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九月廿五,深秋的风掠过双时共享田,把稻穗吹得翻起金色的浪。田埂上插着的 “童守秋收” 旗帜猎猎作响,三十余名小小守护者穿着浅蓝色实践服,胸前的技能徽章在晨光中闪着光,手里握着特制的小镰刀,正围着阿海和阿蕊听分工 ,今年的秋收实践,由去年表现突出的小小守护者主导,新守者们则退到一旁,当起了 “幕后指导”。
“旱稻区由我和小宇负责,大家记得割稻时留三寸稻茬,之前夏耘时教过的,这样明年春天能更好地发芽,” 阿海站在田垄间,手里举着镰刀比划,虽然声音还有点稚嫩,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阿蕊带另一组负责海稻脱粒,脱粒机的开关要轻按,遇到秸秆卡住别慌,先断电再清理,我会随时过去帮忙。”
阿蕊立刻补充:“还有!割好的稻穗要捆成小捆,每捆不超过十斤,这样运到脱粒区更省力。大家戴好手护具,有不舒服的地方马上说,别硬撑。” 她说话时,目光扫过每个组员,像极了去年青珩指导他们的模样。
辰时三刻,秋收实践正式开始。阿海带着旱稻组走进田间,率先弯下腰示范:“握住稻秆中部,镰刀贴着地面斜着下刀,动作要快但别慌,跟着我一起做。” 组员们跟着模仿,一开始还有人割错稻穗,阿海就手把手教,耐心纠正姿势:“手腕放松,顺着稻秆的长势走,你看,这样是不是就顺了?”
不远处的海稻区,阿蕊正指导组员们调试脱粒机。天启的女孩阿溪第一次操作,按开关时手有点抖,阿蕊立刻按住她的手:“别紧张,先确认秸秆入口没有杂物,再慢慢按开关,机器转起来后再喂稻穗,记住要均匀投放,不然容易卡壳。” 在她的鼓励下,阿溪渐渐熟练,看着金黄的稻粒从出口流出,兴奋得眼睛都亮了。
青珩和阿明、阿珠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脸上满是欣慰。“去年他们还需要我们手把手教,今年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阿明笑着说,“阿海刚才纠正别人姿势的样子,和老林叔当年教我们时一模一样。” 青珩点点头,目光落在阿蕊身上:“她记得提醒大家戴护具、注意安全,比我们预想的还细心,这就是守护精神的传承吧。”
午后,秋收进入尾声,孩子们开始将脱粒后的稻粒装袋、称重。阿海和阿蕊一起核对数据,当看到总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时,两人忍不住击掌欢呼:“我们做到了!比去年还多!” 组员们也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的成果 ,有人割了半亩稻,有人学会了修脱粒机,还有人帮其他组员解决了卡壳问题,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成就感。
最让人期待的 “童守爱心包” 分装环节紧随其后。孩子们将新收的大米装成小袋,每袋都放进一张亲手绘制的 “丰收祝福卡”,卡上写着 “这是我们种的米,希望爷爷奶奶吃得开心”。阿海还特意把自己割的第一捆稻穗脱粒的米,装进一个单独的袋子,准备送给张奶奶:“去年送新米时,奶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饭,今年我要送她我亲手割的米。”
傍晚时分,孩子们推着装满爱心包的小推车,分头送往双时空的困难家庭。阿海和阿蕊一组来到张奶奶家,老人看到他们,立刻笑着迎出来:“我的小守护者们又来啦!今年的新米是不是又要让奶奶尝尝鲜?” 阿海递过爱心包,骄傲地说:“奶奶,这袋米是我亲手割的,您煮煮看,肯定比去年还香!我们还帮您检查了秋收后的粮仓,已经打扫干净,防潮措施也做好了。”
张奶奶接过爱心包,打开看到里面的祝福卡,眼眶慢慢红了:“好孩子,你们不仅种出了好米,还想着奶奶,奶奶这就去煮,晚上一定要让你们尝尝。” 阿蕊坐在一旁,给奶奶讲秋收时的趣事,屋里的笑声伴着饭香,温暖了整个深秋的傍晚。
离开张奶奶家时,夕阳已经西下,余晖将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阿海拉着阿蕊的手,兴奋地说:“明年春天,我们要教新加入的小伙伴种蔬菜,夏天带他们学管护,秋天一起秋收,让童守队伍越来越大!” 阿蕊点点头,望着远处的时空共鸣镜:“还要和天启的小伙伴们一起,把双时共享田种得更好,让每个冬天,都有足够的粮食送给需要的人。”
青珩跟在孩子们身后,看着他们蹦蹦跳跳的背影,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这场童守秋收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检验,更是守护精神的延续 ,当孩子们从 “学习者” 变成 “传授者”,从 “参与者” 变成 “组织者”,双时空的守护之路,就真正实现了代代相传。而这些带着丰收喜悦与温暖心意的小小守护者,终将成为枫山与蓝海间最坚实的纽带,让双时空的情谊,永远在丰收中延续,在守护中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