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演示区的灯光比展区更亮,更冷,聚焦在中央的演示台上,像手术台上的无影灯,将每一处细节都照得无可遁形。空气似乎也比外面更稠,吸进肺里带着一股冰冷的滞重感,压得人胸腔发闷。评委席上,七八位专家正襟危坐,面前放着厚厚的评分册和笔记本电脑,他们的表情大多严肃,眼神锐利,像精密扫描仪,准备捕捉任何一丝纰漏或闪光。
陈默站在演示台侧后方,阴影恰好落在他大半个身子上,只留下一截下颌线和握着激光笔的手清晰可见。他的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凸起,泛着冷硬的光泽,但激光笔投射出的那个红色光点,落在巨型显示屏的模型结构图上,却稳得没有一丝颤抖。
李维坐在主控电脑前,后颈的衣领已经被细密的汗珠洇湿了一小圈,但他敲击键盘的手指依旧稳定而精准,每一次回车都带着决断的力度。赵刚和孙淼分立演示台两侧,像两尊沉默的门神,赵刚双臂环抱,肌肉绷紧,目光如电,扫视着台下评委的反应;孙淼则微微垂着眼,左手拇指的指甲无意识地掐着右手虎口的软肉,留下几道浅浅的白痕。
他们的项目——“基于仿生微结构的新型高效散热材料设计与应用”,标题冰冷而专业,投在屏幕顶端。
演示开始。
李维负责主讲,他的声音起初带着一点不易察觉的干涩,但很快,随着复杂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流畅地旋转、剖开、放大,展示出内部精妙绝伦的仿生通道结构,他的语速逐渐加快,语气里注入了一种近乎虔诚的自信。他避开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每一个结论都对应着屏幕上滚动的、令人信服的数据流和对比曲线。
“……传统针肋散热结构的导热效率提升已接近瓶颈,而我们的仿生叶脉分形结构,在同等体积下,有效散热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三十,流体阻力反而下降了百分之十五……”李维的激光点精准地落在一个关键参数上。
一位头发花白的评委扶了扶眼镜,身体前倾,镜片上反射着快速滚动的数据。
陈默的目光无声地掠过评委席,注意到坐在靠边缘位置的张主任。张主任脸上挂着程式化的微笑,但放在桌上的手,指节却有些发白,他似乎对旁边一位评委低声说了句什么,嘴角扯动的弧度有些僵硬。
演示过半,进入最核心的实测数据对比环节。大屏幕一分为二,左边是国内外某知名厂商的主流高端散热材料性能数据,右边是他们团队的材料数据。
红色和蓝色的曲线蜿蜒延伸,像两条搏杀的蛟龙。起初,蓝色(己方)只是略微领先,但随着横坐标轴——代表功率负载的数值不断提升,红色曲线(竞品)的攀升明显变得滞涩、抖动,最终趋于平缓,而蓝色曲线依旧保持着近乎优雅的线性增长,稳稳地超出老大一截。
整个演示区静得能听到空调出风口的微弱嗡鸣。
几位评委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记录的笔,身体更大幅度地前倾,几乎要离开椅面。那位头发花白的老评委甚至摘下了眼镜,眯着眼紧紧盯着那条蓝色曲线。
李维停顿了一下,喉结滚动,咽下并不存在的口水。他的后背湿透了,布料紧紧贴着皮肤。
“在极限负载测试中,我们的材料散热效率稳定超越对标产品百分之四十七,且未出现任何热退化或结构形变。”他的声音在这一片寂静中显得异常清晰,每一个字都像小石子投入深潭,发出沉甸甸的回响。
台下,张主任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他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拧开盖子的动作显得有些急躁,水流溅出几滴,落在评分册上,晕开一小团湿痕。
提问环节。问题像雨点般砸来,尖锐、专业、直指核心。从材料制备的工艺难点,到仿真模型的边界条件设定,再到大规模量产的成本可行性。
陈默依旧站在阴影里,几乎没有开口。但李维、赵刚、孙淼三人如同经过了无数次精密排练的机械,又好似各自大脑的某一部分被无形地连接了起来。李维主导回答,言辞精准,数据信手拈来;赵刚偶尔补充一两个工程实践中的细节观察,粗声粗气却切中要害;孙淼则在涉及到更底层的数学原理或算法优化时,用冷静到近乎没有起伏的语调,给出简洁而致命的补充。
他们相互衔接,相互支撑,没有任何迟疑和矛盾,仿佛共享着一个思维中枢。这种超越年龄的、近乎恐怖的默契和专业度,让评委席上的专家们眼中一次次闪过惊异和赞赏。
最后一个问题来自那位花白头发的评委,他的语气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探究和兴趣:“我很惊讶于你们团队对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如此深度的理解,这通常需要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能谈谈你们是如何解决其中跨尺度建模的收敛性问题的吗?”
这个问题极为深入,甚至触及了一些商业软件的底层逻辑。
李维的呼吸滞了一下。赵刚的眉头拧紧。孙淼掐着虎口的指甲骤然用力。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如石的陈默,从阴影里向前踏了半步。激光笔的红色光点无声地落在屏幕模型上一个极其细微的结构特征上。
他没有看评委,也没有看学生,目光似乎落在虚无的某处,声音平稳低沉,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直接插入了锁孔:
“传统的单一尺度模型无法捕捉微通道内的涡旋效应。我们引入了一个基于局部雷诺数自适应调整的网格加密算法,并在界面处采用了改良的传递函数,允许能量和动量的非平衡交换。”
他顿了顿,激光笔的红点在那个细微结构上轻轻画了个圈。
“核心在于,承认并利用那百分之一的不连续性,而不是强行平滑它。”
演示区里落针可闻。
那位提问的老评委怔住了,他看着陈默,又看看屏幕上那个被红圈标注的、毫不起眼的结构点,嘴唇微张,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缓缓地、极其缓慢地向后靠回了椅背,手指无意识地在评分册上轻轻敲了两下,眼中最后一丝疑虑彻底消散,转化为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惊叹。
张主任猛地拧紧了矿泉水瓶盖,塑料瓶身发出刺耳的“咔啦”声,在寂静中格外突兀。他旁边那位评委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提问时间结束。
陈默收回脚步,重新隐入阴影,激光笔熄灭。
李维、赵刚、孙淼几乎同时微微吐出一口憋了许久的长气。赵刚环抱的手臂放下,拳头松开,掌心全是汗。孙松开了掐着虎口的手,那里已经留下几个深深的半月形指甲印。
评委们开始低头飞速地书写评语,相互之间偶尔低声交换一两句意见,频频点头。
陈默的目光越过明亮得有些刺眼的演示台,看向评委席后方。龙腾科技的那位刘经理,不知何时也出现在了那里,站在人群的边缘,双手插在西裤口袋里,正静静地看着他们。见陈默看过来,他并没有移开视线,只是极轻微地、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嘴角似乎向上弯了一下,又似乎没有。
陈默面无表情地收回了目光。
演示结束。台下响起礼节性的掌声,比给之前任何一支队伍都要热烈和持久。
他们收拾设备,离开演示台。脚步踩在光洁的地面上,发出空旷的回音。背后的灯光依旧雪亮,照着下一支即将登场的队伍。
那支队伍来自本省最强的理工大学,带队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穿着定制队服的男生,下巴微微抬起,眼神里带着惯有的、属于强校的自信甚至傲慢。他身边跟着几个同样意气风发的队员。
两队人在通道入口擦肩而过。
高个子男生瞥了一眼赵刚手里提着的、看起来有些笨重的离线设备箱,嘴角几不可察地撇了一下,露出一丝轻蔑。他的目光扫过李维还有些苍白的脸,扫过孙淼那副厚重的眼镜,最后落在陈默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休闲外套上。
他的鼻腔里,似乎发出了一声极轻极淡的、几乎听不见的哼声。
陈默的脚步没有停顿,甚至没有看那个人一眼,带着自己的学生,径直走入了通道略显昏暗的阴影里。
通道尽头,通往展厅的门开着,外面喧嚣的人声和光浪隐隐传来。
而身后的演示台上,主持人正在报幕:“……下一支参赛队伍,理工大学代表队,他们的项目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超精密温度控制系统》,指导老师,张明华教授……”
张主任的声音随即响起,带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笑意:“各位评委,这是我们系重点支持的项目,申请了三项专利,已经和本市的龙头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