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天刚蒙蒙亮,陈耀祖、王富贵、姚宗胜三人便不约而同地在家门口碰了头。
虽只分别一夜,却好似许久未见,互相捶打着肩膀,嬉笑打闹,少年人的活力驱散了冬晨的寒意。
他们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去拜见恩师徐夫子。
自然,同行的还有赵廷霄。
陈耀祖早已将他视作自家兄弟,拜访夫子这等重要场合,必然要带上他。
来到那熟悉的、带着小院的青砖房外,还没等敲门,正在院内扫洒的徐伯一眼就瞧见了他们。
老人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惊喜的笑容,连忙放下扫帚迎了上来。
“哎呦喂!是耀祖、富贵、宗胜!你们可算回来啦!”
徐伯的声音洪亮,透着由衷的喜悦,目光落到赵廷霄身上时,略带询问。
陈耀祖连忙介绍:“徐伯,这是我们在书院的好友,赵廷霄。您老身体近来可好?”
“徐伯好。”赵廷霄上前一步,恭敬行礼。
“好好好,都是好孩子!老头子,我身体硬朗着呢,你们不用记挂。”
徐伯笑呵呵地打量着四个越发挺拔精神的少年郎,“快进去吧,老爷这几天没少念叨你们,可算是给盼来了!”
徐伯一边说着,一边快步引着他们往里走。
学堂已经放了年假,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光秃秃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平添几分静谧。
穿过院子,走到书房外,只见窗扉半开,徐夫子正背对着门口,伏在书案前,手持画笔,凝神描绘着一幅冬梅图。
笔触沉稳,墨色淋漓,一枝红梅于雪中傲然绽放,颇有几分孤高意境。
几人的脚步声并未刻意放轻,徐夫子似有所觉,笔锋一顿,回过头来。
当看清来人是陈耀祖几个时,他眼中瞬间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连忙放下画笔,脸上绽开慈和的笑容。
“学生陈耀祖\/王富贵\/姚宗胜,拜见夫子!”三人齐刷刷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语气恭敬。
“好,好,快起来,快起来!”徐夫子连忙虚扶,目光逐一扫过他们,最后落在赵廷霄身上,“这位是……?”
陈耀祖再次郑重介绍:“夫子,这位是赵廷霄,我们在鸿儒书院的同窗,亦是挚友。
他家中……如今与我们一家亲近,如同我兄长一般。”
赵廷霄上前,深深一揖:“晚生赵廷霄,见过徐夫子。
常听耀祖他们提起夫子教诲之恩,今日得见,不胜荣幸。”
徐夫子见他举止从容,气度沉静,心中先有了几分好感,连连点头:“既是耀祖他们的好友,便不是外人,快快请坐。”
他连忙唤人上来点心和热茶。
精致的瓷碟里摆着桂花糕、芝麻糖,氤氲的茶香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四人围坐在夫子身旁,小小的书房顿时充满了生气。
徐夫子看着眼前这几个半年前还带着稚气的学生,如今个个眼神明亮,谈吐有物,眉宇间多了几分自信与沉稳,心中满是欣慰。
他细细询问他们在鸿儒书院的生活:课业是否繁重?饮食起居可还习惯?与同窗相处如何?可有遇到什么难题?
陈耀祖几人一一作答,说起书院的严格管理、博学的教习、激烈的竞争、丰富的课程(包括让他们叫苦不迭的晨跑和马术),以及那些才华横溢又努力非常的同窗,如孙清浩等。
言语间虽有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昂扬斗志。
徐夫子捻须倾听,不时点头或追问细节。
当听到王富贵凭借刻苦从八十名开外冲到四十九名时,他更是抚掌赞叹:
“好!富贵啊,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你此番进步,便是最好的印证!切不可骄傲,需持之以恒!”
王富贵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头傻笑:“夫子教诲的是,学生定当努力!”
徐夫子心中感慨,鸿儒书院果然名不虚传,短短半年,竟能让这几个孩子有如此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他一时兴起,便就经义中的几个难点和近期的一篇时文策论考校起他们来。
几人不敢怠慢,认真应答。
陈耀祖思路开阔,引证丰富;姚宗胜言辞机敏,常有巧思;
赵廷霄虽话语不多,但每每开口皆能切中要害,见解深刻;
就连王富贵,也能结合自身理解,说出些实实在在的见解,虽不及前三人精妙,却也远非昔日吴下阿蒙。
一番考校下来,徐夫子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淡淡的失落。
欣慰于弟子们的飞速成长,失落于自己所能教授的,确实已不多了。
他收敛心神,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尔等如今已步入正轨,前程远大。
往后之路,更需自律、勤勉、慎独。
切记,学问之道,无穷无尽,勿因一时之得而自满,勿因一时之失而气馁。为人处世,当以‘仁’‘义’为先,守住本心……”
他说的每一句,都是自己多年读书、为人、教学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恨不得倾囊相授,只盼孩子们能少走弯路,前程似锦。
陈耀祖几人听得认真,心中感动。
陈耀祖代表几人说道:“夫子金玉良言,学生等铭记于心。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取得何等成就,您永远是我们启蒙的恩师,教会我们识字明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此恩此情,永世不忘。”
这番真挚的话语,让徐夫子眼眶微微发热,连声道:
“好孩子,好孩子……今日谁也不许走,定要留在夫子这里用饭!咱们好好聚聚!”
几人相视一笑,欣然应允。
这顿饭吃得格外温馨,仿佛又回到了半年前在学堂的日子,只是桌上的少年们,已然羽翼渐丰。
年节的气氛愈发浓郁,陈耀祖一家收拾起大包小包的年货,搬上牛车,热热闹闹地往陈家村赶去。
县城虽好,店铺虽忙,但根在村里,只有回到那个生养他们的地方,和所有族人聚在一起,鞭炮声声,炊烟袅袅,才是家人心中真正的“年”。
回到村里的老宅,洒扫庭除,贴窗花,挂灯笼,年味一下子就足了。
陈耀祖和赵廷霄成了村里最忙碌的“读书人”——写春联。
几乎家家户户都备好了红纸,送到老陈家,请这两位“读书人”挥毫。
院子里支起了大桌子,研墨铺纸,墨香四溢。
陈耀祖执笔,赵廷霄在一旁帮忙压纸、晾晒。
村民们送来的不仅是红纸,还有自家攒的鸡蛋、新磨的豆腐、刚宰的猪肉,甚至是一把鲜嫩的冬笋,以表谢意。
陈耀祖来者不拒,这些都是淳朴乡邻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