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明公,荀尚书之议,甚善。”李牧摇扇轻笑,“不过这新设之部,须由我执掌。”
曹操讶然:“部之首?显谋终于愿多担责了?”
李牧摆手道:“明公想岔了。部门之首,意味着我能将琐碎事务分派给其余谋士处理。”
曹操心下了然。
什么部门之首,分明是想名正言顺地躲清闲!
文若啊文若,早说过这招对显谋不管用。
曹操沉吟道:“新设军师掾,主官五品,副官六品,下设七品散吏若干。显谋任军师掾,副官人选暂定。”
“职责除献策外,还需掌管各处情报的探查、汇总与分析。”
“毕竟运筹帷幄,须以详实情报为根基。”
将此重任托付军师掾,足显曹操对李牧的信重。
此前情报皆直呈曹操案头,遇疑难方转交李牧参详。
曹操早欲寻心腹执掌此务,首选李牧,次则戏志才。
然诸多牵绊,始终未能成事。
今拜司空,政务愈繁,实难兼顾,此亦曹操应允荀彧之议的缘由。
“明公,副官称谓不妨改改。”李牧合拢折扇,意味深长:“可称军师祭酒。”
曹操不解:“军师祭酒乃首席军师,若改主官为祭酒尚在情理之中,副官为何要如此命名?”
李牧浅笑:“藏锋守拙,以虚掩实。军师掾既立,敌寇必图探听虚实。”
“既知祭酒为首席,其目光自会聚焦于此。”
“至于我这军师掾,知晓者愈少愈妙。”
“为掩人耳目,明公可另授我少府属官尚方令之职。”
“正好借许都工匠,打造些军械与民用器物。”
曹操蹙眉踱步:“显谋淡泊名利,但如此安排未免过于委屈。”
李牧莞尔:“明公多虑,我虽不慕虚名,却好实利。任尚方令时顺手制些家用器物,料无人计较。”
“倒是这军师掾之职,委屈的怕是下任军师祭酒。”
“荀尚书言,司空府军师当为众人表率。故下官将拟定令荀尚书满意的军师规制,由军师祭酒率先遵行!”
曹操猛然瞪眼:“显谋!你这规制是专为奉孝与志才设的吧!”
曹操听着李牧的谋划,心中暗自思量。
李牧提出由荀彧制定军师掾的规范,但李牧自己却不受约束,毕竟他并非正式的军师掾。而郭嘉和戏志才则不同,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矩。
可让郭嘉和戏志才循规蹈矩?
曹操光是想象,便替二人感到憋屈。
李牧淡然道:“明公,戏志才的身体状况您也清楚,若不加以约束,恐怕他早已不在人世。如今调养近一年,也该让他回许都了。”
“若他与郭嘉整日流连勾栏,纵酒听曲,莫说军师掾的体统,他们能活多久,连张仲景都不敢断言。”
曹操点头:“确实,奉孝和志才性情相近,若因此早逝,我何处再寻这等奇才?”
“可你若不在军师掾,谁能管得住他们?”
李牧微微一笑:“自然有人。明公可知,荀尚书有位年长于他的侄儿?”
曹操眼睛一亮:“你是说荀攸,荀公达?”
李牧颔首:“荀公达曾被举荐为蜀郡太守,但因刘焉毁栈道,滞留荆州。明公不妨修书一封,邀他来许都。”
“荀公达深谙权变,善出奇谋,正是军师之才。且他出身颍川荀氏,为人持重,不贪酒色,与郭嘉、戏志才截然相反。有他在,必能约束二人。”
曹操大笑:“我早想结识荀公达,显谋此计甚妙!我即刻写信相邀。”
李牧又道:“此外,望司空府拨款,在许都设立军师学院。”
“军师学院?”曹操饶有兴致,“显谋是想培养军师?但天下士子众多,军师掾之职,招贤令或名仕举荐即可。”
李牧目光微沉:“于禁、徐晃、李典、乐进皆是将才,但明公敢让他们独掌一军吗?”
曹操笑容渐敛。
若旁人如此问,他必生疑心。但李牧直言,他唯有无奈:“显谋,我明白你的意思。可不用宗族亲信,我如何安心?我不似袁绍,我输不起!”
袁绍敢于任用外姓将领统率兵马,凭借的是袁氏四世三公的显赫声望。即便有将领叛离,也难以动摇袁氏的根基。
投奔袁绍的将领远比叛离的要多得多。
然而曹操的处境截然不同,一旦将领带兵出走,那就是真正的损失。
正如兖州之乱时,吕布策反张邈的陈留兵马,直接导致张邈与陈宫溃败。
而主动率部归附曹操的将领,实在是凤毛麟角。
曹操突然醒悟,语气中透出欣喜:显谋,莫非这与你说的军师学院有关?
李牧答道:军师学院旨在培养军师掾属下的参谋人才,除了教授兵法,最关键的是这些人都将成为明公的门生。
曹操猛然站起身来。
听到这里,曹操已然明白其中深意。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皆因众多士人要么出自袁氏门下,要么由袁氏举荐。
这正是袁氏威望的根本所在。
而曹操身为阉宦之后,既无门生也无故吏,只能倚重夏侯氏与曹氏宗亲。
所幸夏侯氏与曹氏人才济济,否则曹操想在群雄中立足几乎不可能。
李牧继续道:此外,明公的子嗣、宗族子弟,以及亲近外姓文武的后代,凡有志于军师之职者,皆可入军师学院受教。
曹操心中更加振奋。
让外姓文武子弟与宗亲子弟同窗求学,虽然可能因政见分歧而各奔前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同窗之谊将使他们利益相连。
一旦有人背叛,必将遭到其他人的唾弃。
若能再辅以忠义礼智信的教化,军师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将来就会像袁氏门生那样,成为曹操的嫡系力量。
但曹操随即想到一个问题:显谋,军师学院虽好,可我们缺乏良师,培养出的学生未必能胜任军师之职。
李牧正色道:眼下条件有限,军师学院只进行基础兵法训练。
其中天赋出众者,通过考核后可直接由军师掾属的谋士,如我、戏志才、郭奉孝和荀公达亲自教导。
其余学生则在考核合格后,隐姓埋名进入军中历练。
大浪淘沙,天赋不足者将在战火中磨砺,幸存者才有资格参加军师掾属考核,优异者方可深造。
曹操震惊道:如此必会造成大量伤亡,恐怕宗族和外姓都不会答应。
李牧目光锐利:明公只需提供这个机会,无须征得他们同意。
用兵乃国家要务,关乎生死存亡,岂能不慎重?贪生怕死之辈,怎配为军师?
主将无能,三军遭殃;军师失策,同样害死三军!
运筹帷幄岂是读几本兵书就能做到的?
即便是明公之子,入军营也须隐姓埋名。
军师掾这些散官将来要辅佐大将镇守一方,必须经受最严苛的磨炼。
组建军师学院之事,李牧筹谋已久。
先前曹操帐下仅有戏志才与李牧两位谋士,若办学院,李牧需耗费大量精力。
如今郭嘉已至,荀攸也将到来,建立军师学院的时机成熟了。
这也是李牧稍显主动的举措。
曹操并未立即应允。
军师学院干系重大,他需要深思熟虑,不能草率决定。
其中最关键的是子嗣隐姓埋名这条规定。
曹操担忧此法能否真正落实——谁愿见自家子侄从军历练却莫名丧命?
李牧并不催促。
这条规定实为限制权贵而设。
若不禁用真名,权贵子弟在军中必受优待,战功加身,历练变成镀金,如何培养出真才实学的军师?
难道要培养出夏侯楙之流吗?
约束了权贵,寒门庶民才有机会通过军师学院改变命运。
就像邓艾那样。
虽是寒门出身,仅是屯田民,却能步步为营,最终成为灭蜀大将。
姜维一计害三贤,其中就包括邓艾。
另两位,一个是豪门子弟钟会,一个是诸葛武侯的亲传。
邓艾与这两人出身天差地别!
虽说司马氏导致五胡乱华,但根源在于魏晋门阀垄断学识,权贵醉生梦死,不思进取。
整个社会缺乏真正的人才。
要改变门阀乱世的局面,绝非朝夕之功。
即便李牧,也难以一举扭转乾坤。
铲除司马氏看似解决问题,实则无济于事。
司马懿掌权前,司马氏在豪门中根本排不上号。
如魏晋南北朝的望族王、谢、袁、萧,以及七宗五姓,在三国时期都默默无闻。
要破局,必须未雨绸缪。
李牧布下的军师学院,正是为寒门子弟铺设的登天之梯。
曹操沉吟许久,眼中精光一闪:便依显谋之策!纵是吾儿欲为军师,亦须隐姓埋名从军历练!
不止军师,凡欲为将者,皆当如此!
枭雄本色尽显。
这般铁血手腕,连亲子亦不例外。
但曹操深知,未经沙场淬炼的将领谋士,终难成大器。
正如他少时随祖父曹腾入宫,目睹皇城权谋倾轧。
那段岁月铸就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性情。
年幼的曹操便懂得:对敌仁慈便是自取 ,手足亦可背后插刀。
这般险恶境遇,若学刘备仁德,早已尸骨无存。
再看刘备,虽以仁德闻名,若无关张护持,武艺傍身,亦难存于世。
乱世行仁,须先有自保之力。
五日后。
戏志才奉召回许都,荀攸亦 而至。
依荀攸之谏,曹操密设军师掾。
李牧任军师掾,荀攸、戏志才皆挂军师散吏之职。
郭嘉因寻玺重任,已赴淳于琼军中。
曹操本欲任戏志才为军师祭酒,然其见军师规制后,正色道:若奉孝寻得玉玺却不得此职,岂非令人心寒?
遂内定郭嘉为军师祭酒。
戏志才闻李牧有建院之议,当即称病 督造学院。
李牧身兼尚方令,军师掾日常事务尽落荀攸肩头。
面对荀彧所拟军师规制,荀攸望向叔父的目光满是幽怨。
军师掾初立,主官李牧忙于尚方署,戏志才筹建学院,郭嘉潜伏敌营。
偌大衙门,竟只剩荀攸一人。
典范?
与谁共勉?
第110章 讨伐袁术,李牧运筹帷幄(求全订)
“显谋,还是你有办法对付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