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被一层灰色的薄纱笼罩着。不一会儿,细雨便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打湿了地面,也带来了一丝凉意。
今天是寒露节气,秋雨如丝,寒意渐浓。这雨似乎没有停歇的迹象,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气温也随之下降了不少。
我穿上了秋装,以抵御这突如其来的寒冷。街道上,行人的身影被秋风吹得有些瑟缩,他们有的穿着厚厚的外套,有的则围上了围巾,脚步匆匆,似乎都在赶着去温暖的地方。
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有些已经开始泛黄,随着雨滴的拍打,缓缓飘落。这一场秋雨,不仅给大地带来了清凉,也预示着秋天的真正到来。
下了一整天的雨,淅淅沥沥,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让人感觉阴冷潮湿。这样的天气实在不适合外出,于是我决定就在西门的办公室里工作。
今天的事情还真是不少啊!而且这些事情都和不挣钱有关。我不禁感叹,生活就是如此,总是有那么多的琐事需要处理,而这些琐事又往往与金钱紧密相连。
二弟对于去新疆种棉花这件事可谓是念念不忘,一直都怀揣着这个梦想。就在前几天,他还特意跟我提起这件事,言语之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当他告诉我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竟然就在安阳时,我着实感到有些惊讶。毕竟,我们一直都以为这样重要的研究机构会设立在那些以棉花种植闻名的地区,比如新疆等地。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二弟原本是打算寻找河南农业大学的相关信息,因为他觉得这所大学可能会与棉花种植有更紧密的联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让他不禁对安阳这个地方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毕竟,安阳并不是一个以大面积种植棉花而着称的城市,那么为什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会选址在这里呢?这其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者背后的故事呢?
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兴奋之情,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立刻毫不犹豫地拨通了玉彬的电话,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消息的细节。
电话那头的玉彬,声音听起来十分亲切。他告诉我,他对安阳地区非常熟悉,而且他的一个好兄弟与棉花所的关系匪浅。玉彬的这位兄弟不仅对棉花所的情况了如指掌,还非常热情地表示愿意帮忙联系那边的人,为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支持。
挂断与玉彬的电话后,我心情愈发激动。紧接着,我又拨通了刘总的电话,想听听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刘总在电话里告诉我,他之前曾经深入研究过在新疆种植棉花的事宜。当时,他与山西水投合作,计划种植 450 万亩的棉花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领导最终并没有同意这个计划。
刘总接着解释道,如果他们真的要去新疆发展,不能直接提及种植棉花,而是需要从生态修复和耕地增效等项目入手。这样做的原因是,种植棉花可能会面临一些政策上的限制和挑战,而生态修复和耕地增效等项目则更容易获得支持和认可。
秋雨纷纷扬扬地洒落,气温持续急剧下降,寒冷的气息逐渐弥漫开来。然而,西门儿却不敢踏出房门一步,她紧紧地裹着厚厚的衣服,窝在办公室中里,望着窗外那阴沉的天空和淅淅沥沥的雨丝。
上午,西门儿接连拨打了几个电话。昨晚,刘炉慎与她联系,告诉她一个重要的消息:他的四妹即将来北京,并希望能与五月见上一面。此外,刘炉慎自己也想来,因为他目前在乡镇工作,需要一个出差的理由。
西门儿在电话中向刘炉慎解释道:“现在来京都见领导可不容易啊。”她深知其中的困难和限制,毕竟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与刘炉慎的通话中,西门儿意外得知了一些关于他父亲赞哥的情况。原来,赞哥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股神!由于传统生意的不景气,赞哥毅然决定投身股市,如今每天都沉浸在股票交易的世界里。
我和赞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回想起2014年到2016年,那时候我们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不仅一起合作完成了森林认证的项目,还共同参与了森林标志产品的推广工作。
最近,我突然想起了赞哥,于是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我们先是寒暄了一番,然后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
赞哥在种植领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专家,尤其是对桉树的种植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当我向他提到关于种植生物质能源林的想法时,他立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我向他详细介绍了新桐和芦竹这两种适合作为生物质能源林的植物,并询问他对这个项目的看法。赞哥认真地听我说完后,沉思片刻,然后给我分析道:“如果你要从银行贷款来开展这个项目,那么林权证很可能会被抵押给银行。这样一来,你就无法办理采伐证,这对项目的推进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接着说:“另外,如果选择供应链贷款,虽然在资金方面可能会得到一定的支持,但也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毕竟,这种贷款方式相对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合作伙伴。同时,种树的周期长,政策性强,主要投入资金和利润收益。”
听完赞哥的分析,我深感他确实是这方面的行家。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让我对这个项目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就将这些整理的材料,发给他。
上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正在忙碌地整理着一些重要的材料。突然,我想起节前重庆的朱总曾经提到过要召开一个关于黄蜀葵的会议,时间大约定在十月十七日。
于是,我决定先准备一份详细的ppt,以便在会议上能够更好地展示相关信息。我打开电脑,迅速开始制作ppt,精心挑选图片、设计图表,并仔细撰写每一页的文字内容。
完成ppt后,我将其发送给了张林书。张林书一直坚持在广东英德种植黄蜀葵,他对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了解。我希望他能给我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毕竟他们在一线工作,能够补充一些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和要点,使ppt更加完善。
与此同时,协会办公室的晓娜给我发来了一微信息,提到了航天与傅老师的科研合作协议。她希望我能帮忙看一下这份协议,确保其中没有什么问题。
我打开文件,快速浏览了一下协议的内容。全是一些专业的技术术语和条款,虽然有些复杂,但大致看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我还是决定仔细阅读一遍,以免遗漏任何重要的细节。
就在刚才,我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一看是二弟打来的电话。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不知道他这么着急找我有什么事。
电话接通后,二弟的声音从那头传了过来:“哥,我跟你说个事儿啊,就是鹤壁矿山那边的情况有点变化。”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连忙问道:“怎么回事?出什么问题了吗?”
二弟解释道:“嗯,是这样的,河南省那边可能有点小状况,导致原本计划好的事情要推迟一下,可能得到 10 月底才能执行了。”
我听完之后,心里有些无奈,但也没办法,毕竟这种事情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安慰二弟说:“行吧,既然这样,那也只能等等看了。你那边再留意一下情况,有什么新的消息及时告诉我。”
二弟答应道:“好的,哥,我会的。你放心吧,我这边会随时关注的。”
挂掉电话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仿佛有一只小鹿在乱撞,忐忑不安。对于鹤壁矿山的事情,我实在是没有把握,不知道最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然而,事已至此,我也只能选择走一步看一步了。我暗自祈祷,希望这一切都能够顺利解决,不要出现太多的波折和意外。
紧接着,我毫不犹豫地给大顶发去了一条信息,详细地交代了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首先,我告诉他要保持外紧内松的状态,不必过于急切地加班加点。毕竟,过度的紧张和压力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强调了与鹤壁工作交流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要求他务必抓紧时间做好相关工作,并及时给对方发送一份函件,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沟通的顺畅。同时,强调签订合同是用来打官司的。要做好责任划分。
最后,我特别提到了居间事务的处理。这些事情看似琐碎,但却可能对整个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嘱咐大顶要认真对待,把其中的细节和关键环节都搞清楚,避免出现任何疏漏或误解。
下午的时候,我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处理着森超公司的事情。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经过一番忙碌,我终于完成了手头上的工作,但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我发现公司的账目上已经所剩无几,给员工发完工资后,已经不钱。我又转入投资款下一万五。这点钱对于一家公司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我不禁开始焦虑起来,公司的运营需要资金支持,如果不能尽快进账,恐怕连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下去。而且今年似乎也没有赚到多少钱,这让我感到十分沮丧。
然而,我知道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必须冷静下来,想办法尽快解决资金短缺的困境。于是,我开始思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与客户沟通加快付款进度、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等等。
下午临近晚饭时分,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我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刘伟打来的。电话那头,刘伟询问我关于如何前往湖南长沙中南林的事宜,同时还提及了海南的相关事情。
我连忙向他解释道:“海南那边我已经先委托出去了,所以不用大费周章地去安排。你只需要让中间人带着去见甲方就好,重点还是放在湖南长沙的事情上。”
接着,我又强调道:“现在可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犹豫不决、拖拖拉拉了。东拉西扯的话,很可能会把这个项目给搞砸了。”
挂断电话后,夜幕如轻纱般缓缓落下。我匆匆吃完晚饭,便赶回办公室。这时,王宏的电话铃声响起,他说明天下午要来西门,因为志武有几件事要与我商议。
他还特意提到要吃饺子,似乎在这节日的氛围中,我们这个食堂的饺子很有特点,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馅也丰富多样。有传统的猪肉大葱馅,那浓郁的肉香和葱香相互交融,让人垂涎欲滴;还有鲜美的虾仁韭菜馅,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虾仁的嫩滑和韭菜的清爽;当然,也少不了经典的三鲜馅,汇聚了各种海鲜的鲜美,让人回味无穷。此外,还有牛肉萝卜馅、羊肉香菜馅等各种口味,满足了不同人的喜好。据说有二十多种馅。反正,我是没有点全过。
由于他父亲住院,他每天都忙于做饭,也在我们聊天群里发。
我不禁担心他是否能抽出时间。然而,他却自信地表示,一切都已安排妥当。我心里暗自思忖,他或许是想来与我小酌几杯,享受那片刻的轻松与愉悦。
我稍作休息,便开始着手进行标准的编写工作。这次需要编写的标准一共有两个,其中一个标准我已经提前发给了武夷山,并告知他们这是一个体系,需要对框架进行修改。
一走进办公室,我便迫不及待地与张老师通起了电话。聊了聊下周一去长沙的事宜。海南的工程,非得让肖老师领着去拜见甲方不可。要不然,这事儿可就悬了,那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而且,去长沙也不必去见学院的领导,主要是想探讨一下生态建设工程管理系统和标准的相关问题。
已经夜深了,窗外的秋雨依旧淅淅沥沥。我伸了个懒腰,起身泡了杯咖啡。我继续投入到标准编写中。想着公司的资金困境、各种项目的推进情况,还有这一堆待完成的工作,压力如这连绵的秋雨一般,沉甸甸地压在我心头。不过,我知道抱怨没用,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些难题逐个解决,期待着能早日迎来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这两个标准犹如两座巍峨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编写起来犹如攀爬绝壁,颇费时间和精力。经过一番埋头苦干,我终于在晚上如愚公移山般,利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将第一个标准从头到尾过了一遍。然而,接下来的第二个标准——森林干旱风险体系的标准,却如同一座迷宫,让我迷失其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森林生态系统的标准内容繁多且复杂,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我的眼睛都快花了,仿佛被千万根细针同时刺痛。
干了一天的烦心事,犹如乱麻一般;众人的俗事,恰似那过江之鲫,全是些关于钱在路上的事,却没有一件是真正挣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