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纱,笼罩着京城的街巷。吏部郎中张环如往常一般,乘着那顶半旧的青布小轿,沿着熟悉的路线前往衙门。轿夫稳健的脚步踏在青石板上,发出规律的声响。轿中的张环正闭目养神,手中还捏着一卷昨夜未读完的《贞观政要》。
行至李广桥,轿身猛地一沉,戛然止住。外间传来老苍头惊怒的呵斥:“你们是何人?敢拦朝廷命官的轿子!”紧接着是书童惊恐的尖叫声。
张环睁开眼,眉头微蹙。他还未来得及反应,轿帘已被粗暴地掀开,马顺那张带着残忍笑意的脸出现在眼前。他身后是数名如狼似虎、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个个面色冷峻,手按刀柄。
“张郎中,”马顺的声音带着猫捉老鼠般的戏谑,“奉上谕,请阁下往北镇抚司走一趟,问几句话。”他亮出一面森然的腰牌,在晨光中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张环心中一沉,面上却强自镇定。他整了整衣冠,厉声道:“马顺!本官乃朝廷命官,纵有询问,亦当由都察院或刑部行文,何时轮到尔等鹰犬擅捕大臣!尔等眼中还有王法吗?”
“王法?”马顺嗤笑一声,猛地探手,五指如铁钳般抓住张环的官袍前襟,竟将他直接从轿中拽了出来,狠狠掼在地上。张环猝不及防,官帽滚落在地,发髻散乱,好不狼狈。
“北镇抚司,就是王法!”马顺居高临下地看着他,嘴角扯出一个狰狞的弧度,“拿下!”
不等张环再言,两名校尉已反剪其双臂,用冰冷的铁链锁住,动作粗暴熟练。那老苍头欲上前理论,被一校尉用刀鞘狠狠击在肋部,顿时痛呼倒地,蜷缩如虾。年幼的书童吓得浑身发抖,涕泪交流,却被另一个校尉一脚踢开。张环目眦欲裂,挣扎着想要起身,却被铁链牢牢锁住,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塞进一辆早已备好的、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马车中。
青布小轿被弃于道旁,轿帘在晨风中无力飘动,如同它主人的命运,顷刻间零落。路过的行人纷纷避让,面露惊惧,却无一人敢上前过问。
消息像长了翅膀般飞遍京城官场。清流士林为之震动,惊疑不定。吏部衙门内,官员们窃窃私语,面露忧色。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沉默观望,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
---
北镇抚司诏狱,终年不见天日。
张环被剥去官服,换上肮脏的囚衣,锁在阴冷潮湿的刑房里。墙壁上挂满各种形状诡异、泛着幽冷金属光泽的刑具——带倒刺的鞭子、锈迹斑斑的铁钳、烧得发黑的烙铁,每一件都透着死亡的气息。空气中浓重的血腥味和霉味几乎令人作呕,墙角还有暗红色的污渍,不知是哪个囚犯留下的血迹。
马顺好整以暇地坐在一张太师椅上,翘着腿,打量着被铁链锁在架子上的张环,如同欣赏落入陷阱的猎物。他慢条斯理地品着一杯茶,茶香与刑房的血腥气形成了诡异的对比。
“张大人,”马顺放下茶盏,声音在空旷的刑房里回荡,“咱们也别绕弯子了。有人告你心怀怨望,诽谤圣君,更兼贪墨受贿,结党营私。这桩桩件件,你是自己招呢,还是等弟兄们帮你回忆回忆?”
“诬陷!纯属诬陷!”张环虽身陷囹圄,声音却依旧带着士大夫的傲然。他强忍着身上的疼痛,挺直脊梁,“本官行事光明磊落,上不负君恩,下不愧黎民!尔等构陷忠良,必遭天谴!”
“天谴?”马顺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猛地站起身,大步走到张环面前,一拳狠狠砸在他腹部。张环痛得闷哼一声,身子弓起,几乎窒息,额头上瞬间冒出细密的冷汗。
“在这里,老子就是天!”马顺揪住他的头发,迫使他抬起头,另一只手从怀中掏出一本账册和一张诗稿,“给你看样好东西。”
他示意手下将东西凑近张环眼前。“这账本上,白纸黑字,记着你收受的每一笔脏银!这诗句,‘玉漏声长孤臣影,紫宸殿深圣心遥’,不是你写的?怨望君上,其心可诛!”
张环看清那诗句,气得浑身发抖,铁链哗啦作响:“无耻!断章取义!此诗乃是感怀时光易逝,忠君体国之心,天地可鉴!这账本更是子虚乌有!”
“看来张大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马顺失去了耐心,退后一步,对行刑的校尉挥挥手,“好好伺候张大人,让他清醒清醒!”
皮鞭带着尖锐的破空声,狠狠抽在张环背上。第一鞭下去,单薄的囚衣瞬间破裂,皮开肉绽。张环咬紧牙关,不肯惨叫出声,唯有额角暴起的青筋和瞬间涌出的冷汗暴露了极致的痛苦。鞭子如雨点般落下,每一鞭都带起一片血花,很快他的后背就血肉模糊。
“招不招?”
“……无…可招!”张环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声音已经嘶哑。
鞭刑之后是夹棍。坚硬的木棍夹住张环的十指,两端绳索在行刑校尉的狞笑中缓缓收紧。指骨发出令人牙酸的“咯吱”声,剧痛钻心。张环终于忍不住发出一声压抑的痛吼,脸色惨白如纸,浑身剧烈颤抖。
“除了贪墨,还有结党!都察院的李俨、王裕,翰林的周叙,是不是与你时常密会,非议朝政,抨击内官?”马顺的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在他耳边响起。
“…没有…皆是…正常…往来…”张环气息微弱,却仍不肯屈服。
“用烙铁!”马顺冷冷下令。
通红的烙铁从炭火中取出,在昏暗的刑房里散发着恐怖的热浪和红光,缓缓逼近张环的胸膛。皮肤上传来灼热的刺痛感,死亡的恐惧瞬间攫住了他。在那炽热即将触及肌肤的刹那,看着那烧得发红的铁块,张环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
“我招……我招了……”他涕泪横流,精神彻底垮塌,胡乱地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并在马顺的诱导下,将平日里与他诗文唱和、观点相近的李俨、王裕等五六位官员都“攀连”了进去。
一份“证据确凿”、带有张环画押和“供词”的案卷,很快摆在了王振的案头。
---
就在诏狱中上演人间惨剧的同时,王振在司礼监的值房内,却是一派“忧国忧民”的景象。
窗明几净的值房里,熏香袅袅。王振正在批阅奏章,偶尔抬头望向窗外,眉头微蹙,似乎心事重重。他甚至在一次陪同英宗朱祁镇读书的间隙,面露“忧色”地对小皇帝提及:
“陛下,近日都察院收到举告,吏部郎中张环似有行为不检之处,恐涉贪墨。老奴深知张环素有清名,初闻此事,亦是不敢置信。”他叹了口气,语气沉重,“然事关朝廷纲纪,不得不查。已命有司谨慎勘问,务必水落石出,既不枉纵,亦不冤屈。”说着,他还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仿佛真心为此事感到痛心。
年幼的英宗对这位“王先生”的话语深信不疑,懵懂地点点头:“先生秉公处理便是。”
当三杨内阁得知消息,尤其是与张环有旧的杨溥试图过问时,王振则换了一副面孔。在内阁值房里,他拿着那份“供词”和“物证”,语气冷淡而强硬:
“诸位阁老,非是咱家要动张环。实在是证据确凿,其自身已供认不讳,更攀连多人。”他将案卷重重放在案上,“此事关乎朝廷体统,若不严惩,何以肃清吏治,震慑宵小?莫非阁老们要为了一个贪墨谤君之人,枉法徇私不成?”
一番话夹枪带棒,堵得三杨哑口无言。太皇太后张氏虽贤明,但面对“确凿”的罪证和皇帝的默许,加之对日渐长大的孙子的尊重,也只能在宫中叹息一声,未加深入干预。
很快,处置结果便以皇帝谕旨的形式颁下:
“吏部考功司郎中张环,性行贪墨,心怀怨望,诽谤君上,结党营私,着革去一切职衔,抄没家产,流放铁岭卫,遇赦不赦。其妻孥没入官籍。都察院御史李俨、王裕……等,交结匪人,行为不检,或贬黜外任,或革职闲住,以儆效尤。”
一纸诏书,断送了一位清流官员的政治生命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更牵连数人遭贬。
张环被押解出京那日,形容枯槁,目光呆滞,步履蹒跚,脚上的铁链在青石板上拖出刺耳的声响,早已不复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