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跳至680小时时,绿星的大气云层开始泛出暗紫纹路——这是暗核辐射潮的前兆。林野站在基地观测塔的舷窗前,指尖划过囤的星象监测仪屏幕:“辐射浓度会在三小时内突破安全阈值,通知所有人,启用二级防辐射预案。”
预案里的核心物资,是林野灾变前从旧时代军工仓库淘来的纳米防辐射篷布——这东西本是用于覆盖战略物资库的冷门货,他当时囤了整整二十卷,此刻被刀疤强带着队员迅速铺开:星禾田上方拉了三层篷布,基地通风口装上囤的高效过滤芯(灾前按“十年用量”储备的三百个备件),就连外围的巡逻通道,也用篷布搭起了临时遮蔽廊。
“强哥,篷布固定件不够了!”新兵小周抱着 handful的合金卡扣喊。刀疤强弯腰从巡逻车的储物箱里拽出半箱囤的万能连接件:“林哥早备着了,这玩意儿能卡合金、能拧篷布,灾前囤了两箱,够用到辐射潮退。”
就在篷布刚固定好的瞬间,暗紫云层里砸下细密的“辐射雨”——雨滴沾在裸露的岩石上,立刻泛起黑褐色的腐蚀痕迹。基地外的监测器尖叫起来,李蓉盯着囤的辐射数值分析仪:“浓度是安全线的17倍,还好篷布的隔绝率能到99.2%。”
可麻烦很快从地下冒了出来:基地的供水管道突然发出“嗤嗤”的渗漏声——是辐射雨渗透了表层土壤,腐蚀了管道接口。苏晴攥着囤的管道修补包(灾前按不同管径囤了五大箱)往维修通道跑,打开舱门时却皱起眉:“接口腐蚀面积太大,普通修补剂顶不住。”
林野的通讯器立刻响起:“用囤的高分子防腐蚀胶泥,在三号物资库的b区货架,旁边还有配套的耐高温绑带。”
那胶泥是林野当年在旧建材市场“捡漏”囤的——商家说这是用于深海管道的特种材料,他当时觉得“末世里管道肯定会坏”,一口气囤了十桶。苏晴挖了两大块胶泥裹在腐蚀接口上,再用绑带缠紧,渗漏声瞬间消失:“这胶泥凝固速度比说明书还快,囤货真没白瞎。”
辐射潮持续到第七小时时,基地外传来了呼救声——是三名衣衫褴褛的幸存者,抱着个脸色发紫的孩子,躲在岩石后不敢动。“他们身上有轻度辐射污染。”刀疤强举着囤的远程生命探测仪说,“孩子的生命体征在降。”
林野盯着监测仪上的辐射波动:“放他们进外围隔离区,用囤的应急净化舱处理——记得用备用能源,别占基地主供电。”
应急净化舱是林野灾前从废弃医疗站拆回来的设备,当时觉得“说不定能救急用”,就修好了囤在物资库。此刻舱门打开,幸存者被送进去后,苏晴往舱内注入囤的辐射中和剂(灾前储备的二十支药剂,至今只用过三支),不到十分钟,孩子的脸色便缓了过来。
“我们的基地被辐射潮冲毁了,食物和水都没了……”领头的幸存者声音发颤。林野让苏晴递过去三个囤的应急生存包:包里有压缩营养块(灾前囤了两千块)、小型净化水壶(囤的备用款),还有两包防辐射贴片。“只能给这些,我们的物资要留着应对后面的危机。”
幸存者攥着生存包离开隔离区时,倒计时已滑至650小时。林野转身走进物资库的“冗余区”——这里堆着他当年“觉得可能用不上但还是囤了”的东西:比如十台手动发电机(怕能源断供)、三百个密封储水罐(防水源污染),还有一整架的机械维修手册(旧时代的纸质书,他囤了一箱)。
“李蓉,把囤的暗核波动探测器拆两台出来,改装成移动预警器。”林野指着货架上的金属箱,“刀疤强,把囤的星核手雷再清点一遍,优先挑穿甲型的。”
倒计时590小时那天,辐射潮终于退去,但绿星的地表已多了大片暗褐色的腐蚀带。林野带着队员检查星禾田:篷布下的星禾只轻微蔫了几片叶,而他囤的星禾专用抗辐射肥料,正被苏晴均匀撒进土壤里——这肥料是灾前从农业科研所“顺”来的试验品,当时囤了十袋,此刻正好用来修复星禾的活力。
“监测仪显示,暗核母巢的移动速度加快了。”李蓉的通讯器里传来探测器的蜂鸣,“预计会提前12小时抵达绿星轨道。”
林野站在物资库的中央货架前,指尖扫过一排星核能源匣(灾前囤的五十个满能匣,至今只用了七个):“通知所有战斗组,明天启动囤的星核战甲调试——那批战甲的备用能源,我藏在四号库的夹层里了。”
战甲是林野当年最“疯狂”的囤货之一——旧时代的淘汰型单兵战甲,他拆了三辆废弃装甲车换零件,修好了五套。此刻刀疤强掀开夹层盖板时,眼睛亮得发烫:“林哥,这能源匣够战甲满功率运转三天!”
倒计时的数字还在跳,绿星的风裹着星禾的淡香吹过基地围墙。林野望着物资库里堆得满满当当的货架——从防辐射的篷布到能击穿暗核装甲的弹药,从应急的胶泥到能救人性命的净化舱,每一件囤货都是他提前埋下的“安全锁”。
当暗核母巢的阴影开始笼罩绿星大气层时,林野按下了战甲的启动键——舱门合上的瞬间,他听见苏晴在通讯器里说:“囤的热粥在保温箱里,等你回来吃。”
而基地的护盾发生器,正用囤的星核能源,撑起一道淡金色的光墙——那是灾年里,囤货筑成的、不会塌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