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斌仪鱼竿厂】的树脂搅拌区,伊毅看着又一次进入清洗冷却周期的搅拌罐,眉头微蹙。
按照目前的效率,每小时仅能完成两次完整的树脂搅拌、倒模、冷却和清洗循环,获得2点【科研】技能熟练度。
对于基础级只要100点就能满点熟练度,这个速度尚可接受;但他深知,技能等级越高,熟练度需求会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未雨绸缪必须寻找更高效的方法。
‘不能干等着。’
伊毅目光扫过忙碌的生产车间,最终落在了不远处的导环缠绕区、手柄安装区和轮座装配区。
这三道工序相对独立,且操作频率远高于树脂搅拌。
‘或许可以在搅拌罐清洗冷却的间隙,去那边学习和尝试改进,多线操作,最大化利用时间。’
想到这里,他立刻行动起来,首先找到负责导环缠绕的老师傅,一位姓张的老工人。
“张师傅,忙着呢?”
伊毅笑着打招呼,递上一根烟。
张师傅接过烟,别在耳后,手上缠绕碳纤维丝的动作丝毫未停,笑道:
“伊毅啊,怎么,对俺这缠导环的活儿也感兴趣了?”
“是啊,想跟您学学,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可以琢磨改进的地方;您也知道,我在那边搞树脂试验,中间有空档,想多学点东西。”
伊毅态度诚恳,没有隐瞒直接说出来意。
顾宏斌早就打过招呼,厂里上下要对伊毅尽量行方便。
张师傅也是个爽快人,见伊毅真心想学,便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起来:
“缠导环看着简单,讲究可多了。
力道要匀,角度要准,胶水涂抹要薄而均匀,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影响鱼线顺滑,少了固定不牢,这碳丝缠绕的松紧、圈数,都直接影响导环的牢固度和对鱼线的磨损……”
伊毅凝神倾听,高级【手机设计】技能带来的工业设计基础和材料学理解,让他能迅速抓住关键。
他注意到,张师傅完全是凭借多年经验手感来控制缠绕力度和胶水量,虽然熟练,但缺乏量化标准,不同工人操作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或许这道工序今后可以引进高精度机械来缠绕,达到更高的精度和准度。
只是更换成机械后,这道工序上的6个工人可能就要换工序,或者失业了。
在张师傅的指导下,伊毅亲自上手尝试,他高级【按摩】技能赋予的对手指力量的精细控制,在此刻发挥了作用。
初次尝试,他缠绕的导环在均匀度上就超出了张师傅的预料。
“嘿!你小子可以啊!这手稳的,天生就是干精细活的料!”
张师傅啧啧称奇。
几乎在伊毅完成第一个自认为在缠绕均匀性和胶水用量上做了微小优化的导环时,脑海中提示音响起:
【科研】熟练度+1!
伊毅心中一喜,果然可行!
只要是带有研究、改进性质的实践,都能触发熟练度增长,而且目前看来,门槛并不高。
接着,他又依次去了手柄打磨安装区和轮座装配区。
手柄工序主要涉及握持舒适度的人体工学打磨和牢固安装;轮座则更精密,涉及到与鱼竿主体的连接强度、顺滑转动以及泄力装置的初步调试。
伊毅同样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操作,并尝试进行一些微小的改变,比如调整手柄某个弧度的打磨参数,或者尝试一种新的螺丝紧固顺序。
每一次带有思考和实践的微小改进,都为他带来了1点的【科研】熟练度。
搅拌罐清洗完毕,马上就有工人过来喊他,他立刻返回树脂试验区,投入新一轮的树脂配比试验。
他发现自己这种“时间管理”模式效果显着,在等待的半个多小时里,他通过在另外三道工序上的实践,额外获得了3点熟练度,效率提升了一大截。
其中最快也最容易获得技能熟练度的是手柄打磨工序,基本上10分钟就完成一次,而且并不费力,做熟了能加快到9分钟一次。
几天下来,伊毅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树脂搅拌区和手柄打磨区之间穿梭,【科研】技能的熟练度飞快增长,基础级的100点很快蓄满。
【科研】技能和其他大部分技能一样,在熟练度蓄满后就不能再增加熟练度了,必须升级后才能继续获取熟练度。
“升级!”
技能升级的瞬间,伊毅感觉自己的头脑仿佛被清泉洗涤过一般,之前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诸多零散知识点,迅速被串联、归纳、整合。
之后又有一些他没有学习过的有关鱼竿制造的各种知识灌输到他的脑海,不仅仅是树脂和他之前上手参与改进研究的三道工序,还有关于碳纤维提起和整杆制造的其他工序的知识。
后面这些知识才是最大的收获。
此外,【科研】技能升级到初级,他思考问题时,思路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以往一些模糊的灵感也变得具体起来。
他甚至能隐隐感觉到不同工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比如树脂的韧性是否与导环缠绕的应力分布有关,手柄的握感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轮座配重来优化等等。
然而,喜悦之后,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他很快发现,晋升初级后,【科研】熟练度的获取难度陡然增加。
10次成功的、能明确验证其优化效果的实验,才能获得1点熟练度;而失败的,或者效果不明确的实验,需要积累100次才能换来1点熟练度。
但这些并未让他气馁,反而被激起了斗志,
“果然要求变高了啊。这意味着不能再靠简单的尝试碰运气了,需要更严谨的实验设计,更明确的目标导向。”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系统性学习中,查阅顾宏斌收藏的鱼竿制造专业书籍、材料学期刊,甚至利用【手机设计】和【金融】技能的分析能力,整理和分析厂里过往的生产数据,寻找改进的突破口。
思路的清晰和灵活,让他很快锁定了首要目标:树脂配方。
他不再盲目地调整参数,而是基于对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化学特性的理解,结合鱼竿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承受的弯曲、拉伸、冲击等力学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配方优化。
他重点关注增韧剂的比例、固化温度的精确控制以及搅拌工艺对气泡排除和混合均匀度的影响。
很快,努力就有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