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得格外迟。外滩的风依旧寒冷,黄浦江的水色比往年更加阴沉。租界的旗帜落下已经数月,街头的日本兵和76号特务越来越多,像蔓延的苔藓,覆盖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顾清翰藏身的地方,从废弃仓库的地下室,换到了闸北一片拥挤棚户区的阁楼里。这里鱼龙混杂,气味难闻,但好处是容易隐藏。窗外就是密密麻麻、晾满破烂衣服的竹竿,挡住了视线,也挡住了外面的窥探。
租界沦陷初期的混乱渐渐平息,新的秩序像铁箍一样收紧。但混乱中总会有缝隙。顾清翰就像一只耐心的蜘蛛,在敌人权力交接的夹缝里,小心翼翼地重新织网。
他不再尝试恢复过去那种规模的地下网络。那太危险,也几乎不可能。他转而建立一些更小、更分散、彼此孤立的节点。比如,在菜市场发展一个可靠的菜贩,只负责传递最紧急的口信;在码头找一个有良心的苦力头,只在极端情况下帮忙转移个别人;甚至利用某些被迫与日本人做生意的商人内心的矛盾,建立极其有限的物资通道。
这个过程充满风险。有一次,他约好和一个可能的联络人在一家小面馆碰头。那人还没到,顾清翰就发现面馆对面停着一辆不寻常的黑色汽车。他立刻起身,从后厨溜走,绕了半个城区才甩掉可能的跟踪。后来得知,那个联络人当天被捕了。
还有一次,好不容易筹集到的一批药品,在转运途中被伪军关卡扣下。顾清翰当机立断,放弃了整个转运链条,切断了所有相关联系,损失惨重,但保住了更核心的人员。
阿成和大壮跟着他,像影子一样在城市里穿梭。他们学会了更多伪装,说话的口音也变得更杂。顾清翰的话比以前更少了,眼神也更加沉静,像深潭的水,看不出波澜。他很少再提起陆震云,但那玉佩始终贴身放着,偶尔在深夜无人时,才会拿出来看一眼。
新建立的联络点作用有限,传递消息慢,运力也小。但就像在漆黑的屋子里凿开几个极小的孔,至少能透进一丝微光,知道外面并非完全的黑暗。通过这条脆弱的新线,他们偶尔能收到一些来自苏北的简短指示,也能把上海的一些重要情报艰难地送出去。
顾清翰清楚,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活跃地行动。现在的他们,更像一颗钉子,必须深深地、沉默地楔入敌人的心脏地带,不能轻易晃动,但要确保在最关键的时刻,能发挥致命的作用。他变得更加低调,更加谨慎,行动规律难以捉摸,像一滴水融入了上海滩这片绝望而危险的海洋。
活下去,坚持下去,等待时机。这就是他们现在全部的使命。而在每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他都会望向南方,那里有他无法言说的牵挂,也是支撑他在这片泥沼中坚持下去的、遥远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