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色微熹,神都洛阳的安化门外已是人马肃立。一支规模适中却精气内敛的使团队伍整装待发。旌旗在略带寒意的晨风中猎猎作响,旗上绣着的“周”字与“狄”字彰显着使团的身份与威严。
狄仁杰身着紫袍,腰佩鱼袋,神色沉静地接受完兵部与鸿胪寺官员的例行送别礼仪。他的目光扫过使团核心成员:
李元芳一身千牛卫将军戎装,按剑立于狄仁杰左后侧,目光如鹰隼般扫视四周,全身紧绷如即将出鞘的利刃,负责整个使团的护卫安全。
曾泰身着深绿色官服,显得沉稳干练,他身边跟着几名书吏,携带着大量关于突厥的典籍卷宗,负责文书参谋与记录。
如燕则是一身利落的胡服劲装,外罩披风,她将协助李元芳协调护卫,并利用其女性的细腻观察沿途风土人情与潜在信息。
张环、李朗两位狄公亲卫队的校尉,身着明光铠,精神抖擞,分别统领前后队护卫,负责具体的行程安排与警戒布防。
狄春则忙前忙后,最后检查着驮马上的行李物资,尤其是狄仁杰常用的书籍、茶具以及应急的药物,确保万无一失。
“人都到齐了?”狄仁杰沉声问道。
“回大人,使团全员一百二十人,皆已到位,随时可以出发!”李元芳朗声回答。
狄仁杰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掠过这座宏伟的帝都,随即毫不犹豫地转身,沉声道:“出发!”
一声令下,车马辚辚,使团踏上了北上的官道。队伍纪律严明,除了车轮马蹄声与风中旗帜的响动,并无多余喧哗。
离开神都繁华之地,越往北行,景象便愈发苍凉。初春的北方,寒意未消,草木尚未完全复苏,黄土官道两侧多是裸露的田地与萧瑟的树林。沿途遇到的百姓,脸上也多带着边地特有的风霜与警惕。
行程数日,昼行夜宿。李元芳与张环、李朗配合默契,将护卫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日扎营,李元芳必亲自巡视营地周边,张环负责明哨暗岗的布置,李朗则检查车马辎重,确保无虞。曾泰每晚都会将当日见闻记录在案,并与狄仁杰探讨突厥局势。如燕则时常与营地周边的妇人孩童交谈,有时能获取一些官方渠道不易得知的边地琐闻。狄春则将狄仁杰的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一日,使团抵达了紧邻边境的重镇——朔州。刺史早已得到消息,出城相迎,安排使团在馆驿住下。
入夜,朔州馆驿书房内,烛火摇曳。狄仁杰召集了核心几人。
“明日,我们便要出关,进入突厥势力范围。”狄仁杰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元芳,关外情况如何?”
李元芳上前一步,神色凝重:“大人,根据末将派出的斥候回报,以及朔州边军提供的消息,阿史那匐俱的狼骑最近活动异常频繁,就在关外百里左右的几个水草丰美之地游弋。我们的使团目标明显,一旦出关,恐怕立刻就会被盯上。”
曾泰补充道:“恩师,学生查阅卷宗,阿史那匐俱此人,不仅勇武,而且狡诈多疑。他未必会公然攻击大周使团,但很可能会派人试探、骚扰,甚至制造事端,意图挑起冲突。”
如燕也开口道:“叔父,我今日在城中市集,听到一些来自关外的商人议论,说拔汗那可汗似乎对阿史那匐俱的举动有些……力不从心,王庭内部争吵不休。有些部落已经暗中向阿史那匐俱示好。”
张环、李朗对视一眼,齐声道:“大人,我等已做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准备!定护得使团周全!”
狄春在一旁为众人添上热茶,脸上也满是关切。
狄仁杰听完众人的汇报,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道:“嗯……情况果然不容乐观。阿史那匐俱这是在玩火,既想挑衅我朝,又想借此压服拔汗那。我们此去,无异于踏入龙潭虎穴。”
他看向李元芳:“元芳,传令下去,明日出关后,全员提高警惕,护卫队形收缩,斥候放出二十里,一有异动,立刻来报。非必要,不得与突厥人发生冲突,但若有人主动攻击,则坚决反击,不必留情!”
“是!”李元芳凛然遵命。
“曾泰,将我们携带的国书、礼物再清点一遍,确保无误。见到拔汗那,礼数需周全。”
“学生明白。”
“如燕,继续留意各类信息,尤其是关于突厥内部各部落态度的。”
“是,叔父。”
“张环、李朗,约束好部下,不得滋扰地方,亦不得坠了我天朝威仪。”
“遵命!”二人抱拳。
安排妥当后,众人各自离去准备。狄仁杰独自走到窗边,推开窗户,一股带着沙土气息的冷风扑面而来。远处,黑暗中仿佛有狼嚎声隐隐传来。关外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从明天踏出边关的那一刻,才真正开始。使团中的每一个人,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他,必须带领这支队伍,在这危机四伏的草原上,找到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至少,也要为大周争取到应对的时间与有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