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宋家的房子渐渐有了模样,生意也越发红火。但细心的楚瑶却发现,四弟宋卫民最近有些反常。
二嫂,你发现没有,卫民这几天老是魂不守舍的。晚饭后,楚瑶悄悄对林薇说。
林薇点点头:我也注意到了。昨天我让他去给杨师傅送茶叶蛋,他居然走错了路,绕了一大圈才回来。
两人相视一笑,都猜到了什么。楚瑶压低声音:该不会是有了心上人吧?
第二天,她们特意留意宋卫民的举动。果然,每当有年轻姑娘来买饼时,宋卫民就显得特别紧张,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有次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来买饼,宋卫民连钱都算错了,还是林薇及时纠正的。
大嫂,你天天和卫民在摊上,有没有发现什么?林薇趁宋卫民去搬面粉时,悄悄问李红梅。
李红梅抿嘴一笑,压低声音:你们可算发现了。卫民啊,是看上砖厂新来的会计小姑娘了。
真的?楚瑶眼睛一亮,快说说,怎么回事?
李红梅一边揉面一边说:那姑娘叫周晓芸,是城里来的知青,现在在砖厂当会计。前几天来咱们摊上买饼,卫民给人家的饼特意多加了馅,被我发现后脸红得跟什么似的。
正说着,宋卫民搬着面粉回来了。李红梅赶紧打住话头,朝他眨眨眼:卫民,今天晓芸姑娘还没来买饼呢。
宋卫民的脸地就红了,结结巴巴地说:大嫂,你...你胡说什么呢...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大姐,要两个茶叶蛋,一个菜饼。
来的正是周晓芸。她约莫十八九岁,扎着两个小辫,穿着洗得发白的劳动布上衣,眼睛又大又亮,透着城里姑娘的灵气。
宋卫民顿时手足无措,差点把面粉袋掉地上。林薇赶紧接过去,笑着对周晓芸说:晓芸姑娘今天下班挺早啊。
周晓芸甜甜一笑:今天账做得快。薇姐,你们这饼越来越好吃了,我们办公室的同事都夸呢。
楚瑶碰碰宋卫民的胳膊:卫民,还不快给晓芸姑娘拿饼。
宋卫民这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去拿饼。因为太紧张,差点把饼掉地上,幸好周晓芸手快接住了。
谢...谢谢。宋卫民红着脸说。
周晓芸看着他腼腆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该谢谢你才对。给你钱。
她递过毛票时,手指不经意间碰到了宋卫民的手。宋卫民像被烫到似的猛地缩回手,钱掉在了地上。
对...对不起。宋卫民慌忙蹲下去捡钱,额头差点撞到摊位上。
周晓芸一声笑出来:你这个人真有意思。
等她走后,宋卫民还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李红梅打趣道:别看了,人都走远了。
宋卫民这才回过神,整张脸都红透了。
晚上收摊后,一家人围坐吃饭时,楚瑶故意问:卫民,今天晓芸姑娘又来买饼了?
宋卫民差点被饭噎着,支支吾吾地说:啊...嗯...
赵金凤也来了兴趣:晓芸姑娘?是不是那个城里来的知青?我听说她爹是县里的干部呢。
宋老实敲敲烟袋:干部家的闺女?那咱们可高攀不起。
宋卫民低着头,眼神黯淡下来。
林薇看在眼里,柔声说:爹,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不讲这些。重要的是两个孩子互相喜欢。
第二天,周晓芸又来买饼时,林薇特意多和她聊了几句:晓芸姑娘在砖厂还习惯吗?
挺好的,周晓芸笑着说,就是食堂的饭不如薇姐你们做的好吃。
那以后常来,楚瑶接话道,让卫民给你留最好的饼。
宋卫民在一旁紧张得直搓手。周晓芸看了他一眼,忽然说:卫民哥,听说你高中毕业?
宋卫民愣了一下,忙点头:嗯,去年刚毕业。
真厉害,周晓芸眼睛亮亮的,我也爱看书,可惜带来的书都看完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宋卫民特意起了个大早,骑车去县里的新华书店,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本《青春之歌》。
当他把书递给周晓芸时,姑娘惊喜得眼睛都亮了:你怎么知道我想看这本书?
宋卫民红着脸:我...我猜的。
从那以后,两人渐渐熟络起来。周晓芸经常来摊上买饼,有时还会和宋卫民聊上几句。宋卫民也不再那么紧张了,虽然见到周晓芸时还是会脸红,但至少不会手忙脚乱。
宋卫民和周晓芸的爱情故事,在砖厂的小吃摊前悄悄绽放。几个关键的事件,让两人的心越走越近。
那是一个忙碌的中午,宋卫民注意到周晓芸来买饼时,眼睛红肿,神色疲惫。他鼓起勇气多问了一句:晓芸,你没事吧?脸色不太好。
周晓芸勉强笑笑:没事,就是昨晚算账到很晚。
第二天,宋卫民特意起了个大早,熬了一锅红枣枸杞粥,用保温桶装着送到砖厂会计室。周晓芸惊讶地看着他:这是...
我娘说这个补气血,宋卫民红着脸,你工作太辛苦,要注意身体。
周晓芸打开保温桶,热气腾腾的粥香扑面而来。她眼眶突然红了:谢谢你,卫民哥。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过我了。
原来,周晓芸的母亲沈春兰是县医院的护士长,工作繁忙,很少顾及女儿。父亲周斌虽然是干部,但也整天忙于工作。周晓芸从小就很独立,但也渴望被关爱。
另一次,周晓芸在清理账本时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重要账目被污损了大半。她急得直掉眼泪,生怕被领导批评。宋卫民正好来会计室送饼,见状二话不说就帮她重新抄录账本。他高中毕业,字写得很工整,两人一直忙到深夜才完成。
卫民哥,今天真是多亏你了。周晓芸感激地说。
宋卫民憨厚地笑笑:没事,能帮上你就好。
月光下,两人并肩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周晓芸突然说:卫民哥,你和我认识的那些人都不一样。他们只会说漂亮话,你是真心实意地对人好。
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两个年轻人的心越靠越近。然而,当沈春兰发现女儿的异常时,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晓芸,你最近老是往小吃摊跑,是不是和那个卖饼的小子好上了?沈春兰严厉地质问女儿。
周晓芸试图解释:妈,卫民哥人很好的,他...
好什么好!沈春兰打断她,一个卖饼的农村小子,能有什么出息?我告诉你,趁早断了吧!
沈春兰的反对理由十分充分:
第一,门不当户不对。你爸是科级干部,咱们家是城里人,他一个农村卖饼的,配不上你!
第二,前途问题。卖饼能卖一辈子吗?将来有什么发展?难道你要跟着他受苦?
第三,生活习惯差异。农村人和咱们生活习惯不同,你受得了吗?
第四,家庭负担。听说他家里兄弟多,负担重,你嫁过去就是受罪!
第五,回城问题。知青迟早要回城的,难道你要为了他留在农村?
为了阻止这段感情,沈春兰甚至每天接送女儿上下班,不让她有机会去见宋卫民。
但沈春兰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她悄悄来砖厂小吃摊观察了几次,发现宋家人做生意确实实在,从不短斤少两,对待顾客也很热情。她还注意到宋卫民空闲时总是在看书学习,不像一般的小商贩。
有一次,一个老工人买完饼不小心把钱包落在摊位上,宋卫民发现后追出去老远还给人家。这一幕正好被沈春兰看到,她对宋卫民的印象稍微改观了一些。
人倒是老实,可惜...沈春兰暗自叹息。
真正让事情出现转机的是周斌的介入。作为县农业局的干部,周斌经常来砖厂调研,思想比较开明。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斌来小吃摊买饼,正好看到宋卫民在帮一个老工人修理自行车。小伙子手法熟练,态度诚恳,给周斌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伙子,手艺不错啊。周斌称赞道。
宋卫民不好意思地笑笑:叔叔过奖了,就是些粗活。
周斌注意到摊位上放着几本书,拿起来一看,竟然是高中数学和物理课本:你还看这些书?
宋卫民认真地说:我想参加明年的高考。虽然现在卖饼,但不能一辈子卖饼啊。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周斌。回家后,他对妻子说:春兰,我今天见到那个叫宋卫民的小伙子了。很不错的一个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不是池中之物啊。
沈春兰不以为然:卖饼的能有什么大出息?
周斌摇摇头:不能这么看人。我看那孩子眼神清亮,做事踏实,还知道学习上进。这样的年轻人,将来肯定有出息。
他接着说:现在政策好了,农村孩子也能考大学。只要他考上大学,身份就不一样了。再说,咱们晓芸喜欢,你硬拦着反而不好。
周斌还特意去了解了宋家的情况,回来对妻子说:我打听过了,宋家虽然现在是农村的,但做生意很实在,几个孩子也都上进。特别是那个宋卫民,高中毕业,是块读书的料。
沈春兰的态度慢慢软化,但还是不放心:可是...
这样吧,周斌想出个折中的办法,咱们先不反对,但也不同意。观察一段时间,如果那孩子真像说的那么好,再考虑。
于是,沈春兰虽然不再强烈反对,但仍然对女儿约法三章:不准单独相处,不准收贵重礼物,不准影响工作。
周晓芸把这个消息告诉宋卫民时,他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真的?你爸妈不反对了?
只是不明确反对,周晓芸笑着说,所以你要好好表现啊!
从此,宋卫民更加努力了。白天在砖厂小吃摊忙着做生意,晚上挑灯夜读。他还经常帮周晓芸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修水管、换灯泡、搬重物...每次都做得妥妥当当。
沈春兰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对这个小伙子的印象越来越好。有时还会偷偷多给他装些饼,或者提醒他天冷了加衣服。
一天晚上,周斌对妻子说:春兰啊,我看卫民这孩子确实不错。要不...让他们处处看?
沈春兰叹了口气:我再观察观察吧。
虽然还没有正式同意,但坚冰已经开始融化。宋卫民和周晓芸的爱情,就像春天的幼苗,在细雨中悄悄生长。
而这一切,都被宋家人看在眼里。赵金凤悄悄对宋老实说:咱们家老四要是真能娶到干部家的闺女,那可是祖上积德啊!
宋老实敲敲烟袋:关键是两个孩子真心相爱。至于其他的,看缘分吧。
是啊,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悄悄改变。门第之见终将被真诚和努力所融化,而美好的爱情,终将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