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离开李纨的院子。
走向赵姨娘的院子。
寻思找了贾兰,再去找贾环。
而今,也只有这两小子,还有点指望。
贾政刚到院门。
还没进去。
赵姨娘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
贾政奇道:“咦!你咋的知道我来了?”
赵姨娘笑成花儿一朵。
向贾政说道:“老爷的脚步声,我老远都能听出来!”
贾政有点好笑。
向赵姨娘说道:“你啥时候?有了顺风耳啦。”
赵姨娘笑脸上。
泛出玫红来。
赵姨娘半是撒娇地。
看向贾政说道:“到这乡间,我日日盼着,今儿终于把老爷盼来了。”
贾政淡瞄一眼赵姨娘。
看赵姨娘白晰脸上,泛着微红。
恰似一朵夏日盛开的莲花。
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风韵。
贾政的心,猛地柔起来。
心情愉快地走进院子。
贾政是个正人君子。
在外面,要保持形象,必须绷着。
在官场上,必须谨言慎行。
出一点儿差错。
大则丢官,小则丢脸。
在贾母面前,要做个规矩孝顺好儿子。
若有差池。
落个不孝的恶名儿。
一生便毁了!
原以为娶了妻。
夫妻私房里,可以自在些。
谁知道王夫人。
整天守着大家闺秀的规矩。
搞得贾政,也只好显出正人君子的风采。
两人床上,例行公事。
床下,夫要君德,妻要贤良。
夫妻俩个,处得像同僚!
王夫人任何时候。
都端着庄重。
显得沉稳。
一副有你也行。
没你也行的表情。
哪里有夫妻的亲密无间!
赵姨娘就不同了!
她的心里眼里,只有贾政。
贾政便是她的天,她的全部。
有贾政在,她才活得自在。
赵姨娘知道,没了贾政。
我让太太生吞活剥,也没人知道,更没人心疼!
老太太眼里,我连只蚊子都不是。
别说我这个当妾的人了!
就贾珠那媳妇儿。
正牌夫人,正牌大奶奶呢!
贾珠死了!
上头疼贾珠媳妇儿的心,便都淡了下去。
贾珠媳妇怀孕生子。
也未见上头,对贾珠母子热乎起来!
珠儿媳妇那时生下的,可是准嫡长孙呀!
正牌大娘子。
生下正牌嫡子。
主母的位置,老太太、太太。
还是让琏儿媳妇做了!
李纨母子,没了贾珠。
只得躲在一隅,小心而活。
我算什么!
生了一儿一女。
闺女努力讨好太太。
想起探春整天对王夫人,恭而敬。
对我这亲娘。
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赵姨娘便觉得,真的养了个傻闺女呀!
少了那层肚皮里,爬出来的。
人家能疼你!
探丫头整天呵着太太。
敬着太太。
太太亲她了么。
为她的终身考虑过吗!
替她留意过好人家么。
还不是我求了老爷。
探丫头才有好归宿!
对我们娘仨个来讲。
老爷才是最可依靠的人!
我为探春的婚事。
求了老爷,老爷立即便细细地,给探春物色起相宜的人家来。
老爷相中周家后。
不仅细细地考察周家家风。
还留意周家小子的人品。
虽是边疆,也是官宦之家。
老爷确认周家。
真正是个好人家。
才定了探丫头的亲事。
亲自送了探丫头过去。
老爷说亲家公周琼。
官据镇海总制。
和老爷是同乡旧亲,也是好友。
这样的人家。
探丫头嫁进去。
哪里能有委屈呢。
老爷送探丫头去成亲。
还在亲家公周琼家,住了一段时间。
亲见探丫头过得顺遂。
老爷才放心回来。
探丫头嫁了,方知道我的好。
让老爷带话,嘱我珍重。
要我健康长寿。
我倒无所谓。
闺女过得好,我便放心了!
瞧大老爷给迎春,找的那玩意儿。
还是我们家老爷好呀!
赵姨娘看得通,看得透。
明白抱紧贾政的大腿。
才能有人疼,有得靠。
自然得使出浑身解数。
来讨贾政的欢喜。
老爷就是我的天!
咱得端起碗吃饭。
放下碗谢天。
谁跟天过不去,谁倒霉!
贾政喜欢做赵姨娘的天。
作为一个男人。
喜欢赵姨妈的媚。
喜欢赵姨娘崇拜的眼神。
喜欢赵姨娘看他来时。
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
喜欢赵姨娘,在受他呵护时的感激。
更喜欢的是,赵姨娘在床上曲意讨好。
在床下,也是满眼爱意。
更爱赵姨娘的知心。
每在王夫人、贾母面前。
看到赵姨娘略遭嫌弃。
贾政便立即先训斥赵姨娘。
赵姨娘也赶快收敛。
知道老爷是为她好。
老爷先训了!
老太太、太太两个,心里都舒服了。
便不会再为难她!
贾政守着规矩。
在内宅,一直端着尊卑。
让老太太、太太极满意。
私下到了赵姨娘那里。
贾政才真正有放飞的感觉。
和赵姨娘更像夫妻。
自在又放松。
贾政进了屋里。
赵姨娘连忙煮茶。
贾政眼睛在屋里,环视了一圈。
不见贾环。
向赵姨娘问道:“咦!环儿呢!”
赵姨娘听了,心里吓了一跳。
环儿这些日子,闲得无聊。
和贾菖、贾芹两个人玩在一处。
不是斗鸡,就是耍狗的。
环儿这阵子,迷上斗蛐蛐了。
哇靠!不会被老爷发现了吧。
老爷是来兴师问罪么!
赵姨娘偷偷地,去瞄贾政的脸色。
看老爷脸色平和。
又不像是生气的。
赵姨娘胆子大了些。
试探着说道:“老爷找环儿?”
贾政说道:“也不是找环儿,我是来告诉环儿,我把祠堂开了学堂,让环儿也去学堂读书。”
赵姨娘放下心来。
为讨贾政欢心。
赵姨娘向贾政说道:“环儿也想着书呢,前儿还跟我说,府里抄家,笔墨纸砚地,啥都没了,不知还能读书写字不!”
赵姨娘边说。
边偷看贾政的脸色。
果然看到贾政脸上,带了笑意。
赵姨娘知道。
贾政最喜欢读书的孩子。
看到贾政高兴了。
赵姨娘这才放下心来。
向贾政说道:“环儿和宝玉两个,都去学堂吗?”
贾政叹道:“宝玉算了吧,那小子,小时候去个学堂,三天两头地,顶着老太太的名,天天逃课!现在成了家,有了媳妇儿子,怕更无心读书了!”
赵姨娘听贾政的口气。
咦!老爷这是看上我们环儿了?
阿弥陀佛!
我们环儿,终于盼到好时机了。
贾政说道:“今年收成好,刚有了点银子,官家便来收赋税,征河役了。”
赵姨娘好奇道:“收赋税,征河役,跟环儿读书,有啥关系呀?”
贾政说道:“环儿好好读书,若取了功名,我们家免了赋税河役,这些银子便拿不走了。”
又叹道:“宝玉,我是指望不上了!只有环儿和兰儿,兰儿还小,环儿正好,环儿这个年纪,若用起功来,过了年,便可参加县考了!”
赵姨娘听了大喜!
想着若是环儿取了功名。
免了这些赋税,环儿便成了我们家的功臣。
环儿再谋个官,我便是正主的太太。
不用再卑躬屈膝地,去讨好太太了!
连老太太享了环儿的福。
也得高看我一眼呢。
将来老爷让环儿当家。
环儿当家,我成了正主的太太。
母凭子贵,古代那些亲生的儿子。
戏里唱的,儿子当上皇帝了,都立生母为太后呢。
只要儿子强。
生母的身份才不重要呢。
到那时候,我便是贾府的正牌太太。
赵姨娘越想越美!
贾政看到赵姨娘满脸喜色。
一副沉醉的得意。
贾政好奇道:“想啥呢,这么开心?”
赵姨娘连忙收了心思。
向贾政笑道:“听说环儿有得书读了,我欢喜,这年龄不读书,环儿急,我也急呀。”
贾政听了欢喜。
瞧赵姨娘这格局。
我以前让宝玉读书。
太太帮着宝玉逃课。
我教宝玉规矩。
太太抱着板子。
哭着喊着不给打!
真是一打一护。
误了宝玉读书的路呀!
赵姨娘就不同了。
我训贾环,帮着骂。
我打环儿,递棍子。
夫妻同心严教子。
朽木也能雕成佛!
有赵姨娘帮着,环儿将来,定然不差。
贾政含笑看着赵姨娘。
赞赏地说道:“还是你看得远,我管教宝玉读点书,太太和老太太,一个劲地护着,生怕我虐待了宝玉!”
说着叹道:“宝玉也是我的儿子,我自然也希望他好,管教宝玉读书仕途,也是为宝玉好,哪里能管教坏了呢!”
赵姨娘听了贾政的话
立即表态说道:“管教当然是好事,我听环儿念过什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啥啥的。”
其实,这也不是贾环念的。
而是赵姨娘,有次走过藕香谢。
听贾兰念的。
赵姨娘知道贾政的心性。
讲读书的事,准开心。
讲贾环爱读书,会更开心。
既然贾政看上环儿了。
咱做老娘的,就应该把环儿的形象。
狠狠地美化起来!
宝玉的形象,也是老太太、太太,带着众人,美化起来的。
赵姨娘边说。
边偷眼去看贾政的脸色。
果然看到贾政更开心了!
贾政乐呵呵地。
向赵姨娘说道:“连你也能学两句,说明环儿真读书了,等环儿回来告诉他,笔墨纸砚等啥的,我都给他备下,我亲自来教他。”
赵姨娘听贾政说,要亲自教环儿。
心要乐飞了。
这是把我的环儿。
当嫡子培养啦!
赵姨娘向贾政说道:“老爷真个亲自教?”
贾政点点头。
笑着说道:“我和代儒两个教,贾氏子孙,都应该读书的。”
贾政说着,站起来向外走。
赵姨娘送出贾政。
看着贾政进了正院。
这才慌慌忙忙地,跑去找贾环。
找到庄子东头。
看到贾环几人。
围在一处,吵吵嚷嚷。
不知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