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短暂停留后,俞良便匆匆返程——电影上映在即,他必须回京坐镇。
郝大姐对此表示理解,让他先专心处理工作,日后有机会再聚。
于是结束上海的工作后,俞良立即带领团队飞回北京,全力备战电影上映。
在《唐探》上映前的日子里,俞良始终密切关注同期上映的影片,以便把握市场动态。
1月7日上映的几部新片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引进片《安德的游戏》。这部电影题材颇为有趣。
不过这类好莱坞制作并非每部都能大爆,比如《安德的游戏》首日票房仅一千万元出头。
但俞良内心也萌生了一个想法:将来或许可以尝试拍摄类似的好莱坞式大片。他并非要完全复制《安德的游戏》,而是希望打造具有震撼视觉效果的大制作。不过他也清楚这绝非易事,需要强大的Ip支撑。在他印象中,直到他重生之前,最成功的案例当属《流浪地球》系列。
另一部引起他关注的国产片是沈腾主演的《独行月球》。虽然影片存在争议,但在俞良看来,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特效水准也可圈可点,堪称好莱坞式大片的本土化尝试。
考虑到制作成本应该相对可控,俞良开始萌生类似项目的构想。
当然,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当前特效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俞良对特效市场有着深入了解:如今特效制作的主力并非好莱坞,而是中国和韩国。许多好莱坞公司都将特效外包给这两国的公司,因为它们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但这个“便宜”只是相对于好莱坞而言。对国内制作环境来说,特效仍然昂贵。加之国内大部分预算都流向了演员片酬,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鲜有高质量特效大片,即便有,其水准也难以与好莱坞媲美。
他相信等到2020年后,国内特效行业进入充分竞争阶段,届时将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优质的特效服务。
毕竟,但凡被国内盯上的产业,最终都会变得“白菜价”。
在“内卷”这方面,从来不需要担心。
但俞良并不打算等到2020年后——那样会错过太多可以“借鉴”的影片创意。
他甚至考虑将来创办自己的特效公司。虽然未来国内可能仍不会大量生产好莱坞式特效大片,但仙侠剧、古装偶像剧乃至现代剧对特效的需求都在增长。如果成立特效公司,不仅可以服务自家项目,还可以承接外部业务。
顺着这个思路,俞良设想未来公司布局:制作影视内容、签约艺人、成立特效公司,甚至自建影视基地——这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这也算是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
不过俞良很清楚这条路充满挑战。单就特效公司而言,主要难点在于投入成本。特效之所以昂贵,不仅因为人工——这反而是环节中最便宜的部分——更在于软件授权和高性能显卡的巨额开销。特效设备的寿命极短,需要持续更新,大部分预算都消耗于此。
因此,他决定暂时观望。如果未来几年盈利可观,投资回报理想,他确实考虑成立特效公司,哪怕先从小规模做起,主要服务内部项目。即使前期成本较高,从长远看仍是值得的投资。
时间上也完全来得及。
但这一切,还需要从长计议。
……
1月10日,《神偷奶爸2》上映,这是小黄人形象首次登陆内地银幕。11日,《六福喜事》上映,这是一部传统的港式贺岁喜剧。
上映三天,《神偷奶爸2》斩获8000万元票房;而《六福喜事》可能因港式贺岁片风格不再流行,首日票房未突破千万元。
此外,俞良团队还注意到定于16日、17日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大电影。
以上这些影片,构成了《唐人街探案》的主要竞争对手。
直到半个月后的1月31日,才会迎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备受关注的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等国产大片。
不得不说,俞良选择的档期确实巧妙——几乎没有同类型影片竞争。
此时正值大中小学寒假期间,学生们刚刚开始享受假期,还不需要疯狂补写作业,正是尽情娱乐的黄金时段。
此前《唐探》剧组录制的多档综艺和首映礼内容已在各大电视台陆续播出。
俞良和其他主演坚持每日发布宣传微博,他的粉丝群体和各地后援会也早已开始组织集体观影活动。
《唐人街探案》的预热和宣传达到了最高潮。
转眼到了1月14日,电影上映前一天。
良图娱乐公司内,所有参加明日首映礼的《唐探》演员齐聚一堂。
这次聚会既是为了开会,更是为了碰头协调——几家出品方也都派代表到场,使得公司格外热闹。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首映礼最终定在中影国际影城。
俞良之前的建议未被采纳——毕竟首映礼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场地举办。除了主演必须全员到场,众多嘉宾也无法分身赶场。若将活动分散举行,既影响整体效果,也会引发“去哪家不去哪家”的尴尬选择。尽管万达拥有全国最大的院线,但在这一点上终究难以与中影抗衡,因此线下首映礼最终花落中影。
具体地点选在中影千禧街店,未选设备最先进的小西天店——虽然那里拥有顶尖音响和3d设备。但《唐探》并未制作3d版本:俞良始终认为3d格式在真人电影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更适合动画或特效大片,而且制作过程更为繁琐。千禧街店的优势在于影厅数量最多。
毕竟首映场必定座无虚席,当天的排片也将全力倾斜。到了这个阶段,每多一个座位,就意味着可能多一份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