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晚宴的温馨与满足感,如同舒缓的涟漪,在希望堡荡漾了数日。那由本土食材烹制出的饭菜香气,似乎真正将“家”的味道烙印在了每个人的记忆里,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安宁。然而,人类的情感是复杂而多维的,尤其是在这片初步站稳脚跟的异星土地上,对遥远故乡的思念,如同深埋的种子,在安定下来后,反而更容易悄然萌发。
这种情绪,并非大规模的伤感泛滥,而是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有人会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望着那三颗陌生的月亮发呆;有人会小心翼翼地翻出珍藏的、已经有些模糊的家人照片,默默擦拭;工械阁的一名年轻工程师,甚至在成功仿制出一个老旧的晶体管收音机后,下意识地不断调频,尽管接收到的只有宇宙背景辐射的沙沙声,但他依然固执地聆听着,仿佛能从这噪音中捕捉到来自太阳系的只言片语。
这种无声的眷恋,林宸、苏慕雪和林枫都看在眼里。他们理解这份情感,因为就连他们自己,在忙碌之余,心头也时常会掠过地球的剪影。然而,跨越难以想象距离的超维空间,进行信息传递,其技术难度远超他们目前的科技水平。这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奢望。
转机,意外地来自于那场几乎将希望堡摧毁的灵能风暴。
风暴过后,科学官艾琳娜带领团队对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废寝忘食的分析。除了总结风暴规律以完善预警系统外,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她的注意:在风暴能量最为狂暴、甚至干扰一切电子设备的峰值阶段,监测仪器却偶然记录到了几段极其短暂、频率极高的特殊灵能波动。这些波动并非混乱无序,反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仿佛经过编码的“纯净”状态,并且似乎对超维空间有着某种难以理解的穿透特性。
“这或许……是一种契机!”艾琳娜拿着分析报告,激动地找到林宸和林枫,“我们一直试图用常规的电磁波或量子信号联系地球,但信号强度在穿越超维空间时会呈指数级衰减,几乎不可能成功。但这种风暴中产生的特殊灵能波……它本身似乎就诞生于高维能量扰动的环境中,或许……或许它能以我们未知的方式,更有效地穿透或者‘绕过’超维空间的壁垒!”
这个大胆的猜想,让林宸和林枫都为之动容。但这仅仅是一个猜想,基于零星且不可控的自然现象。如何利用它?
“如果我们能模拟这种波动……”工械阁的负责人,那位耿直的老工程师周恒,在听到这个设想后,眼睛亮了起来,“不需要完全复制风暴的能量级,只要能稳定产生类似频率和特性的微弱灵能信号,就像……就像在茫茫大海上点燃一支微弱的火把,虽然光亮渺小,但万一……万一地球那边有人正在用特殊的方式‘了望’这片星域呢?”
这个“星海信标”的计划,一经提出,就在高层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反对的声音很现实:技术难度太高,不确定性极大,可能需要投入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最终很可能徒劳无功。尤其是在宗门初建、资源尚不宽裕的当下,这是否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
支持的声音则更侧重于精神层面: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尝试,更是一次精神的寄托。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的成功概率,向故乡发出“我们还活着”的信息,这件事本身,就对提振士气、凝聚人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关乎根源,关乎认同。
最终的决定权,落在了林宸手上。他沉思了很久,目光掠过希望堡井然有序的景象,也仿佛穿透了星空,看到了那颗遥远的蓝色星球。
“做。”林宸最终拍板,声音沉稳而坚定,“哪怕只是为了告诉后来者,我们曾在此处留下印记。技术难度大,就去克服;资源消耗,从我的份额里优先扣除。这件事,有意义。”
宗主的支持,扫清了障碍。一个由艾琳娜的科学团队和周恒的工械阁精英组成的联合项目组迅速成立,这个项目被命名为“星海信标”,列为高度机密。
接下来的日子,希望堡边缘一处相对隔离的实验场内,充满了紧张而专注的气氛。项目的核心难点在于两个:一是如何稳定产生那种特定的灵能波动;二是如何将需要发送的信息(希望堡的星域坐标、基本情况、简短的问候语)编码进这种波动中。
第一个难点,主要依靠灵研院的协助。苏慕雪亲自带队,尝试用复杂的符文阵列结合灵晶能源,来模拟和放大那种在风暴中捕捉到的波动特性。这需要极高的灵能控制精度和对能量本质的深刻理解,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符文阵列常常因为能量不稳定而烧毁。
第二个难点,则是科技领域的挑战。艾琳娜团队需要设计一套全新的编码协议,将数字信息转化为灵能波动的细微调制模式。这涉及到对灵能这种未知能量载体的深刻理解,进展极其缓慢。
林宸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技术攻关,但他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他时常出现在实验场,默默观看,有时会注入一股精纯的灵力帮助稳定濒临崩溃的符文阵列,更多的时候,则是给予鼓励,并确保项目组享有最高的物资优先权。
过程中,挫折是家常便饭。有时是灵能发生器突然失控,将整个实验台炸得一片狼藉;有时是编码器无法准确解读模拟出的波动,输出一堆乱码;更有时,好不容易产生了一段看似稳定的信号,却根本无法穿透工械阁临时搭建的、模拟超维空间干扰的小型力场。
焦虑和沮丧的情绪在项目组内蔓延。有人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项目陷入瓶颈时,林枫长老带来了一个看似无关的消息:负责整理星槎数据库的员发现,地球时代一些关于神秘学、心灵感应的边缘科学资料中,提到过一种名为“共鸣传递”的猜想,认为高度同步的情感或意志能量,可能超越常规物理限制。
这个信息启发了苏慕雪。她提出:“或许,我们太执着于纯粹的技术复现了。这种灵能波动本身就诞生于极端的情感能量(风暴的狂暴)之中。我们在发送信号时,是否可以将我们的‘意志’,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和问候,也作为一种‘编码’,融入进去?”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有些玄乎。但在这个科技与灵能交织的世界,似乎又有一定的道理。
项目组调整了方向。他们不再仅仅追求技术的完美,而是在信号发送的瞬间,要求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集中精神,共同观想地球的景象,凝聚那种渴望联系、报平安的强烈情感。
经过不知多少次失败和调整,终于,在一个星光格外璀璨的夜晚,一切准备就绪。
实验场中央,一个造型奇特、由灵晶和精密金属构件组成的装置——“星海信标”原型机,发出了低沉而稳定的嗡鸣。装置周围的符文依次亮起,能量在内部汇聚。艾琳娜、周恒、苏慕雪以及所有项目组成员,都屏息凝神地站在周围,双手放在特定的感应板上,闭上了眼睛,全力凝聚着那份跨越光年的思念。
林宸、林枫、雷昊等宗门高层,也静静地站在外围,见证着这一刻。
“能量稳定!”
“编码载入完成!”
“共鸣引导……开始!”
周恒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随着他按下最终启动钮,信标装置顶端的水晶球骤然爆发出一点极其耀眼、却又瞬间内敛的微光。一股无形的、带着奇异韵律的波动,以超越光速的方式,瞬间射向无垠的星空,射向那个记忆中太阳系的方向。
信号很微弱,如同投入浩瀚太平洋的一粒沙。能否穿越超维空间的层层阻隔?能否被遥远的故乡接收到?一切都是未知数。发射过程短暂而平静,没有惊天动地的异象,只有装置缓缓停止运行后的寂静。
项目组成员们睁开眼睛,脸上有疲惫,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他们做到了技术层面所能做到的一切,注入了最真挚的情感。剩下的,只能交给渺茫的运气和宇宙的法则了。
林宸走上前,目光扫过每一个疲惫但眼神明亮的面孔,郑重地说:“无论结果如何,你们已经成功地向星海投出了我们的信标。这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信号已经发出,希望已然启航。尽管前路未知,忐忑与期待交织,但这一刻,所有仰望星空的人,心中都充满了一种奇特的慰藉。他们在这片新家园努力生存的同时,也终于尝试着,向那个遥远的、名为“故乡”的彼岸,发出了第一声微弱的呼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