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维坐标的破解,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唯一的灯塔,但也清晰地照出了通往灯塔之路上的万丈深渊。开启那条不稳定的超空间航路,需要的能量和精度,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没有任何现成的飞船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要求,即便是“守望者之心号”这样的旗舰也力有未逮。
唯一的希望,落在了那艘屡次创造奇迹、与林宸和苏慕雪命运紧密相连的飞船——“穹光号”之上。只有它,经过特殊的改造和强化,并拥有与林宸那独特星辰感知力深度契合的潜力,才有可能完成这史无前例的航行。
决议一旦下达,整个“烽火同盟”如同最精密的战争机器,开始为了这一个目标而全力运转起来。埃尔德林签署了最高优先级的资源调集令,塞拉夫人利用影响力协调各方物资,塔克斯将军派出最精锐的舰队护卫运输线,索拉博士则带领着她的科学团队携带着“秘典星”最尖端的技术蓝图,第一时间赶到了“穹光号”停靠的隐蔽船坞。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极限较量的超级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庞大的移动船坞内,“穹光号”被无数工程支架牢牢固定,如同一位正在接受换心手术的巨人。它外壳上那些狰狞的战损痕迹尚未完全修复,新的、更加复杂的结构和高科技设备就已经开始加装。
数以千计的各民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微重力环境中如同工蚁般忙碌穿梭。焊接的火花如同永不熄灭的烟花,在各处闪烁;能量管线的铺设如同编织一张发光的神经网络;重型工程机械臂吊装着巨大的新部件,精准地嵌入飞船预留的接口。
最主要的改造集中在两处:
第一,能量系统。原有的聚变反应堆被整体移除,替换为由“秘典星”提供的、一台实验性的“零点能量共鸣核心”。这台核心理论上可以从空间本身汲取能量,功率远超传统聚变,但极其不稳定,从未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实装。同时,飞船外部加装了数层额外的能量缓存矩阵和导流鳍片,使其看起来仿佛披上了一层水晶与金属构成的厚重铠甲,用以承受开启超空间航路时那瞬间的、足以撕裂星辰的能量冲击。
第二,导航与感知系统。莉亚的核心被升级并直接与新的导航计算机融合。一套基于“秘典星”“概率预演模型”的超维演算单元被加装,它能以极高的频率计算并预测航路前方可能出现的时空乱流。而最重要的,是在舰桥下方开辟了一个特殊的“共鸣腔”。这里没有复杂的仪器,只有最纯净的能量导流介质和一个为林宸量身打造的意识连接座椅。他将在这里,用自己的空间感知力,直接引导飞船穿越那最危险的航路。
工程师们日夜奋战,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零点核心的震荡缓冲、新老系统的兼容性、超载能量的散热问题、以及那闻所未闻的“意识导航”系统的接口稳定性……技术实现上的困难层出不穷,时间压力更是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每多耽搁一秒,“终末之影”的威胁就增长一分,被俘同伴的情况就恶化一分。
整个船坞回荡着工程的轰鸣,弥漫着焊接和臭氧的气息,所有人都处在一种全力以赴的亢奋和疲惫交织的状态中。
林宸和苏慕雪也并未闲着。
林宸大部分时间仍需静养对抗侵蚀,但他坚持每天花费数小时进入尚未完全建成的“共鸣腔”,尝试与那新安装的能量核心和导航系统建立初步的深度契合。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新核心的能量澎湃而陌生, navigation system 的数据流庞杂无比,每一次尝试连接都会引来虚无侵蚀的剧烈反噬和精神的巨大负荷。但他一次次地坚持,一点点地熟悉,如同盲人摸索着陌生的琴键,试图找到能与自己残存力量共鸣的频率。
苏慕雪则成为了整个工程的实际监督者和协调者。她穿梭于各个工程区域,凭借对“穹光号”的熟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解决着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优化着施工流程,并将工程师们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反馈给索拉博士的团队。同时,她也在适应飞船的新系统,特别是武器和防御系统的升级,并开始模拟驾驶这艘脱胎换骨的飞船可能遇到的情况。
两人都清楚,这次航行,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他们将真正地闯入未知,将整艘飞船、整个团队的命运,都系于林宸那并不稳定的感知和飞船这未经全面测试的新系统之上。
一种沉甸甸的期待,以及对未知的敬畏,弥漫在心头。
随着工程接近尾声,“穹光号”的外观和内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复杂,流线型的船体上布满了新的能量纹路和传感器阵列,仿佛一头经过彻底改造、即将择人而噬的星空巨兽。
告别的时刻,也越来越近。
所有人都明白,当“穹光号”再次启航时,它带走的将是同盟最后的、也是最炽热的希望。而留下的人,将继续在正面战场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他们争取时间和空间。
这是一种无声的告别前的准备,沉重,却充满决意。
终于,在同盟资源不计代价的投入和无数人日夜不休的奋战下,改造工程如期完成。
崭新的“穹光号”静静地悬浮在船坞中央,所有工程支架已然撤离。它焕然一新,沉默着,积蓄着磅礴的力量,等待着最后一次检验,等待着那通往超维的征程。
集众之力,星舟再铸。
只待一声令下,便将刺破已知宇宙的帷幕,驶向那命运的终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