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霄哥,醒了吗?”隔壁床铺传来陈耀祖的声音。
难得今天这家伙都起的比他早。
“咱们得赶紧吃些东西,去采购书院要用的物事了。”
赵廷霄应了一声,迅速起身穿衣。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陈耀祖已经精神抖擞地站在院中,手里拿着一张长长的清单。
“我昨晚就列好了单子,书院要求的东西可真不少。”
陈耀祖笑道,眼下虽有些睡眠不足的青黑,眼睛却亮得惊人。
草草吃过早饭后,一行人便出门采购。
书院要求的东西果然繁多——被褥要厚实保暖,笔墨纸砚要合规格,甚至还有统一的学子服需要量体订做。
最让人头疼的是,书院半个月才放两天假,这意味着所有用品必须一次性备齐。
“好家伙,这哪是去读书,分明是搬家啊!”王富贵扛着一大卷新买的被褥,喘着气道。
陈耀祖笑着摇头:“这才哪到哪,听说书院里的学兄们,一次要准备两个月的用品呢。”
采买完毕,已是下午时分。
陈大勇领着孩子们又去了牙行——既要找铺面,也要寻新的住处。
毕竟孩子们入了书院,现在的房子就显得没那么合适,且距离书院也太远了。
牙人是个精干的中年男子,一听他们的需求,立刻推荐了几处铺面。
“城东有处铺子,位置极好,正对着大街,人来人往...”牙人滔滔不绝。
陈大勇听得心动,却被陈耀祖拉住了衣袖。
“爹,咱们去看看城西那处吧,就您上次说临湖的那家。”陈耀祖低声道。
牙人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讶异:“小公子说的莫不是柳湖旁的那处?那地方倒是清静,就是...偏了些。”
“偏有偏的好处。”陈耀祖微微一笑,“劳烦带路吧。”
一行人穿过繁华街市,越走越安静,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
一汪碧水静静地躺在阳光下,湖畔垂柳依依,几处房舍错落有致地散布着。
“就是这里了。”牙人指着一处临湖的院落道。
陈耀祖的眼睛顿时亮了。
那院落不算大,但布局精巧,前厅可以改造成餐厅,后院宽敞,正好摆放火锅桌。
最妙的是,它紧邻湖边,推开窗便是潋滟湖光。
“爹,您看如何?”陈耀祖问道。
陈大勇犹豫道:“好是好,就是太僻静了,哪有人会找到这里来吃饭?”
“酒香不怕巷子深。”
陈耀祖目光炯炯,“咱们做的是独门生意,不怕没人来。
再说,这里离书院不过一个时辰路程,休沐时学子们也能来此小聚。”
姚宗胜也点头道:“耀祖老弟说得有理。
这地方雅致清静,正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所在。若是经营得当,必能声名远播。”
陈大勇最信服读书人的话,当即拍板定下。
更巧的是,铺面后还有一片矮房正在出租,正好做他们的新家。
定下铺面和住处,已是日头西斜。接下来的两日,全家人都忙着收拾整顿,准备入书院的事宜。
终于到了入院那日,天刚蒙蒙亮,众人便起身准备。
大包小包的行李堆了满地,陈大勇左右手各提一个大包袱,额上已见汗珠。
“爹,我自个儿能拿。”陈耀祖想要接过一个包袱,却被父亲躲开了。
“爹就送你们到山下,这么多东西,一会儿你们有的累。”陈大勇笑道,眼中却有不舍。
书院位于西北处的青云山上,远远望去,青瓦白墙的建筑群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仙境。
一条石阶蜿蜒而上,直通山门。
来到山脚下,众人仰头望去,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陈大勇夫妻俩,和王老爷他们只能送到这里。
一个劲的叮嘱他们照顾好自己,互相扶持。
王富贵跟自家阿爷说了许久,叮嘱着对方回去的路上一定要小心,到家中之后给他来信息。
王金山看到孙儿已经进入书院,心愿已了,也是这段时间打算打道回府。
众人跟家人一一道别。
看着那石阶陡峭如梯,一眼望不到头,仿佛直通天际。这一回众人总算是笑不出来了。
“这、这要爬上去?”王富贵结结巴巴道,手里的包袱顿时沉重了许多。
“还用问吗?”姚宗胜也有些绝望。
于是乎,一行人开始了艰难的登山之旅。
起初还有说有笑,爬了不到三分之一,便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就连平日最注重仪态的姚宗胜,也早已解开外衫,毫无形象地拄着膝盖喘气。
“我不行了,歇会儿吧...”王富贵一屁股坐在石阶上,说什么也不肯起来了。
还是赵廷霄帮着两人各分担了一个包裹。
众人休息了没一会儿,就继续往上攀登。
越往上爬,空气越发清新凉爽。
石阶两旁古木参天,偶尔有松鼠跳跃其间,好奇地打量着这群狼狈的登山客。
山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约莫一个时辰后,众人终于抵达山门。
那是一座气派的石门楼,上书“鸿儒书院”四个苍劲大字。门旁立着一块石碑,刻着书院的院规。
穿过山门,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开阔的广场铺着青石板,中央设有一个巨大的青铜香炉,香烟袅袅。
广场四周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尽显古朴典雅。
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对着广场的讲学堂,门楣上悬挂着“明德堂”匾额,堂前种着两棵参天古松,苍劲挺拔。
一个穿着书院服饰的年轻学子迎上前来,含笑施礼:“诸位可是新入学的师弟?请随我来。”
跟着引路学子,他们穿过回廊,来到了办理入学手续的“注册斋”。
这里已经排起了长队,都是前来报到的新生和家属。
注册完毕,每人领到了一块木制腰牌,上面刻着姓名和斋舍号。
而他们4人的运气也是真不错,前面的4人刚好被分配到了一块。
而他们4个中间也没有穿插什么其他人,号牌是连在一起的。
全部被分在了一间房间,这让哼哧哼哧拔了半天山的4人总算是喜笑颜开。
引路学子笑道:“诸位一看就是同伴,运气还挺好的。
不过就算没有被分在一块,也不用担心。书院虽大,但每日都要在明德堂共修课业,斋舍之间也常有交流活动。”
安置好行李后,引路学子又带他们参观了书院各处。
书院比想象中还要大,除了讲学堂、斋舍外,还有藏书楼、射箭场、琴室、画室,甚至有一片药圃和几亩菜地。
“书院提倡自力更生,这些菜地都是由学子们轮流打理的。”
引路学子解释道,“每月还有体力劳动课,包括打扫院落、劈柴担水等。”
王富贵闻言,顿时苦了脸:“我是来读书的,怎么还要种地干活?”
引路学子正色道:“书院注重‘知行合一’,认为体力劳动能培养人的品格。许多大学者都是从这些琐事中悟出大道理的。”
最后,他们来到了藏书楼。这是一栋三层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推门而入,书香扑面而来,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书架排列整齐,上面摆满了各类典籍。
“藏书楼有典籍三万卷,是天下四大藏书楼之一。”
引路学子不无自豪地说,“平日学子可在此借阅基础书籍,但必须爱护书籍,若有损坏,必受重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