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团长,县城的秩序差不多稳住了,商户开始开门,百姓们也敢上街了。”沈万邦手里拿着治安清单,快步走到曹兴国面前,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伪政府的旧职员甄别得差不多,愿意留下做事的都安排了岗位,那些作恶多端的,已经关起来了。”
曹兴国站在县衙门口的石阶上,望着街上渐渐恢复生气的景象,点了点头:“好。让工作队多跟百姓聊聊,看看还有什么难处。另外,通知各营,三天后准备南下,咱们得趁胜扩大根据地。”
“南下?”沈万邦愣了一下,“不再多休整几天?弟兄们打县城累得不轻。”
“累也得走。”曹兴国望着南方,眼神坚定,“鬼子不会甘心失去县城,肯定会从省城派兵反扑。咱们南下,既能避开锋芒,又能接应其他根据地的同志,一举两得。”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楚天理穿着整齐的军装,骑着战马奔了过来。他翻身下马,手里拎着一个牛皮枪套,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
“曹团长,忙着呢?”楚天理将枪套递给曹兴国,“看看这个,算不算份像样的礼物。”
曹兴国打开枪套,里面是一把崭新的德式毛瑟手枪,枪身锃亮,枪管上还刻着精致的花纹。“好枪。”他掂量了一下,抬头笑道,“楚旅长这是要送我家伙什?”
“算是吧。”楚天理叹了口气,“刚接到二战区长官部的命令,让我带45旅南下,去前线参加会战。这枪是我当年在德国受训时买的,用着顺手,送给你,算是谢你西山坡和攻城时的援手。”
曹兴国明白了,楚天理这是要走了。他从腰间解下一把日军指挥刀——正是之前缴获冈田的那把,刀鞘上还镶着铜质的樱花纹。“楚旅长要走,我也没什么好送的。这把刀,是冈田的,你带着,也算个念想,让弟兄们看看,小鬼子不是打不垮的。”
楚天理接过军刀,抽出半截,刀刃寒光闪闪。“好刀!”他重重点头,“这刀我收下了。曹团长,说句心里话,以前我对你们八路军确实有偏见,觉得你们装备差、人少,成不了气候。但这几次并肩作战,我服了——你们打仗有勇有谋,对百姓实心实意,是真抗日的队伍。”
“楚旅长过奖了。”曹兴国握住他的手,“都是中国人,抗日不分彼此。到了前线,多杀鬼子,给咱们大青山的弟兄们争口气。”
“那是自然!”楚天理用力握了握他的手,“等把小鬼子赶出去,咱们再在北平城喝庆功酒!”
“一言为定!”
楚天理翻身上马,对曹兴国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调转马头,朝着45旅的营地奔去。很快,西山坡方向传来集合的号角声,一支整齐的队伍开拔了,朝着南方前进。
曹兴国站在城门口,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才转身对沈万邦道:“传令下去,加快准备,咱们也该动身了。”
县城里的百姓听说八路军要南下,纷纷涌到街上送行。有的端来热水,有的送来干粮,还有的老人拉着战士的手,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八路军同志,你们可一定要回来啊!”一个大娘抹着眼泪。
“大娘放心,等打跑了鬼子,我们就回来!”战士们笑着回应。
三天后,独立团准时出发。曹兴国骑着一匹缴获的战马,走在队伍最前面。县城的百姓们站在路边,挥手告别,口号声此起彼伏:“八路军万岁!”“打跑小鬼子!”
队伍走出很远,曹兴国回头望去,县城的轮廓渐渐模糊。他知道,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他更清楚,只有继续战斗,才能让这片土地真正安宁。
“团长,前面就是三不管地带,据说有不少散兵和土匪。”侦查员前来汇报。
曹兴国勒住马,道:“散兵要是愿意抗日,就吸收进来;土匪要是敢拦路,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告诉弟兄们,打起精神,南下的路,不会太平。”
“是!”
队伍继续前进,脚步声在山谷里回荡。战士们背着枪,扛着弹药,脸上带着疲惫,却眼神明亮。他们知道,前面有更艰苦的战斗在等着,但只要跟着曹兴国,跟着独立团,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周铁山走在队伍里,拍着身边一个年轻战士的肩膀:“小子,别怕,到了南边,让你见识见识咱们独立团的厉害!”
年轻战士握紧了枪,用力点头:“班长,我不怕!只要能打鬼子,去哪都行!”
曹兴国听到他们的对话,嘴角露出一丝笑容。他抬头望向南方,那里的天空和大青山一样蓝,但也笼罩着鬼子的阴影。
“走!”他大喝一声,战马嘶鸣着,朝着南方奔去。
队伍紧随其后,像一条长龙,蜿蜒在群山之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仿佛在预示着前方的胜利。
“南下!”
“南下!”
战士们的呼喊声在山谷里回荡,充满了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