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春风,终于吹散了轧钢厂上空弥漫多年的政治阴霾。厂区门口的“打倒一切”标语被悄悄撤下,换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横幅,字迹鲜红却少了几分戾气。林建军站在技术科办公室的门口,手里捏着那张盖着厂党委公章的调令,指腹摩挲着“任命林建军为技术科副主任”的字样,眼眶有些发热。
五年了。从1967年主动申请下放车间,到如今重返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他手里的扳手换成了绘图笔,磨出厚茧的掌心此刻竟有些发痒。办公室的木门还是那扇旧松木的,只是边角被岁月啃出了浅痕,推开门时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像一句久违的问候。
“林师傅?”靠窗坐着的老技术员王工抬起头,眼镜滑到鼻尖上,看清来人后猛地站起来,手里的三角尺“啪”地掉在绘图板上,“真……真是你?”
林建军笑着点头,将调令放在积着薄尘的办公桌上:“王工,好久不见,还在画齿轮图呢?”
“哎哎,刚画了一半!”王工手忙脚乱地扶眼镜,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听说要调个懂行的来当副主任,没想到是你!这下好了,那些老掉牙的设备有救了!”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也围了过来,有当年一起共事的老同事,也有几个面生的年轻技术员。有人递上搪瓷缸,有人忙着擦椅子,七嘴八舌的问候里,透着对“实干派”回归的期待——这几年技术科被造反派折腾得够呛,懂技术的被下放,留下的多是只会喊口号的,车间里的设备坏了没人修,生产效率掉了一大截。
“小林啊,可把你盼回来了。”张厂长踩着布鞋走进来,鬓角的白发比五年前多了些,眼神却依旧清亮,“党委研究了三次,一致同意让你回来挑担子。技术科不能再空转了,厂里的老旧设备快扛不住了。”
林建军给厂长搬过椅子:“厂长放心,我这五年在车间没闲着,哪些设备该换,哪些能改,心里有数。”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这几年在车间劳动时的观察:“三号轧机的传动齿轮磨损严重,每班次得停三次换备件;锅炉房的引风机效率太低,耗煤比设计值高三成……”
张厂长接过笔记本,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最后重重一拍桌子:“你说得对!再这么拖下去,别说完成军工订单,连民用钢的指标都悬!党委给你放权,技术科的事你说了算,要人给人,要料给料,务必把设备改造搞起来!”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久违的轻快:【检测到“重返技术核心岗位”事件,符合“技术守护与革新”主线。】
【签到“技术科办公室”成功,奖励“设备自动化改造初步方案”:包含5台关键设备的半自动化升级图纸、能耗优化参数,可提升生产效率40%。】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套完整的改造蓝图:给老旧的铣床加装伺服电机,让进给量自动匹配工件硬度;在轧机的送料环节增加光电传感器,替代人工校准;将锅炉房的手动风门换成电磁控制,通过温度反馈自动调节……每一项改造都基于现有设备,不需要大规模换新,正好贴合厂里资金紧张的实际。
“厂长,我想先从三号轧机和锅炉房的引风机下手。”林建军指着笔记本上的标记,“这两台是瓶颈,改造后能立竿见影。”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得请回两个老伙计——老周师傅懂机械传动,小李对电路熟,他们现在还在车间当钳工。”
张厂长立刻点头:“没问题,你列个名单,劳资科马上办调动。”他看着窗外正在运转的高炉,语气里带着感慨,“这几年净搞运动了,把好端端的厂子折腾得不像样。小林,技术科就交给你了,让大伙看看,咱们工人靠技术也能打翻身仗!”
接下来的半个月,技术科成了全厂最热闹的地方。林建军带着老周和小李,每天泡在车间里,拿着卷尺量尺寸,用听诊器听设备杂音,晚上就在办公室画图纸,煤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林主任,这伺服电机的功率够吗?”小李指着图纸上的参数,有些担心,“三号轧机的负载大,别到时候带不动。”
林建军正在计算齿轮减速比,闻言抬头笑了笑:“你看这里,”他用笔在图纸上画了个齿轮组,“我加了一级减速,扭矩能放大三倍,足够用了。而且加了过载保护,万一卡料会自动停机,比人工操作安全。”
老周在一旁打磨着个小零件,是改造方案里的关键连接件:“我看这方案中听,就是厂里的钢材有点次,做齿轮怕是不耐磨。”
“我已经跟供应科说了,用咱们自己轧的65号锰钢,淬火时我去盯着,保证硬度达标。”林建军胸有成竹,“实在不行,就用我以前在车间攒的那几块特殊钢边角料,够做三个齿轮的。”
技术科的年轻技术员们起初还有些疑虑,觉得“自动化”听着太玄乎,可看着林建军把复杂的原理拆解得明明白白,连如何绕制电磁线圈、如何校准传感器都手把手教,渐渐都沉下心来学。有个叫小马的年轻人,以前是造反派的宣传员,现在整天跟着林建军跑车间,笔记本上记满了公式,比喊口号时认真多了。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车间里围了不少人。当林建军按下按钮,三号轧机的送料辊开始自动运转,光电管像只眼睛,精准地将钢板对准轧辊中心,原本需要三个人配合的工序,现在一个人监控就行,速度还快了近一倍。
“成了!”工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有人甚至把安全帽抛到了空中。老轧钢工老李抹了把眼泪:“多少年了,这机器总算能好好干活了!”
一个月后,五台设备改造全部完成。统计报表送到厂部,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三号轧机的班产量从80吨提到120吨,废品率从5%降到1.2%;锅炉房的耗煤量下降了30%,车间温度也稳定多了。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42%,比系统预测的还高出两个百分点。
张厂长在全厂大会上,把改造前后的报表拍在桌上:“同志们看看!这就是技术的力量!林建军同志和技术科的同志们,用事实告诉我们,光喊口号不行,得有真本事!”他亲自给林建军戴上大红花,“从今天起,技术科主任的位置,就由林建军同志坐!”
台下掌声雷动,郑师傅从维修组挤到前排,扯着嗓子喊:“小林,好样的!”林建军看见他眼里的泪光,想起五年前在车间一起啃窝头的日子,心里暖烘烘的。
散会后,林建军回到技术科,发现办公室的窗台上多了盆月季花,是小马从家里搬来的。“主任,以前……以前是我糊涂,净干些瞎起哄的事。”小马挠着头,脸通红,“以后我跟着您学技术,好好干活!”
林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过去的就过去了,好好干,技术科的未来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他看着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车间的屋顶上,泛着金色的光。
【叮!】
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设备自动化改造”超额完成,获“技术权威认可度”+50,解锁“复杂系统优化”权限。】
【奖励“技术科人才培养计划”:包含分阶段培训课程、师徒结对机制,可快速提升团队能力。】
林建军翻开那份培养计划,里面从基础绘图到数控原理,循序渐进,还标注了每个技术员的潜力方向——小马擅长电路设计,小李对机械结构敏感,老周适合带徒弟……他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技术科打造成能打硬仗的团队,才能应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傍晚回家,苏岚正在厨房炖排骨,是厂里发的福利,这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今天厂里大喇叭喊你的名字了,说你升主任了?”她笑着给林建军盛了碗汤,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林卫国从里屋跑出来,手里拿着个新做的电机模型:“爸,我们技术小组想仿制你改的那种伺服电机,你能教教我们吗?”
林建军喝着热汤,看着妻儿的笑脸,心里一片安宁。重返技术科,不只是回到一个岗位,更是回到了他坚守多年的初心——用技术让工厂更好,让国家更强。窗外的晚霞染红了天际,像一幅正在展开的蓝图,他知道,属于技术的春天,正在悄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