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那些关乎未来博弈的沉重文件暂时封存,陆辰屿和林知意真的将周末投入到了为新家添砖加瓦的琐碎与温馨之中。仿佛是一种默契的疗愈,他们需要这些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来平衡那些悬浮在头顶的、无形的压力。
家具城成了他们新的“战场”。林知意对色彩和质感有着天然的敏感,在一张张沙发、一套套餐桌椅间流连,比较着材质,感受着舒适度。陆辰屿则更注重功能性和结构,他会仔细检查家具的榫卯结构,询问板材的环保等级,甚至对一张书桌的走线孔设计提出了优化建议,让导购员哭笑不得。
最终,他们选定了一张暖灰色、线条简洁的布艺沙发,一张原木色的餐桌配四把同色系椅子,还有一个兼具收纳与展示功能的书架。看着订单上那些即将填充进他们小窝的物件,林知意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还要买一块厚厚的地毯,冬天可以坐在地上看书。”她挽着陆辰屿的胳膊,兴致勃勃地规划着,“阳台要放一个懒人沙发,再挂上小串灯……”
陆辰屿看着她发光的脸庞,眼底带着纵容和温柔。“好,都依你。”
家具送达安装那天,小小的公寓彻底热闹起来。安装工人的敲打声、林知意指挥摆放位置的声音、还有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喧嚣,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
陆辰屿负责与安装工人沟通细节,确保每一个螺丝都拧到位;林知意则忙着拆包,将新买的抱枕、桌布、餐具一一归位。当沙发被摆放在客厅中央,当餐桌在暖灯下散发出温润的光泽,当书架逐渐被他们的书籍和那枚水晶奖杯填满,这个空间真正开始拥有了“家”的灵魂。
傍晚,一切收拾停当。两人累得瘫倒在崭新的沙发上,看着窗外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以及阳台上刚刚挂起的、如同星辰般闪烁的小串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归属感油然而生。
“终于……有点家的样子了。”林知意靠在陆辰屿肩上,满足地喟叹。
陆辰屿环顾着这个凝聚了他们心血和期待的小世界,轻轻“嗯”了一声,将她搂得更紧些。这里,将是他们抵御外界风雨的堡垒,也是孕育未来梦想的温床。
然而,平静的生活仿佛总是奢侈。就在他们沉浸于新居的温馨时,由“星绘”在峰会引发的涟漪,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扩散开来。
周一早上,陆辰屿登录“星绘”的后台管理系统,准备处理周末积压的用户反馈时,发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访问记录。记录显示,在峰会结束后的这几天,有一个匿名的、权限极高的数据接口,曾多次对“星绘”的用户行为数据库进行了大规模的、非业务性的模式扫描和统计分析。
这种扫描并非恶意攻击,没有窃取具体用户数据,更像是在进行某种宏观的、研究性质的“数据采样”。扫描的Ip经过层层伪装,最终指向海外,但陆辰屿凭借其敏锐的直觉和技术嗅觉,隐隐感觉其手法与“星核”项目那份内部报告中描述的数据搜集风格有几分相似。
是“星核”的人?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以这种“观察”而非“掠夺”的方式?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知意也接到了“启明教育”周总监的电话。周总监的语气带着一丝兴奋,也有一丝谨慎:
“知意,有个情况。峰会之后,我们接到了好几所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研究所心理学、教育学实验室的合作邀请,希望能在他们的研究中,引入‘星绘’作为实验工具,用于观察儿童创造力发展、人机交互情感反应等课题。合作意向很真诚,提供的科研经费也相当可观。”
学术合作?这听起来是好事,能提升“星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但陆辰屿和林知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警惕。
这些研究机构的背景是否单纯?其研究目的是否与“星核”那样的项目存在间接关联?数据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会以某种他们无法控制的方式外流?
“我们需要一份极其严格的数据使用和保密协议。”陆辰屿对周总监说,语气不容置疑,“所有合作研究必须经过我们团队的逐一审核,数据脱敏标准由我们制定,原始数据绝不离开‘星绘’和‘启明’的联合监管服务器。”
“我明白。”周总监表示理解,“这方面我们会严格把关。不过,这也说明‘星绘’的价值正在被更广泛的领域认可,是机遇。”
挂了电话,书房里(由次卧改造)陷入短暂的沉默。新家的温馨尚未完全焐热,外界的触手却已透过不同的方式,悄然探了进来。
林知意走到书桌前,看着屏幕上那条异常的数据访问记录,轻声问:“辰屿,我们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以前那种,只需要埋头把产品做好的简单日子了?”
陆辰屿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他的背影在晨曦中显得挺拔而坚定。
“也许吧。”他回答道,声音平静,“但无论外面是什么,家在这里,‘星绘’在这里,我们在这里。”
他转过身,看向林知意,目光深邃:“既然避不开,那就让他们看清楚,‘星绘’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个有灵魂、有底线、不可轻侮的存在。”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是对所有暗中窥探者的一次无声宣告。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书架上那枚冰冷的芯片残片上,折射出一道微弱却执拗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