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受挫,沈墨林的脸色已然沉了下来。他一生恃才傲物,何曾受过如此挫折?尤其还是在他最自信的诗词领域,被一个看似不着调的年轻人全面压制。
他缓缓站起身,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整个“停云别业”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位江南大儒身上。
“宋小友诗才敏捷,立意新奇,老夫佩服。”沈墨林开口,语气却带着冷意,“然,诗者,载道之器也。过于追求奇巧,沉溺人间琐碎,恐失其正,流于下乘。诗词之至高境界,当如皓月当空,清辉遍洒,不染尘埃。”
他这是直接批评宋晓辉的诗虽然好,但格局不够“高”,太接地气,不够“清贵”。
宋晓辉尚未回答,苏文君却站了起来。她不能容忍有人如此贬低她视为知己的宋晓辉的诗道。
她面向沈墨林,行了一礼,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沈老先生此言,文君不敢苟同。《诗经》三百篇,首重‘风’雅’,其中多少篇章源于市井民歌,抒写男女情爱、征夫思妇、民间疾苦?何尝不‘人间琐碎’?然其情之真、其感之切,方能穿越千年,动人心魄。诗之大道,正在于能容这人间百态,烟火众生!”
她顿了顿,美眸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继续道:“皓月清辉固然高洁,但若无人间万家灯火相映,月华再美,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冰冷孤寂。宋先生之诗,扎根红尘,心怀万民,其境界之开阔,胸怀之博大,正是我辈文人当追寻之‘大道’!”
这一番话,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更是直接将宋晓辉的诗拔高到了“诗道正统”的地位!
沈墨林被驳得哑口无言,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赖以立身的理论根基,被苏文君这番话彻底动摇。
宋晓辉看着苏文君为了维护自己而与当代大儒激辩的清丽身影,心中感动,走上前与她并肩,对着沈墨林笑道:“沈老,文君所言,亦是我心之所向。诗词于我,不过是游戏之笔,抒怀之具。若能在这游戏中,让人感受到一丝人间的温暖、力量与希望,便足矣。至于载不载道,清不清贵,又何须执着?”
他语气轻松,却带着一种勘破虚妄的通达。
沈墨林看着眼前这对璧人,一个才情绝世、坚守本心,一个游戏风尘、洞悉本质。他忽然感到一阵无力与……释然。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清贵道统”,或许真的走入了歧途?
他长叹一声,身上的孤傲之气瞬间消散大半,对着宋晓辉和苏文君拱了拱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老夫……执着了。宋小友,苏姑娘,今日一会,老夫受益良多。告辞。”
说罢,他竟然不再理会杨承宇和赵楷难看的脸色,径直转身,飘然下山而去。
江南大儒,竟被宋晓辉与苏文君联手,以诗词与道理,说得心服口服,主动退场!
这一刻,西山之巅,再无杂音。
所有看向宋晓辉和苏文君的目光,都充满了由衷的敬佩。经此一役,“宋晓辉”与“苏文君”这两个名字,必将响彻京华文坛,成为一段传奇。
王涣之、李青崖等人更是激动不已,纷纷上前,与宋晓辉、苏文君论交。
杨承宇和赵楷面色铁青,如同斗败的公鸡,在众人或明或暗的嘲讽目光中,灰溜溜地提前退场。
西山诗会,宋晓辉大获全胜!
苏文君看着身边谈笑自若的宋晓辉,清冷的眸子里漾开温柔的笑意,轻声道:“今日之后,京华文脉,当有你我之名。”
宋晓辉握住她的手,笑道:“有名无名,皆是虚妄。能与知己共此良辰,才是人间至乐。”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与这西山暮色,融为一幅绝美的画卷。
(本章字数:218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