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喧嚣了一整天的下溪村,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林家小洋楼的客厅里,灯火依旧明亮。
空气中,还残留着白天宴席的酒肉香气,混合着新家具的木料味道,形成一种富足而又温馨的气息。
林家的核心成员,以及合作社的几位骨干,再次围坐在大圆桌旁。这已经是他们搬进新家后,召开的第三次重要会议了。
但这一次的气氛,却与之前的每一次都不同。
如果说,之前的会议,还带着几分家庭议事的随意。那么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和专注。
因为他们知道,随着何县长的视察和媒体的报道,他们的事业,已经被推上了一个全新的,也充满了更多挑战的舞台。
他们不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点小名堂的农户了。他们是全县瞩目的“试点单位”,是无数双眼睛盯着的“标杆”。
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更稳,更远。
“人都到齐了,开会吧。”
林远山磕了磕他的旱烟锅,用沉稳的声音,为会议拉开了序幕。
林小燕清了清嗓子,打开她那个已经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率先发言。她现在的身份,是“福娃牌运营部cEo”兼“加盟审核小组组长”,俨然已经有了几分女强人的干练气质。
“我先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天的情况。”
“截止到今天下午六点,总共有十七个村子的代表,前来咨询加盟事宜。其中,有十二个村子,明确表达了强烈的加盟意愿。”
“按照冒烟制定的三个条件,我和张村长、李村长,进行了初步筛选。有七个村子,基本符合我们的要求。”
“但是,问题也来了。”她深吸一口气,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的接待能力,已经严重不足。我们的技术指导人员,也严重不足。”
“现在光是一个石桥村和一个柳树湾,就已经让爸爸和大金叔忙得脚不沾地了。要是再来七个村子,我们根本管不过来!”
“到时候,技术指导不到位,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砸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牌子。”
她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幸福的烦恼,但也是足以致命的烦恼。
马大金这个急性子,忍不住开口道:“那……那怎么办?总不能把送上门的生意,往外推吧?”
李铁柱则比较沉稳,他分析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手。而在于模式。”
“我们现在这种人盯人的传帮带模式,效率太低了。一个师傅,带一两个徒弟还行。但要同时带几十个,上百个徒弟,根本不可能。”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能把我们的技术和标准,快速地,大规模地复制出去。”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但谁也想不出具体的办法。
就在这时,林冒烟从她的小板凳上站了起来。她走到客厅中央那块已经成为林家“战略指挥中心”的小白板前。
所有人的目光,都自然而然地,跟随着她小小的身影。
“铁柱叔叔说的对,关键是模式的升级。”
她拿起粉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圈,写上“下溪村”。然后,她在这个圈的周围,画了十几个小圈,代表着那些申请加盟的村庄。
“我们以前的模式,是中心辐射。”她用粉笔,从“下溪村”这个中心圈,向四周的小圈画出一条条放射状的线。
“这种模式,在初期是有效的。但随着我们规模的扩大,中心点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会被拖垮。”
她擦掉了那些放射线。
“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她用粉笔,在所有圈的外面,画了一个更大的圈,将它们全部包围了起来。
“我们未来的模式,我称之为中央厨房模式。”
“中央厨房?”这个新鲜的词汇,让所有人都感到好奇。
“对。”林冒烟点头,“大家可以这么理解。所有加盟的村庄,就像是开在我们福娃牌旗下的,一个个分店。”
“而我们,不再直接去管理每一个分店的后厨具体怎么炒菜。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中央厨房!”
“这个中央厨房,负责统一采购最高品质的原材料,比如种子、猪仔。”
“它负责制定所有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也就是我们的种植和养殖手册。”
“它还负责对所有分店生产出来的半成品,也就是蔬菜和生猪,进行最后的精加工品质检验!”
她说到这里,粉笔重重地,在那个大圈的中心,点了一下。
“这个中央厨房,就是我们即将建立的,集仓储、加工、品控、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厂!”
“只有建起了这个加工厂,我们才能把所有产品的质量,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加盟的农户,只需要按照我们的标准,把菜种好,把猪养好就行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我们。”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化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简单的标准。我们就能把我们的成功,大规模地复制出去!”
“而我们合作总社,也能从一个什么都管的大家长,转变成一个只负责核心环节的总公司!”
她的话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众人脑海中的迷雾。所有人都被这个“中央厨房”的构想,给彻底震撼了。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林小燕激动得满脸通红,她感觉自己浑身的血液都在燃烧。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有了加工厂,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司+农户的模式!我们是公司,他们是我们的签约农户!”
李铁柱也用力地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兴奋。
“对!有了加工厂,我们就能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这才是真正的产业化!”
马大金憨厚地挠挠头,“这样一说,我也懂了。就像那些做香肠的老厂子,他们不养猪,就管收肉、做香肠,然后卖出去。”
“对!就是这个道理!”林冒烟兴奋地点头,“大金叔你说得很对。我们要做的,就是建一个比县里任何工厂都先进的加工厂。”
“不过,建这样的加工厂,需要多少钱?”周玉兰皱着眉头问道,她虽然支持孙女的计划,但作为家庭财政大臣,她必须考虑现实问题。
林冒烟在白板上写下几个数字:“根据我的计算,建一个标准的农产品加工厂,至少需要二十万元。”
“二十万?”几个人倒吸一口凉气。
“但是,”林冒烟继续说道,“我们不需要一次性投入这么多。我们可以分期建设。”
“第一期,我们先建个小型的肉类加工车间,专门生产福娃牌香肠和腊肉。投资大概六万元。”
“第二期,增加蔬菜加工和冷藏设备,投资五万元。”
“第三期,建成完整的生产线和物流中心,再投资八到十万元。”
“这样算下来,我们每一期的投资压力都不大,而且每一期完成后,都能立即产生收益,用收益来支撑下一期的建设。”
林建国听得连连点头,“冒烟说得对,这样循序渐进比较稳妥。”
“那第一期的六万元,我们现在就能拿出来。”林小燕翻了翻账本,“合作社账上现在有十二万元,完全够用。”
顾长山这时候开口道:“冒烟,你考虑过地址了吗?这么大的工厂,总得有个合适的地方建。”
“我已经想好了。”林冒烟指向窗外,“就在我们村子东边那片空地上。那里地势平坦,靠近公路,方便运输。”
“而且,那片地现在还是荒地,村里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租给我们,或者直接作为集体入股。”
林远山深深地看着自己的孙女,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欣慰,又无比骄傲的笑容。
这个家,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女,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是这个变化的,最幸福的见证者。
“好!”他猛地一拍桌子,声音洪亮。
“就按冒烟说的办!”
“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建起我们福娃合作社的中央厨房!”
“建一个全县最大,最好,最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