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陷落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很快便传到了南郑。
此刻的南郑城,早已人心惶惶。城外,墨涵大军那震慑人心的鼓声虽已停歇,但连营数里的肃杀之气和每日不间断的佯攻骚扰,早已让守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州牧府(五斗米道称之为“师君府”)内,气氛更是降到了冰点。
张鲁面色惨白,瘫坐在蒲团上,往日仙风道骨的气度荡然无存,只剩下无尽的惶恐和挣扎。他面前,弟弟张卫和谋士阎圃正在激烈争吵。
“兄长!阳平关已失,墨涵军不日即至!我等岂能坐以待毙?”张卫情绪激动,面目狰狞,“当速速下令,焚烧府库粮草,绝不能资敌!然后我等率领忠心教众,退入米仓山、大巴山!凭借山高林密,与他周旋到底!他墨涵难道还能把山都翻过来不成?!”
“不可!万万不可!”阎圃急忙劝阻,他虽也心惊,但尚存理智,“师君!焚毁府库,乃自绝于百姓之举!届时即便退入山中,无粮无饷,军心涣散,又能支撑几时?墨涵用兵如神,更有破城利器,岂会给我等喘息之机?退入山林,无异于束手待毙啊!”
他转向张鲁,苦口婆心道:“师君!观墨涵取益州、夺阳平,虽用兵凌厉,然并非嗜杀之人。其对刘璋家眷、乃至降卒都颇为优待。今我汉中已无力抵抗,不如…不如开城纳降。圃愿为使,前往墨涵军中陈述利害,或可保全师君家小性命,甚至…保住我五斗米道基业啊!”
“投降?向他这个背信弃义之徒投降?”张卫怒吼,“阎圃!你莫非已暗中投敌?!”
“你!”阎圃气得浑身发抖,“我阎圃对师君之心,天日可表!正是为师君、为汉中万千生灵计,才出此忠言!顽抗到底,唯有玉石俱焚!”
“够了!”张鲁猛地一拍案几,声音嘶哑,充满了痛苦和疲惫。两人立刻噤声。
殿内死一般寂静,只有张鲁粗重的喘息声。他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昔日割据汉中的逍遥,信徒的拥戴,与刘璋的恩怨,和墨涵那短暂的盟约,如今兵临城下的绝境…还有那可怕的、能引发雷霆的武器…
他想起墨涵使者的话:“…愿与天师结为兄弟,共抗外侮…”那时是权宜之计,如今…或许是一条生路?
他又想起自己“师君”的身份,万千信徒的期望…投降,颜面何存?道统何存?
但抵抗…想到阳平关一日即破的惨状,想到那“轰天雷”的恐怖…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
就在这时,城外战鼓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加密集,更加高昂!伴随着震天的喊杀声和马蹄奔腾之声!仿佛墨涵大军即将发动总攻!
一名斥候连滚爬爬地冲进大殿,满脸惊惶:“报——!师君!墨涵大军已开始集结!先锋骑兵已抵近城下叫阵!声势浩大!”
最后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垮。
张鲁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瘫软下去,喃喃道:“吾欲归命国家(汉朝廷),而意未得达耳。今事已至此,徒伤生灵无益…罢…罢…罢…”他挥了挥手,声音微弱却清晰,“阎圃…就由你…持我印绶…出城…请降吧。只愿…能保全身家…勿伤我民…”
“兄长!”张卫悲呼一声,还想再劝。
张鲁闭上眼睛,无力地摇了摇头,两行浊泪滑落脸颊。一切的野心、挣扎,在此刻化为乌有。
阎圃心中也是一酸,但更多的是如释重负。他郑重一揖:“圃,必不辱命!”
当日午后,南郑城门缓缓打开。阎圃素服徒步,手捧汉中太守印绶和五斗米道师君法印,带领一众官员,出城走向墨涵军大营。
墨涵闻报,亲自出营相迎。他并未盛气凌人,反而态度颇为客气,接过印绶,温言安抚了阎圃等人。
“请回复张师君,涵必以礼相待,绝不食言。汉中百姓,亦是我之子民。”墨涵的话语,通过阎圃之口传回城内,极大安抚了惶恐的人心。
次日,张鲁带领家眷及主要官员,正式开城投降。墨涵大军有序入城,秋毫无犯,迅速接管城防,张贴安民告示。
至此,汉中盆地,易主!
消息如同旋风般传遍天下,再次引发巨震!墨涵之名,伴随着“奇袭”、“悍勇”、“神秘利器”以及“静姝擂鼓”的传奇色彩,真正成为了足以令曹操、刘备、孙权都寝食难安的强大势力。益州的猛虎,已然出柙,其锋芒,直指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