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就在顾言澈和苏念晴忙于应对期末考试的紧张时刻,一封来自会议组委会的邮件,如同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忙碌的平静——他们合着的那篇被《Nature putational Science》接收的论文,被第xx届国际计算生物学大会(IScb)接收为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这是一个在计算生物学领域极具分量的大型国际会议,今年将在美国波士顿举行。
消息传来,两人在短暂的兴奋后,迅速陷入了新一轮的忙碌。这不仅是一次展示研究成果的宝贵机会,更是直博申请背景下,与国际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提前接触心仪导师的绝佳平台。学校对他们的这次参会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批准了经费支持,导师们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
准备工作的核心是口头报告。大会给每位报告者的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包括提问。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清晰、生动、有说服力地讲清楚他们这项技术复杂、内涵丰富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37号座位再次成为他们的“作战指挥中心”。他们反复打磨ppt,每一张幻灯片的内容、排版、动画效果都精益求精。顾言澈负责讲解算法核心和创新点,这部分要求逻辑极其严谨,表述精准;苏念晴负责阐述生物学应用和意义,这部分需要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两人分工明确,但又需无缝衔接。
“这里,从方法过渡到结果,需要一个更自然的桥梁句。”苏念晴指着ppt的切换处说。
“嗯,可以加一张示意图,概括算法流程如何导向下游分析。”顾言澈赞同,立刻动手修改。
“我担心生物学家听众会对数学细节感到枯燥,是不是可以把这部分公式放在附录幻灯片,现场根据需要展示?”
“有道理。重点突出算法带来的生物学洞察。”
他们模拟了无数遍演讲练习。互相充当最苛刻的听众,计时、打断、提问。顾言澈的演讲风格冷静、条理清晰,但有时略显平淡;苏念晴则富有感染力,但需注意语速和控制时间。他们互相指出对方的不足,学习对方的优点。
“你这里手势可以更开放一些,吸引听众。”
“你解释这个统计检验时,可以打个比方,更容易理解。”
经过反复锤炼,两人的演讲技巧和配合默契度都显着提升。
除了学术准备,还有签证、行程、住宿等琐碎事宜需要处理。顾言澈展现出他超强的规划能力,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苏念晴则细心准备着交流环节可能用到的问答要点,以及想要接触的教授和实验室的名单。
六月初,期末考试一结束,两人便拖着行李箱,踏上了飞往波士顿的航班。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出国,长途飞行虽然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和兴奋。
会议中心气势恢宏,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各种肤色的面孔,各种口音的英语,空气中弥漫着前沿科学的气息。注册、领取会议材料、查看会场分布……一切都新鲜而充满挑战。
他们的报告被安排在一个中型会议室,时间是在会议第二天的下午。当天,两人早早来到会场,调试设备,熟悉环境。看着台下逐渐坐满的听众,其中不乏他们曾在论文上看到过名字的知名学者,心情不免有些紧张。
报告开始。顾言澈率先上台,他穿着合身的西装,身姿挺拔,神情镇定。流利的英语,清晰的逻辑,配合精心制作的ppt,将算法的创新性和技术优势阐述得明明白白。轮到苏念晴时,她接过渡话棒,自信从容地切换到生物学视角,用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图表,展示了scGNN-Att方法在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上的强大能力。两人衔接流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十五分钟的报告时间精准把握,演讲结束,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提问环节,几位学者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有的关注算法细节,有的询问应用边界,两人沉着应对,回答得体,展现了扎实的功底和对研究的深入思考。
报告圆满成功!走下讲台,两人相视一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喜悦和成就感。几位感兴趣的学者围上来进一步交流,其中就包括苏念晴心仪已久的斯坦福大学一位着名教授,他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了赞赏,并交换了联系方式。这对他们的直博申请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积极旁听其他报告,汲取新知,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在异国他乡,他们互相依靠,白天穿梭于各个会场,晚上回到酒店还会交流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畔,都留下了他们并肩讨论学术、畅想未来的身影。
这次国际会议的首次共同亮相,不仅让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术自信,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全球科学研究的广阔舞台和蓬勃活力。他们像两条汇入大海的溪流,在更浩瀚的水域中,看到了彼此更大的潜力和共同前进的无限可能。载誉归国时,他们的行囊里,除了会议的纪念品,更装满了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携手走向世界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