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沈清悦于开罗和利雅得斡旋于古老文明之间,林枫在东非草原上追寻艺术本源之时,世界的另一端,美国加州门洛帕克,“元象科技”(metaForm)总部那栋如同巨型玻璃方舟的建筑内,一场关于“星空公约”及其领导者的深度评估会议,正在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中进行。
这里没有历史的重压,没有文化的纠葛,有的只是对效率、数据、增长和颠覆的极致追求。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消毒水和高性能服务器散热时特有的、略带焦灼的气息。巨大的环形会议室内,墙壁本身就是无缝的显示屏,上面流淌着实时全球数据流、复杂的算法模型和不断跳动的关键绩效指标。
元象科技的创始人兼cEo,埃隆·詹宁斯(Elon Jennings),正背对着会议室,凝视着主屏幕上关于“星空公约”近期动态的汇总报告。他年约四十,身材精干,穿着标志性的灰色t恤和牛仔裤,眼神锐利如鹰隼,混合着技术极客的专注与风险投资家般的冷酷算计。他曾因开发出颠覆传统影视特效的实时渲染引擎而声名鹊起,如今,元象科技的业务已扩展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乃至脑机接口的多个前沿领域,是硅谷公认的、最具侵略性和颠覆潜力的“独角兽”之一。
“所以,”詹宁斯转过身,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这位来自东方的沈清悦女士,和她那个漂亮的‘星空公约’,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欧美和我们抢食,开始把手伸向那些未开垦的‘数字荒漠’了?”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硅谷精英特有的、对“传统”世界的不屑。
发展:数据的解构与野心的滋生
元象科技的首席战略官,一位名叫阿丽莎·陈(Alyssa chen)的亚裔女性,冷静地操控着显示屏,调出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
“埃隆,根据我们的模型分析,‘星空公约’的扩张速度超出预期。他们在欧洲整合传统资源的手段非常……高明,并非简单的资本碾压。而在开罗和利雅得的初步成功,表明他们具备处理复杂地缘和文化问题的能力,这弥补了其纯技术出身的短板。”
她顿了顿,指向一组关于“星空公约”用户增长和活跃度的数据,“更关键的是,他们构建的‘艺术生态’概念,正在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这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像是一个……数字国度,沈清悦就是它的女王。他们的护城河,比我们最初预估的要深。”
首席技术官,一位不修边幅的天才工程师马克斯·索伦森(max thoresen)插话,语气带着技术至上者的傲慢:“但他们本质上还是在做‘连接’和‘展示’的生意,只不过包装得更花哨。用AI做做推荐,用VR搞搞展览,核心还是依赖于‘人’的创作。效率低下,不可控因素太多。我们的‘创世者’项目一旦成熟,可以直接从源头替代这种低效的创作模式。”
詹宁斯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他眼中闪烁着看到猎物的光芒,“沈清悦和她公约的核心价值观,是‘科技赋能人类创造力’。他们相信,或者说,他们试图让世界相信,技术和平台应该服务于艺术家的灵感,而不是取代它。这是一种……充满人文主义温情的、但本质上效率低下的旧范式。”
他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着沈清悦在公开场合演讲的定格画面:“她是在用21世纪的技术,修补一个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生产与消费体系。而我们,”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传教士般的狂热,“元象科技要做的,是彻底重构它!我们要让艺术创作本身,变得像软件开发一样,可编程、可迭代、可大规模生产!”
“想想看!”他张开双臂,仿佛在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当我们的AI能够理解并生成任何风格、任何情感深度的‘艺术品’,当虚拟偶像的表演能够碾压最顶尖的人类演员,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平台,一键生成属于自己的‘大师级’视觉史诗……谁还需要苦苦等待灵感的艺术家?谁还需要沈清悦那个精心维护的、由人类脆弱情感驱动的‘星空’?”
这是一种根植于硅谷基因的、对“湿件”(人脑)的不信任和对“软件”(算法)的无限崇拜。在他们看来,沈清悦的帝国,不过是旧时代最后的、华丽的余晖。
阿丽莎·陈适时地补充了行动建议:“埃隆,我们不能坐视‘星空公约’继续壮大。他们的模式如果被证明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行,将成为我们未来战略的巨大障碍。我们必须行动。”
“首先,舆论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我们控股的媒体和KoL网络,开始铺垫叙事,强调AI艺术的‘民主化’和‘无限可能性’,同时隐晦地质疑人类中心艺术观的‘效率低下’和‘精英主义’,将沈清悦塑造为阻碍技术普惠的‘艺术保守派’。”
“其次,技术层面。加速‘创世者’平台的研发和测试,我们需要一个震撼性的发布,一举奠定我们在‘生成式艺术’领域的绝对话语权。”
“最后,商业层面。密切关注‘星空公约’生态中那些关键技术供应商和核心成员,寻找收购或合作的机会,从内部瓦解他们的联盟。特别是他们在数据处理和虚拟现实方面的合作伙伴。”
詹宁斯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猎人布下陷阱时的冷酷笑容。“很好。就按这个思路去执行。我们要让这位‘女王’知道,在硅谷,我们不相信王冠,只相信代码和算法。她的‘星空’,很快就会被我们更高效、更强大的‘元象’所覆盖。”
就在元象科技内部会议结束后的当晚,一场由元象科技背后资本主导的、在硅谷私人庄园举行的小型晚宴上,詹宁斯“偶遇”了几位与“星空公约”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华尔街投资人。
觥筹交错间,詹宁斯看似随意地聊起了行业趋势。
“沈清悦女士的‘南半球战略’很有魄力,”他举着酒杯,语气轻松,“投资那些地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嗯,‘非市场因素’的超强容忍度。这很值得敬佩。”
他话锋一转,带着硅谷特有的、对速度的痴迷:“不过,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未来,或许不在于去世界上最偏远的地方寻找最后的‘手工匠人’,而在于如何用算法,让每个人都能在瞬间,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西斯廷教堂。”
一位投资人感兴趣地问:“詹宁斯先生,听起来元象科技又有大动作?”
詹宁斯微微一笑,笑容中充满了自信与侵略性:“很快,先生们,很快你们就会看到。我们相信,技术的终极使命,是解放生产力,包括艺术的生产力。当创造的门槛被无限降低,当‘艺术’变得像呼吸一样简单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很多关于艺术市场、关于价值、甚至关于‘艺术家’的定义,都将被彻底改写。”
这番看似前瞻的论述,实则是一封精准投递的、针对“星空公约”核心价值的战书。它迅速通过投资圈的渠道,隐隐约约地传到了正在密切关注全球动向的陆景珩耳中。
陆景珩在纽约的书房里,看着手下汇总来的关于元象科技和詹宁斯近期动向的简报,眼神变得冰冷而锐利。他拨通了沈清悦的加密通讯。
“清悦,”他的声音透过电波传来,沉稳中带着一丝预警,“我们在硅谷,有了新的‘朋友’。他们不相信星空,只相信自己是能取代太阳的人造恒星。”
电话那头的沈清悦,刚刚结束与沙特方面的成功谈判,正站在尼罗河畔眺望金字塔。她听着陆景珩的描述,脸上的疲惫瞬间被一种面对新挑战时的锐利所取代。
“是吗?”她轻声回应,目光穿越数千年的历史迷雾,仿佛看到了那个由代码和资本构筑的新对手,“那就让他们试试看,是人造的光更刺眼,还是历经劫波依然不灭的星辰,更恒久。”
硅谷的注视,已然化为实质性的威胁。一场关于艺术本质与人类创造力的战争,在无声中,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