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凡尘俗韵伴云途,金鞭灵官启道心(为推送人数超一千加更)
破旧的长途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着,发动机轰鸣,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
车厢里弥漫着汽油味、汗味、鸡鸭的臭味和劣质烟草的混合气味。
车上一个穿着怪异的年轻人,提着一个老旧的双卡录音机正咿咿呀呀地播放着音乐,是当时风靡的港台歌曲。
汪细卫靠着窗坐着,师傅李池卫在他旁边闭目养神。
他虽去过市里省城,但这样长时间的乘车依然有些疲惫。
然而,车里反复播放的一首旋律优美、深情款款的歌却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听不懂粤语歌词,只觉得那男声唱得格外动人,旋律抓耳。
听了一路,那调子仿佛刻进了脑子里。
他甚至无意识地跟着那模糊的发音哼了起来:“执业医生压叶银,亚塞叶喂狗……”(张学友《只愿一生爱一人》的谐音)。
他自己也觉得好笑,但就是停不下来,这陌生的音乐奇异地缓解了旅途的枯燥。
车到五县县城,师徒俩又转车到坝云乡,师徒二人下车。
五县与戏县相邻,风物相似,但坝云乡显然更偏远些。
简单的乡场上只有寥寥几家店铺,他们在这吃了碗面条,问明方向后,便开始向玄云观所在的山区进发。
上山的路是古老的青石阶,蜿蜒曲折,隐入苍翠的山林之中。
石阶年代久远,被岁月和脚步打磨得光滑,缝隙里长满了青翠的苔藓,踩上去有些湿滑。
空气变得清新湿润,充满了树木和泥土的芬芳,与汽车里的浑浊空气截然不同。
鸟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更显幽静。
汪细卫常干体力活,连续爬了两个小时的山路,额头上也沁出了些汗珠。
师傅李池卫倒是气息均匀,步伐稳健,显是走惯了山路,节奏比他稳定的多。
有趣的是,尽管早已离开了嘈杂的长途汽车,汪细卫的脑子里却依然顽固地回响着那段旋律,脚步都不自觉地踩在那个节奏点上。
“执业医生压叶银…”他低声哼着,试图找回那个调,可没有原唱衬托,他自己哼出来的总是跑调。
只剩下一个节奏空壳,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陪伴他爬山的内在背景音。
终于,爬上一段陡坡后,眼前豁然开朗。玄云观赫然出现在前方一座险峻的山峰之巅。
道观依山势而建,背靠着一面巨大的、仿佛被巨斧劈开般光滑的悬崖,地势极其险要。
门前有一片不大的平台,视野开阔。
站在平台边缘向下望,只见悬崖下方是茂密的树冠,再往下,一条玉带般的长江在远处山峦间奔流,景色壮丽磅礴,令人心旷神怡,又不由得心生敬畏。
正如汪细卫以工地经验的精准目测,这道观规模不大,占地约两亩,青瓦灰墙,古朴清幽。
整体布局分明,可见前、中、后三殿轮廓。
前殿被一道高高的院墙围护,只能看见翘起的飞檐。
院门古朴,门楣上方镶嵌着一块扇形的匾额,上面是笔力遒劲、风骨不凡的三个大字——“玄云观”。
汪细卫不懂书法,只觉得这字写得极有气势,看着就舒服,顺眼,是好字。
他跟着师傅迈步走进院,。脚下是全由青石板铺就的平整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
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独立的神龛殿,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
那神像面如赤枣,三目圆睁,虬髯怒张,形象威猛无比,手中紧握一柄金光灿灿的金鞭,令人望而生畏。
汪细卫虽不甚明了这是哪位尊神,但那股凛然正气和威严法相,却让他心神为之一震,油然而生一股敬意,脑子里那靡靡之音消散不见。
他见师傅李池卫已然停下脚步,面容肃穆,对着神像恭恭敬敬地弯腰行了一个礼。
汪细卫不敢怠慢,也赶忙收敛心神,学着师傅的样子,郑重其事地躬身拜了一拜。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青色道袍、头戴偃月冠、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眼神清亮的老道长,正从中殿缓步走出。
他远远便看到了正在虔诚拜谒的王灵官神像的师徒二人,尤其是李池卫,他的眼中不由露出一丝欣慰和笑意。
玄云道长与李池卫的师傅乃是故交,与李池卫本人也有数面之缘,深知他们这一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道教弟子,对其科仪法门也并不看重。
此刻见他们入门先拜护法神,这份尊重和礼数,让他心中颇为受用,觉得这老李头和他的徒弟,确是懂规矩、有诚心的实在人。
老道长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加快了些步伐迎上前来,声音清朗而透着欣喜:“无量天尊!李师傅,一路辛苦!远道而来,快请里面用茶!”
他的目光随即落在略显拘谨却目光坦诚的汪细卫身上,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山风拂过道观,檐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与远处隐约的江涛声相应和,更添几分方外之地的清静与祥和。
拜过威猛的王灵官,汪细卫跟着师傅和玄云道长穿过一道圆拱门,进入了中殿——三清殿。
殿内比前院更为幽静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
殿宇中央的高大神龛上,供奉着三尊庄严肃穆、宝相庄严的神像。
它们面容慈和而又超然,衣袂飘逸,仿佛蕴含着宇宙间的至理。
汪细卫虽然叫不出这三位尊神的具体名号,想来也知道这是道家最高、最受尊敬的神仙。
他注意到殿内并没有民间常说的“玉皇大帝”的神像,心里虽有些好奇,但在此等庄严之地,他不敢多嘴发问,只是屏息凝神,学着师傅和道长的样子,无比恭敬地再次上香、叩拜,态度虔诚。
玄云道长全程陪同,神情庄重。
他手持香束,动作舒缓而自然,口中默念着祝祷之词,引领着师徒二人完成敬香的礼仪。
香烛的火光跳跃,映照在三清祖师慈悲而又深邃的眼眸中,也映照在汪细卫略显紧张却无比认真的脸上。
敬香完毕,玄云道长的神情才松弛下来,恢复了之前的温和。
他侧身伸手示意:“二位辛苦,请随贫道到后面用杯粗茶,歇歇脚。”
说着,他引着二人绕过三清殿,来到了后殿区域。
这里与前面殿宇的庄重格局完全不同,更像一个清雅简朴的生活院落。
几间厢房依山而建,院子一角种着一棵古老的松树,枝干虬劲,树下放着石桌石凳。另一角开辟了一小片菜畦,种着些寻常蔬菜。还有一口古井,旁边放着木桶。
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宁静而祥和,是玄云道长日常起居和接待云游道友的地方。
小道童早已乖巧地准备好了茶水,用的是粗瓷大碗,茶叶是山间自采炒制的野茶,茶汤清澈,香气却格外馥郁。
玄云道长请李池卫和汪细卫在石凳上坐下。
他与李池卫显然是旧相识,一坐下便打开了话匣子。
“李师傅,一晃又是几年未见矣。”
玄云道长捋着长须,眼中带着追忆的笑意,“还记得当年你随尊师来访,还是个毛头小伙,性子急,差点把我这后山那片药圃给踩坏了,被你师父好一顿训斥。”
李池卫闻言,黑膛脸上竟也露出一丝难得的窘迫和怀念的笑容。
“道长您还记得这茬呢!可不是嘛,那时年轻莽撞,多亏道长和师父教诲。师父他老人家……唉,转眼也仙去多年了。”
他的语气里带着对逝去时光和师尊的感慨。
玄云道长也轻叹一声:“是啊,时光荏苒。尊师乃妙人,于金石、土木之道见解独到,与我煮茶论道、勘验风水的日子,犹在眼前。”
两人聊着过去的趣事和故人,汪细卫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
他只知道师傅手艺好,却不知师傅的师父竟然还和这位仙风道骨的道长有如此深的交情,甚至似乎还涉及金石风水这些玄妙的东西。
他捧着粗瓷碗,小口喝着略带苦涩却回甘的野茶,只觉得师傅的形象在他心中又高深了几分。
他安静地听着,插不上话,但也并不觉得无聊,反而觉得能窥见师傅过往的一角很是新奇。
忽然,他想起了沈老爷子的嘱托。
见两位长辈谈话稍歇,汪细卫赶忙放下茶碗,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封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信件,双手递给玄云道长。
恭敬地说:“道长,这是我来之前,沈老爷子特意让我捎给您的信。”
玄云道长微微一愣,随即接过信件,脸上露出一丝了然又略带关切的神情:“哦?沈老哥托你带来的?有劳小友了。”
他并没有立即拆开,而是将信轻轻放在石桌上,似乎明白信中内容,只是颔首道:“想必是惦记那药材的事,或是又寻到了什么药方来与老道探讨。有心了,有心了。”
他的语气自然,仿佛与沈老爷子之间常有这样的书信往来或物品捎带。
这让汪细卫松了口气,看来这捎信的事确实平常,自己顺利完成了任务。
喝过茶,歇息了片刻,玄云道长便吩咐小道童:“清风,带李师傅和这位汪小哥去西厢房安顿下来。一路上山辛苦了,先歇息一下。”
小道童清脆地应了一声“是,师父”,便乖巧地引着师徒二人向厢房走去。
汪细卫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宁静的院落,远处长江如带,云雾渐起,恍若仙境。
他心中对接下来在玄云观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师傅说来这里要教他些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难道是如何修道观寺庙?
这里的风景可是远近闻名的,说这里特别的漂亮,尤其是秋天树叶红了黄了,这里最是美丽。
只可惜现在刚刚进入夏天,树叶正绿着呢,景色也是漂亮的厉害。
他对后殿松树下那口井特别感兴趣,这里可是山巅,水从哪里来的呢?
等他放好了行李和随身物品,躺下休息会,就忍不住跑出去,到那井边,想去寻个究竟……
很难得了,因为评价数不够,没有进排名系统,能够被当天推送给一千多个书友,是很大的一个突破,当庆祝一下!
感谢大家的陪伴,感谢大家每天都帮忙点催更,感谢大家送来的为爱发电、小花和催更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