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刚过,园丁小区的槐树枝就光秃秃的,风卷着碎雪沫子往胡同里钻,却吹不散街坊们扎堆聊天的热乎气。沈浩背着书包路过小区门口时,看见中介小张正举着张红色宣传单,围着几个大爷大妈说得热闹,宣传单上 “园丁小区房价 1500 元 \/㎡” 的字样,在白雪映衬下格外扎眼。
“沈浩!快来听听!咱们小区房价涨了!” 张大爷看见他,赶紧挥着手喊。他是小区里最早买房的一批人,去年买的时候才 900 元 \/㎡,现在听说涨了,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中介小张也凑过来,递了张宣传单:“同学,你家要是想再买房,可得抓紧,现在县城就属咱们小区位置好,离学校近,旁边还有书屋、五金店,以后还得涨!”
沈浩接过宣传单,指尖在 “1500 元 \/㎡” 上顿了顿。他清晰记得去年夏天,沈建国和林父一起看房时的场景 —— 当时小区刚开盘,开发商给熟人价 900 元 \/㎡,两人合计着买两套 72㎡的两居室,沈家住一套,晓雅家因为书屋在小区门口,也买了隔壁单元的一套。那会儿沈建国还跟沈母商量:“拿出一半积蓄买两套,留着另一半开个小生意,也能应急,不算太冒险。” 现在算下来,每平米涨了 600 元,一套就涨 72x600= 元,两套加起来足足升值了
元,比五金店半年的盈利还多。
“我回家跟我爸说一声。” 沈浩把宣传单叠成小方块塞进书包,脚步轻快地往家跑。路过晓雅书屋时,玻璃门里亮着暖黄的灯,晓雅正趴在柜台上写英语单词,林父拿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面登着 “县城商品房均价突破 1400 元 \/㎡” 的新闻。“沈浩哥,你听说了吗?咱们家房子涨了 4 万多!” 晓雅探出头,辫子上的绒球被风吹得晃了晃,“我爸刚算完,说比他以前在乡下教书一年的工资还多!”
沈浩刚进家门,就看见沈建国坐在客厅的炉子旁,手里捏着张和他一样的宣传单,指尖在价格数字上反复划。炉子里的蜂窝煤烧得通红,上面坐着个搪瓷壶,“咕嘟咕嘟” 冒着白气,壶身上 “劳动最光荣” 的字样都被熏得有点发黑。“爸,您也看到房价涨了?” 沈浩放下书包,凑到炉子边暖手,掌心很快就热了。
“刚听你王婶在门口说的,我还特意去中介那儿问了问,是真的。” 沈建国把宣传单往桌上一放,语气里满是感慨,“去年买的时候 900,现在 1500,咱们这房子涨了 4 万 3 千 2,两套就是 8 万 6 千 4。当初我还想着,拿出一半积蓄买房,留着钱开五金店,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没想到才一年,房子就涨了这么多,比做小生意还稳当。”
沈浩想起去年买房时的情景 —— 苏晴当时还在准备中考,却特意从晓雅书屋找了份《县城发展规划报》,指着 “城北片区将建设新学校、商业街” 的新闻说:“沈叔叔,咱们小区在城北核心区,以后肯定越来越方便,房子肯定会升值,而且咱们留着积蓄开生意,也不用愁后续开销。” 晓雅也跟着帮腔:“咱们住得近,以后我和沈浩哥上学、苏晴姐回来,都能互相帮着,多好啊。” 他自己则凭着前世的记忆,补充道:“买两套以后有个照应,书屋的货也能放另一套房子里,省得堆在店里占地方。” 现在想来,当时的决定,竟成了家里最稳妥的投资。
“沈叔叔,苏晴姐来了!” 晓雅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伴随着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苏晴裹着件红色的棉袄,领口沾着点雪沫子,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高中部的期末复习资料,刚进家门就搓着手哈气:“外面真冷,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 沈母赶紧从炉子上拎下搪瓷壶,倒了杯红糖姜茶递过去:“快喝点暖暖,刚煮好的,放了两块姜,驱寒。”
苏晴接过茶杯,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舒服地叹了口气。看见桌上的宣传单,她眼睛一亮:“叔叔,您也看到房价涨了?我今天从学校回来,听校门口的中介说,咱们小区是县城涨得最快的,因为离一中近,还有书屋、五金店,生活方便,好多家长都想在这儿买房陪读。”
“可不是嘛!” 沈建国拿起茶杯喝了口,语气里满是庆幸,“还是你们三个孩子有眼光。当初我还犹豫,怕拿出一半积蓄买房太冒险,现在倒好,房子涨了 8 万多,五金店也赚了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你看这半年,开了五金店,买了电脑,现在房子又升值,都是托你们的福,住得近互相帮,才能这么顺。”
“叔叔,这不是我们的功劳,是房改政策好,也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苏晴放下茶杯,认真地说,“我听高中部的历史老师说,现在国家在推进城镇化,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县城生活,房子还会涨。这两套房子不只是升值的钱,更是咱们的保障 —— 不管以后五金店、书屋遇到什么事,住得近,有个固定的家,心里就踏实。而且咱们留着的积蓄,还能用来扩大生意,不用愁没钱周转。”
沈浩点点头,补充道:“是啊爸,以后我和晓雅考上高中,还能住在这儿,苏晴姐周末回来,咱们还能一起在书屋学习、用电脑查资料。要是以后五金店想多进点货,或者书屋想添点新书,咱们留着的积蓄就能用上,不用像别的商家那样到处借钱。”
晓雅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抱着个热水袋,小声说:“我以后还要住在这里,隔壁就是沈浩哥家,楼下就是书屋,我妈还能给大家做桂花糕、煮绿豆汤。上次我感冒,沈浩哥妈还熬了粥送过来,住得近就是好。” 她说着,从布包里掏出块用油纸包着的烤红薯,递给苏晴:“苏晴姐,你尝尝,我妈刚在炉子上烤的,可甜了,还热乎着呢。”
沈母看着孩子们的样子,笑着说:“是啊,住得近就是方便。以前在老房子,邻里之间也热乎,但没现在这么省心 —— 你王婶家孩子半夜发烧,喊一声你爸就帮忙送医院;你李叔家装修,缺个水管接头,来五金店拿就行,不用跑老远;晓雅家书屋忙了,苏晴和沈浩放了学就去帮忙整理货架。这房子升值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咱们这小区,住出了一家人的味道。”
正说着,林父和林母也来了,手里拎着两个保温桶。“老沈,听说房价涨了,咱们两家一起庆祝庆祝!” 林父打开保温桶,里面是刚包好的白菜猪肉馅饺子,还冒着热气,“我刚跟中介聊了,他说年后可能还会涨,因为县城要修新的公路,咱们小区离公路口近,以后买东西、去市里都方便。” 林母则打开另一个保温桶,里面是腌萝卜条,酸脆爽口:“这是我刚腌的,配饺子吃正好,你们尝尝,解腻。”
沈母赶紧去厨房拿碗筷,沈建国则从柜里拿出瓶县城产的白酒,给林父倒了一杯:“老林,当初要不是你陪我一起买房,我还真没这么大的胆子。现在倒好,房子涨了,孩子们也有出息,咱们这日子,算是熬出头了。还好当时没把积蓄全投进去,留着钱开了五金店,现在两边都赚钱,心里踏实。”
“都是孩子们的功劳。” 林父喝了口酒,指着沈浩、苏晴和晓雅,眼里满是赞赏,“你看沈浩,会算账,帮着开五金店,还懂电脑;苏晴有远见,说房价会涨,现在真应验了;晓雅也懂事,英语从 60 分提到 90 分,以后肯定能考上高中。咱们做大人的,跟着沾光,还留着积蓄应急,多好。”
苏晴听着,笑着说:“叔叔阿姨,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努力。等我和沈浩、晓雅考上大学,说不定还能回来建设县城,到时候咱们把五金店、书屋都扩大,再开个打印店,用沈浩家的电脑和打印机,帮同学打印资料,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咱们永远都是一家人。”
晓雅赶紧点头,手里的热水袋都差点掉在地上:“对!以后我要把书屋的教辅摆得更多,还要跟沈浩哥、苏晴姐一起做学习资料,打印出来跟教辅一起卖,肯定有很多同学买!”
沈浩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前世他经历过房价飞涨的年代,却从未有过这样的踏实感 —— 不是因为升值的 8 万多,也不是因为留着的积蓄,而是因为身边的人:会为了房价上涨真心高兴的父母,会带着饺子来分享的街坊,会一起规划未来的朋友。这才是房改红利真正的意义,不只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住得近、心更近的温暖。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落在玻璃上,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客厅里却暖融融的,炉子上的搪瓷壶还在冒热气,饺子的香味、红糖姜茶的甜味混在一起,格外好闻。大家围坐在桌旁,吃着饺子,聊着未来,墙上的日历翻到了 1999 年 12 月 31 日,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沈浩知道,这只是房改红利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机会。但无论走多远,园丁小区的这两套房子,留着的应急积蓄,还有这份 “住得近、互相帮” 的情谊,永远都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夜深了,街坊们陆续回家,沈浩和苏晴、晓雅站在门口,看着漫天飞雪。“明年咱们一定要考上县一中高中部。” 苏晴轻声说,眼里映着雪光,格外明亮。“肯定能!” 沈浩和晓雅一起点头,雪花落在他们的头发上,却一点也不觉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