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松岭的晨雾还未散尽,溶洞内已燃起了几簇篝火,跳动的火光映在岩壁上,将队员们的脸庞照得格外明亮。林墨站在篝火旁,目光扫过在场的三十多名游击队员,他们中有并肩作战许久的老兵,也有刚从洪溪村加入的青年,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是转移到新据点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也是一场为接下来抗日斗争凝聚力量的动员。
“这次洪溪村保卫战,我们能打败日军,靠的不是运气,是大家的团结,是村民们的支持,更是灵活的游击战术。”林墨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在空旷的溶洞内回荡,“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防守,日军在县城还有主力,他们不会甘心失败,迟早会卷土重来。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出击,把抗日的火种播撒到更多地方。”
她弯腰从脚边拿起一块石头,在地面上画出简易的战术图:“之前我们靠地道和陷阱守住了山洞,但未来面对更大规模的日军,光靠这些不够。我们要继续发动周边村庄的百姓,让更多人加入抗日队伍;同时,要把游击战术用得更活,打了就走,让日军摸不清我们的行踪,不断消耗他们的兵力和补给。”
“林姐说得对!”队员小李率先站起身,他的手臂上还缠着战斗时留下的绷带,却依旧精神饱满,“上次伏击日军军火车队,我们就是靠游击战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我们继续这么干,肯定能让日军疲于奔命!”
其他队员也纷纷附和,溶洞内响起热烈的讨论声。有的队员提议去周边村庄宣传抗日思想,有的则建议多设几个临时据点,方便灵活转移。林墨认真听着每个人的想法,时不时点头回应,将关键的建议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就在这时,老周快步走进溶洞,手中拿着一张揉皱的纸条,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林墨,有新情报!刚才去山下侦察的队员传回消息,县城里的日军正在强行征集粮食,打算后天用马车运往前线的据点,负责押运的只有一个小队的兵力。”
“征集粮食?”林墨眼睛一亮,立刻让老周将纸条递给她。纸条上用简单的符号标注了日军征集粮食的地点、押运路线和兵力部署,是侦察队员冒着危险从县城附近的联络员手中拿到的。她快速看完,将纸条递给身边的队员们传阅,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打一场破袭战,截下这批粮食,既能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又能把粮食分给周边的百姓,让更多人支持我们!”
“我同意!”老周立刻说道,“日军押运兵力少,而且路线要经过十里坡,那里两侧是山林,中间只有一条土路,特别适合设伏。我们只要提前在那里做好准备,肯定能成功!”
队员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纷纷请战。“我去设陷阱!上次鹰嘴崖的土炸药还有不少,正好能用!”“我带几个人去摸清马车出发的时间,确保万无一失!”“我去联系周边村庄的自卫队,让他们帮忙搬运粮食!”
林墨压了压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分配任务:“老周,你带五名队员,明天一早去十里坡勘察地形,确定设伏的具体位置,同时埋设土炸药和陷阱,做好伪装;小李,你带三名队员,潜伏到县城外的粮站附近,摸清日军马车出发的准确时间和路线变化,注意安全,别被发现;剩下的队员跟我留在据点,整理武器弹药,准备明天下午出发前往十里坡;另外,让联络员通知周边村庄的自卫队,后天清晨在十里坡附近的山神庙汇合,帮忙转运截下的粮食。”
“明白!”队员们齐声应答,每个人都立刻行动起来。老周带着队员们去武器库领取土炸药和铁锹,小李则和队员们换上村民的衣服,准备伪装成赶集的百姓潜入县城附近;其他队员则开始擦拭步枪、检查手榴弹,溶洞内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却井然有序,充满了战前的紧张与期待。
当天下午,老周带着勘察地形的队员回来了。他在地面上画出十里坡的详细地形:“十里坡中间的土路长约两里,最窄的地方只能容两辆马车并行。我们可以在土路中间的转弯处埋设土炸药,同时在两侧的山林中设置机枪阵地,等日军的马车进入埋伏圈,先引爆炸药阻断他们的退路,再用机枪压制,最后冲锋夺取粮食。”
林墨仔细听着,补充道:“还要在土路两侧的草丛中挖掘掩体,防止日军的反击;另外,安排两名队员在远处的山头放哨,一旦发现日军的增援部队,立刻用信号弹报信,我们好及时撤退。”
第二天一早,小李也传回了消息:日军的粮食已经集中在县城外的西粮站,预计后天清晨六点出发,共有十辆马车,押运的日军士兵约二十人,配备了两挺轻机枪,没有装甲车。“他们觉得只是押运粮食,不会有危险,防备很松懈。”小李喘着气说道,脸上带着一丝得意,“我还看到他们的士兵在粮站外喝酒,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
“这正好!”林墨笑着说道,“他们越松懈,我们的机会就越大。现在,所有人准备好,下午三点准时出发前往十里坡,提前做好设伏准备!”
下午三点,游击队员们背着武器弹药,沿着山林小路朝着十里坡出发。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为他们的征程伴奏。队员们大多沉默不语,但眼神却格外坚定——他们知道,这场破袭战不仅关乎粮食,更关乎周边百姓的生存,关乎抗日斗争的士气。
傍晚时分,众人抵达十里坡。老周带着队员们立刻开始埋设土炸药,他们在土路转弯处挖了几个深坑,将炸药埋进去,导火索延伸到两侧的山林中,用杂草和泥土仔细伪装好;其他队员则在山林中挖掘掩体,架设机枪,做好战斗准备。
夜色渐深,山林中变得寂静起来,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队员们潜伏在掩体中,借着月光检查武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林墨坐在一棵大树下,看着身边年轻的队员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洪溪村到黑松岭,从防守到主动出击,这支队伍在不断成长,而她知道,这只是新征程的开始。
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远处传来了马车的“哒哒”声。放哨的队员发出了信号,所有人立刻屏住呼吸,握紧了手中的武器。日军的马车队缓缓进入了十里坡,马车夫甩着鞭子,日军士兵则懒洋洋地坐在马车上,有的甚至还在打盹,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准备!”林墨压低声音,手指指向进入埋伏圈的马车。老周紧紧握住引爆器,目光紧盯着最后一辆马车——只要它进入埋伏圈,就能彻底阻断日军的退路。
当最后一辆马车刚驶过转弯处,老周猛地按下引爆器:“轰隆!”土炸药瞬间爆炸,土路中间被炸出一个巨大的坑,马车的轮子被炸毁,粮食散落一地。日军士兵们惊慌失措地从马车上跳下来,想要组织抵抗,却被两侧山林中突然响起的机枪声压制。
“冲锋!”林墨大喊一声,率先从掩体中冲出。队员们纷纷跟上,举着步枪朝着日军士兵冲去。日军士兵本就防备松懈,又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晕头转向,很快就败下阵来,有的放下武器投降,有的则趁着混乱逃跑,却被埋伏在远处的队员们拦截。
不到半个时辰,战斗就结束了。队员们和随后赶来的自卫队开始搬运粮食,将一袋袋谷子、面粉搬上事先准备好的牛车,运往周边的村庄。看着百姓们拿到粮食时脸上的笑容,队员们也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夕阳西下,队员们押着俘虏,带着剩余的粮食返回黑松岭。溶洞内,篝火再次燃起,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用截来的粮食煮成的粥,聊着战斗中的趣事,脸上满是胜利的喜悦。
林墨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更加坚定——抗日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这支队伍团结一心,只要有百姓们的支持,他们就一定能一步步走向胜利,迎来全国解放的那一天。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而他们,正朝着希望的方向,坚定地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