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嘴崖的危机解除后,小院终于恢复了久违的平静。清晨的阳光刚洒满小院,张衍之就坐在书房的木桌前,摊开泛黄的兵书和几张空白宣纸,手里握着毛笔,专注地书写着什么。案头的砚台里,墨汁还冒着淡淡的热气,旁边堆着的几张草稿纸上,画满了防御工事的草图和战术标注。
“之前对抗‘暗影卫’时,很多乡亲不知道该怎么配合,要是有本详细的手册就好了。”张衍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在宣纸上写下“小镇防御手册”几个大字。他结合兵书里的战术理论,再加上几次实战的经验教训,从防御沟壑的搭建标准、长柄斩刀的使用技巧,到暗哨的轮岗制度和信号弹的使用方法,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力求每个细节都清晰易懂。
余晚星端着一碗温热的小米粥走进书房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张衍之眉头微蹙,眼神专注,毛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连她走进来都没察觉。“先喝碗粥吧,写了一早上,别累坏了。”余晚星把粥放在桌角,拿起桌上的草稿纸看了起来。
草稿纸上写着“内外配合战术:正面牵制3人,侧面包抄2人,防止敌人迂回”,旁边还画着简单的小人示意图。余晚星看了一会儿,轻声说:“你写的这些都很实用,可小镇里很多乡亲不识字,光看文字恐怕理解不了。”
张衍之停下笔,喝了一口粥,若有所思地说:“你说得对,我倒是忽略了这点。可怎么才能让不识字的乡亲也看懂呢?”
余晚星拿起一支炭笔,在空白的草稿纸上画了起来:“你看,比如这个‘内外配合战术’,我们可以把正面牵制的人画成红色小人,侧面包抄的画成蓝色小人,再用箭头标出进攻方向,这样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她的动作很快,不一会儿就画出了一幅简单明了的战术图示——红色小人举着盾牌,挡在“敌人”面前,蓝色小人则绕到“敌人”身后,手里握着长刀,箭头清晰地指向“敌人”的两侧。张衍之看着图示,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简单直观,就算不识字,也能看懂该怎么配合。”
接下来的几天,张衍之负责完善手册的文字内容,详细描述每个战术的注意事项和应对方法;余晚星则根据文字内容,画出对应的图示,从防御沟壑的深度宽度标注,到长柄斩刀的握刀姿势,都画得生动形象。两人分工合作,书房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一起讨论的身影——张衍之会耐心解释战术的关键,余晚星则会提出更适合乡亲们理解的画图建议。
手册完成的那天,张衍之将手册抄写了好几份,分发给小镇的各个角落;余晚星则把画好的图示贴在小院的墙上,方便乡亲们随时观看。乡亲们围在图示前,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原来侧面包抄是这么回事啊,之前我还以为要一起冲上去呢!”“这个防御沟壑的图真清楚,下次再加固的时候就知道该挖多深了!”
看着乡亲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张衍之和余晚星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本手册不仅能提升小镇的防御能力,更能让乡亲们在面对危机时,多一分底气和信心。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小镇外的山林里,一名“暗影卫”的眼线正偷偷观察着小院的动静。他看到乡亲们在学习防御战术,立刻转身离开,准备将这个消息告诉石渊的残部——石渊的残部并没有放弃,反而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策划一场更大的袭击,而这本《小镇防御手册》,很快就将迎来实战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