞。林素问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他身旁坐下,陪他静坐至日落。待到月上中天,她才轻声道:“你看这戈壁,看似荒芜,实则地下有水,天上有星,自有其壮阔之处。”
沈墨闻言,豁然开朗。后来他在《浮生悟》中写道:“知己之人,不在于多少言语,而在于懂得。她知我非为贬谪而忧,乃为抱负难展而愁。一句点拨,让我明白:处处皆可为民请命,何必拘于庙堂?”
陈远写到这里,停下笔,想起自己与夫人的往事。他年轻时忙于公务,常冷落了家中妻子。有一次,他因一桩难解的案子数日不归家,夫人不仅没有埋怨,还托人送来她亲手做的点心和一张字条:“事要解决,饭也要吃。”简单的七个字,却让他倍感温暖。
“世人多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却不知细水长流的陪伴才是真。”陈远继续写道,“沈公与林神医,没有海誓山盟,却有生死相随;没有花前月下,却有志同道合。林神医曾说:‘真心能破万般障’,这个‘障’,不仅是外界的阻碍,更是内心的执着。”
陈远记述了林素问的一段话:“年轻时,我以为拒绝沈公的求婚是出于对医道的坚守。后来才明白,那其中也有固执。真正的道,是圆融的,不是对立的。所以我后来选择随他去边疆,不是放弃医道,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践行医道。”
“情爱的最高境界,”陈远总结道,“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沈公因林神医而更加仁厚,林神医因沈公而更加坚韧。他们相互滋养,彼此成就,这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姻缘。”
---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远用过简单的午膳,小憩片刻,又开始撰写第三章:“论生死——来时赤子去时真,生死皆是大自在”。
三、论生死
“世人皆恶死喜生,却不知生死本是一体。”陈远开篇立意,随即讲述了沈墨言病中悟道的故事。
沈墨言晚年患病,缠绵病榻三年之久。许多人都以为他会怨天尤人,谁知他却说:“病中日月长,正好参悟生死。”
有一次,林素问为他施针后,他忽然笑道:“我想明白了,生死如同昼夜交替,本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抗拒死亡,就如同抗拒黑夜,不过是徒增烦恼。”
他在病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这一生,经历过荣华富贵,也尝尽了贫困潦倒;曾经门庭若市,也曾经门可罗雀。到头来才发现,生死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如此,何不坦然面对?”
陈远特别详细记录了沈墨言临终前的情景。那时,他已多日不能进食,却神态安详。弟子们围在床前哭泣,他反而安慰他们:“哭什么?我这一生,该做的都做了,该爱的都爱了,无憾矣。”
他对林素问说:“委屈你了,陪我吃苦。”林素问握着他的手,微笑摇头:“与你在一起,甜也是甜,苦也是苦。”
沈墨言去世时,面容平静,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林素问没有哭,只是轻轻为他整理好衣冠,低声道:“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七日后,林素问果然无疾而终。
“这才是勘破生死的境界。”陈远写道,“不因生而狂喜,不因死而恐惧。沈公曾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明白了。’他晚年常常告诫弟子:‘要在生时明了死,方能在死时安然生。’”
陈远联想到自己的感悟:“我在官场数十年,见过太多人追名逐利,耗尽心力,临死时才恍然大悟,却是为时已晚。也有贫苦百姓,生活清贫却心安理得,临终时面带微笑。这才明白,沈公所说的‘活得明白’,是指认清生命的本质,不为外物所累。”
他记起沈墨言的一个比喻:“人生如舟,名利财货都是负重。负载过多,不但行得慢,遇风浪时还有沉没的危险。轻装上阵,才能逍遥自在。”
“而这个‘轻装’,就是放下执着。”陈远继续发挥,“对青春的执着,对健康的执着,对生命的执着,都是痛苦的根源。沈公在病中之所以能够坦然,正是因为他放下了这些执着,接受了生命的自然规律。”
文章的结尾,陈远深情地写道:“沈公临终诗云:‘来时赤子去时真,不负苍天不负心。’这句话,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保持赤子之心,坚守本真之性,那么生也好,死也罢,都是大自在。”
---
夜幕再次降临,书童为陈远点起烛火,忍不住劝道:“老师,连续两日熬夜,您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陈远抬头,烛光映照着他满是皱纹却目光炯炯的脸:“时间不多了,我要把这些感悟全部写下来。你不明白,这不是普通的书,这是能够救人的良药。”
书童不解:“救人?”
陈远意味深长地说:“救那些被欲望蒙蔽、被执念困扰、迷失了方向的人。”
书童似懂非懂地退下了。
陈远提笔继续,这一章他题为“论得失——得失皆机缘,何必太计较”。
四、论得失
“人生在世,得失之间,最见心境。”陈远开篇写道,“沈公一生,大起大落,得时如登天,失时如坠渊。然而他始终能够保持心境平和,其中的智慧,值得深思。”
他记述了沈墨言第一次被贬后的故事。那时,沈墨言从位高权重的首辅沦为阶下囚,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一蹶不振。谁知他在狱中静心读书,出狱后反而更加豁达。
有弟子问他:“老师失去这么多,难道不觉得惋惜吗?”
沈墨言答道:“我失去了权势地位,却得到了看清世态的机会;失去了门庭若市,却得到了清净自在。你说这是得还是失?”
后来他官复原职,却主动要求担任闲职,众人更是不解。他却说:“从前在位时,忙忙碌碌,反而没有时间思考根本问题。经过这一番起落,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陈远特别引用了沈墨言的一段话:“世人多在得失间计较,得了欢喜,失了忧愁。却不知,得失本是相依相存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眼前的得失,未必是最终的结局。”
“我在仕途数十年,深以为然。”陈远结合自己的经历写道,“记得我任知县时,曾因坚持原则得罪上官,被调任偏远之地。当时觉得是重大挫折,谁知在那里反而做出了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后来官至巡抚,又因太过刚直而遭人排挤,最终辞官归隐。现在看来,这反而是最好的安排——若一直在官场,未必能有如今的清明心境。”
他继续发挥沈墨言的智慧:“沈公曾说,面对得失,要有‘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这不是消极,而是通透。因为明白了世事无常,就不会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陈远想起沈墨言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门生送来贵重礼物,请求沈墨言提拔。沈墨言当即拒绝,门生悻悻而去,出门时还嘟囔:“装什么清高,这朝中谁不收礼?”仆人听后愤愤不平,沈墨言却笑道:“他失去了理解廉洁的机会,是他的损失,不是我的损失。”
“由此可见,”陈远写道,“沈公对得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他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得失,而非物质上的得失。失去了财物,不一定是损失;失去了原则,才是真正的损失。”
文章的结尾,陈远总结道:“人生如月,有圆有缺;世事如棋,有得有失。能够看透这一点,就能在得失之间保持从容。正如沈公所说:‘得失皆机缘,何必太计较?用心处即是功,放手处即是德。’”
---
写完这一章,已是深夜。陈远感到一阵眩晕,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但他依然坚持着,因为他还有最重要的两章要写。
第五章节,他题为“论智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五、论智慧
“世人多以为聪明即是智慧,实则不然。”陈远开宗明义,“沈公晚年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糊涂自有糊涂福。’这里的‘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明白后的包容与放下。”
他讲述了沈墨言晚年的一件趣事:有一次,沈墨言在街上被一个年轻人撞倒,年轻人不但不道歉,反而骂他“老不死的”。弟子们要去找那人理论,沈墨言却阻止道:“他骂的是‘老不死的’,我确实老了,也确实还没死,他说的是实话,何必生气?”
弟子们不解:“他如此无礼,老师为何不生气?”
沈墨言笑道:“我若生气,便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何况,他如此暴躁,生活中必定诸多不顺,已是可怜之人,我何必与他计较?”
陈远评论道:“这就是智慧——不为外界所扰,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林神医曾说沈公‘大智若愚’,表面上看是忍气吞声,实则是超越了世俗的计较。”
智慧的另一层面,是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陈远记述了沈墨言教导弟子的话:“人这一生,要知道轻重。治国平天下是重,修身养性是轻?非也。修身养性才是根本,是本;治国平天下是枝叶,是末。本立而道生,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我在沈公故居读书时,曾见过他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陈远继续写道,“初看时觉得太过消极,如今才明白其中的深意——真正的修行不在远处,就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智慧不在高深的理论中,就在平凡的道理中。”
陈远特别强调了沈墨言对“知止”的重视:“沈公常说:‘知进不知止,非真智也。’他在权势最盛时懂得急流勇退,在名声最旺时懂得韬光养晦,这都是‘知止’的智慧。世人多追求‘得到’,却不知‘放下’是更大的智慧。”
文章的结尾,陈远深情地写道:“沈公的智慧,不是机巧,不是算计,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洞察。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智慧的终极,是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正如他所说:‘简单到极致,就是大智慧。’”
---
东方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陈远已经连续写作三天两夜,书童送来早饭,见他双眼通红,手已微微颤抖,忍不住跪下哀求:“老师,求您歇歇吧!”
陈远扶起书童,温和地说:“这是最后一章了,写完了我就休息。”
最后一章,他题为“论人生——红尘一场梦,醒时见真章”。
六、论人生
“沈公晚年,常把人生比作一场梦。”陈远开篇写道,“他不是消极厌世,而是通过这个比喻,让人看轻世俗的执着,看重精神的永恒。”
他详细记录了沈墨言与弟子们的最后一次谈话。有弟子问:“老师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众人以为他会说起改革朝政、边疆立功等事迹,谁知他却说:“我最大的成就,是始终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弟子不解,沈墨言解释道:“入世而不染,处浊而独清,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这是最难做到的。多少人一开始志向高远,最后却同流合污?多少人起初清白自守,最终却随波逐流?我虽有不少过失,但始终努力保持内心的光明,这是我最自豪的。”
陈远评论道:“这就是沈公的人生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修养;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沈墨言临终前,曾对守候在床前的亲友说:“我这一梦,做得充实,做得坦然。如今梦醒时分,心中唯有感恩。”
陈远写道:“把人生看作一场梦,不是虚无,而是超脱。如此,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绝望。梦总会醒,但梦中的作为,却会影响醒后的境界。”
他结合自己的体会继续发挥:“我今年已七十有六,回想一生,确实如白驹过隙。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如今看来都如过眼云烟。唯有那些真心待人的时刻,那些为民请命的决定,依然让我感到欣慰。这才明白,沈公所说的‘梦中作为影响醒后境界’的真意。”
文章的最后一节,陈远题为“警世箴言”。他总结了沈墨言与林素问一生留下的教诲:
“一、权势如流水,德行为根本。勿因位高而骄,勿因位卑而馁。
二、情贵在真心,爱重在成全。勿以爱为名行控制之实,勿因情而生执着之念。
三、生死本自然,何须太恐惧。重在活得明白,死得坦然。
四、得失相依存,何必太计较。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五、智慧在简单,大智若愚。知进知止,明体达用。
六、人生如一梦,醒时见真章。修心为本,立德为要。”
写到这里,陈远搁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部《浮生警世录》终于完成了。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朝阳初升,万道金光洒在书院的白墙青瓦上,洒在院中苦读的学子身上。他仿佛看到,沈墨言与林素问正站在光影中,向他微笑点头。
“老师,您该休息了。”书童再次进来,见他站在窗前,轻声提醒。
陈远转过身,脸上是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满足:“好,我是该休息了。”
他把手稿整整齐齐地叠好,在扉页上题下一首诗:
“浮生若梦梦非梦,世情如棋棋未终。
墨言素问今何在?警世箴言万古流。”
三个月后,陈远安详离世。按照他的遗愿,弟子们将《浮生警世录》刊印成书,免费分发各地书院。
又过了数年,皇帝微服私访至江南,在一家书院读到此书,感慨万千,亲笔题写“警世良言”四字,命将该书收入国库,并分发各州县学堂。
自此,《浮生警世录》与《墨言素问传》一同流传天下,成为后世学子的必读之书。而沈墨言与林素问的故事,以及他们留下的人生智慧,也真正做到了“警世箴言启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正如陈远在书的后记中所写:“传奇终会老去,箴言永远年轻。愿后来者,能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浮沉人世中,活出属于自己的清明与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