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船一号”第一次在太空中完成聚变—引力复合动力试车的信号传回地面时,全球的新闻网络几乎同时爆发。
最先播出消息的是东协新闻中心。主播坐在演播台前,语速平稳却难掩激动。
“北京时间十二点整,来自轨道空间的确认信息——星船一号完成首次引力推进试验,全系统运转稳定。”
“这标志着,人类正式具备了离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能力。”
屏幕背景切换成轨道实况图。蓝色的地球占据画面大半,一条细长的银色弧线从同步轨道延伸到星港平台。
新闻字幕滚动着:“聚变—引力复合动力试车成功,人类太空推进进入新时代。”
演播室外,城市的广场上立着巨型屏幕,画面上同样播放着这段新闻。
人群越来越多,许多人举着手机拍摄;街头小摊的老板把音量调到最大。
“他们真的做到了?”
“听说比化学火箭节能上百倍。”
“这下可真能去火星了吧?”
对话在人群中此起彼伏,更多人只是盯着屏幕,不愿错过任何一句播报。
在辽东的港口,海军的工作人员暂停了手头的作业。码头边的舰艇雷达罩反射着阳光,远处传来广播——
“……星环空间站完成第一次在轨动力测试。专家指出,引力推进技术的成功,使星际航行成为现实可能。”
一名年轻的士官抬头看着天空,能看到高空中的一缕银线,那是轨道电梯的缆索在阳光下反射的光。
在河内,大学的操场上挤满了学生。
学校临时打开了报告厅的投影设备,画面显示的是星船的发射记录与测试过程。
几个学生低声讨论:“他们说加速的时候,船员几乎感觉不到推力。”
“那种引力场控制真能做到吗?”
“实验数据都公开了。”
教学楼的窗户全开着,风从走廊吹过,混杂着人声和广播里的播报。
新闻继续播放。
“与传统化学推进相比,星船一号的能量效率提升近百倍,燃料需求降低九十个百分点。与霍尔推进器相比,其推力提升约三十倍,速度可达每秒五千米。此次试车在稳定模式下持续二十分钟,无异常波动。”
字幕下方出现技术示意图,蓝色的引力环被标注出能量流向。
东京的电视塔外,一家咖啡店的顾客全都围在屏幕前。
有人笑着说:“没想到我们还能看到这种新闻。”
也有人低声说:“这东西要是装在军舰上,会不会是另一场军备竞赛?”
店里的收音机混在嘈杂的人声里,播音员继续念着稿子——
“……目前,星港计划的下一阶段将启动在轨建造,目标是在五年内完成‘远征号’远航飞船的组装测试。”
在孟加拉湾沿岸,渔民的收音机同样传出相同的讯息。
“……这项试验的成功意味着轨道经济体系的成熟,也让未来的资源开发与深空殖民具备可行基础。”
他们不太懂那些词,但都不约而同的抬头看了一眼天空。
卡伊拉巴的电视台则用简短的字幕转播:
“人类首次实现引力推进。”
城市广场上有学生放起了烟花。那并不是庆祝节日,只是一种自发的欢呼。
在馨嘉泊的科研中心,控制室外的长廊上挤满了研究人员。
他们没有喧哗,只是在终端屏幕上查看数据,确认与自己计算的一致。
“这个时代终于开始了。”
“是啊,后面要修的东西更多。”
终端上闪烁的时间码显示:星船一号试车成功确认——Utc 04:00:00。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广播电台也插播了同样的新闻。
“太空引力推进技术的成功,标志着全球航天史的新篇章。联合实验小组表示,该技术将首先用于深空探测与星际航行计划。”
熟悉的俄语播报声在街头响起,街上的人群在冬风里停下脚步,但与往年不同,这次的消息并非来自莫斯科航天局,而是东协联合通讯社的转播。
“……该试验由东协主导,轨道电梯项目与星环空间站共同完成。”
在郊外的住宅区,一位老工程师靠在窗边,收音机放在暖气片上。
他年轻时曾参与过“联盟”号和“质子”号的设计,如今头发早已花白。
他听到“引力推进”“星船一号”的词汇时,手轻轻抖了一下。
他记得三十年前,他们的设计院也曾提出类似的概念,只是那时候连经费都难以维持。
克里姆林宫外的警卫换岗,风从莫斯科河面上吹来。
几名路人驻足看着大屏幕上的国际新闻直播。
画面中出现的字幕写着:“人类正式具备离开地球的能力。”
有人叹了口气,小声说:“我们本该是第一个,以前是我们把第一位宇航员送上太空。”
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馆,仍然陈列着“东方一号”的返回舱和老旧的飞行服。
馆内的人比往常多。几名学生拿着手机拍摄,讨论着最新的试验。
一位讲解员对他们说:“那时候,我们掌握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火箭技术。”
学生问:“那为什么现在是他们先做出来?”
讲解员沉默了一下,说:“因为我们走了一段弯路。”
电视新闻里传来主持人的总结。
“本次引力推进系统的主要技术突破来自东协的科研机构与南洋理工的联合实验室。苏俄航天局目前未公布参与计划。”
这句话在苏俄内部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不少评论员在电视上谈论起过去的荣光——从加加林到和平号,从拜科努尔到火星探测——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苏俄在太空竞赛中已经退到第二线。
广播里响起熟悉的音乐,是当年“联盟号”发射时的庆祝曲。
老工程师坐在窗前,手指轻敲桌面。
他看着窗外灰蒙的天空,仿佛仍能看到当年火箭升空时的火焰。
但现在,夜空中唯一清晰可见的,是那道从东方升起的银线——轨道电梯的反光。
莫斯科的街头恢复了平静。
雪花飘落在人行道上,电车的铁轨反射着冷光。
一家咖啡馆的电视机还在播放新闻,主持人用俄语重复那句话:“人类正式具备了走出摇篮的能力。”
“可我们已经不在摇篮里了,我们只是没跟上。”
发言者身旁的朋友点了点头,举起杯子,望向窗外。
“但我们会跟上的——因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回来了。”
远处的红场上,列宁墓前的旗帜无声飘动。
东协新闻频道的画面再次切回演播室。
“……根据指挥中心的声明,星船一号的试验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引力场层面实现可控推进。这一成果不仅将彻底改变航天技术,也将重塑地球与轨道的关系。”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呆在摇篮里。”
主播顿了顿,接着念出最后一句——
“今天,我们可以宣布,人类正式具备了走出摇篮的能力。”
这句话被多家媒体引用。几乎所有频道都在滚动播放。
地铁屏幕、机场候机厅、城市大厦外墙的巨幕都同步更新了同一条标题。
整个夜晚,全球的社交网络都被这条消息占据。
人们上传截图、视频、评论;新闻机构连夜采访科学家;中学课堂上临时更改了课程主题。
有的城市在街头举行了简短的庆祝仪式,学生挥舞旗帜,音乐从广播中传来。
在旧金山重建区,一名修理工抬头看着墙面大屏幕,上面那句话被反复播放。
与此同时,星环空间站依旧在轨运行。
它的灯光从地球夜空中可见,有人在城市的高楼顶层举起望远镜,看那道微弱的亮线正从地平线升起。
新闻节目还在继续更新细节,卫星数据、轨道轨迹、航天员名单都在屏幕上滚动。
在巍京的新闻编辑室,一名年轻记者抬头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这里是为数不多的还在制作纸质报纸的地方。
他轻声对同事说:“也许这是我们真正进入太空时代的那一天。”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记住摇篮曲结束的这一天。”
打印机还在嗡嗡作响,新闻标题在白纸上逐行出现——
“告别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