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廷犹豫不决之际,日军在朝鲜的兵力继续增加。六月二十八日,混成旅团最后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使侵朝日军达到八千余人。汉城街头,日军的巡逻队随处可见,与清军哨所形成对峙之势。
七月初的一个夜晚,大鸟圭介在日式风格的公使馆内宴请几位朝鲜官员。推杯换盏间,大鸟突然放下酒杯:
诸位大人,朝鲜若要真正独立,必须进行内政改革。敝国愿倾力相助。
兵曹参议金嘉镇小心翼翼地问:不知公使所言改革,具体是何内容?
大鸟圭介使了个眼色,随从立即捧出一卷文书。展开后,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
这......金嘉镇浏览着条文,额头渗出冷汗,废除两班特权、改革税制、整饬军备......这些事项都需从长计议啊。
大鸟圭介的笑容瞬间消失:朝鲜积弱至此,若不锐意改革,如何自立于列强之间?
宴会不欢而散。金嘉镇连夜赶往王宫,将改革方案呈给高宗。
景福宫的烛光下,高宗与闵妃仔细阅读着日本提出的改革方案,越看越是心惊。
这哪里是改革,闵妃的声音带着颤抖,分明是要把朝鲜变成日本之藩属!
高宗颓然靠在椅背上:清国要我们守旧,日本要我们变革,这......这该如何是好?
七月十四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第二次绝交书。这份措辞更为强硬的文书彻底关闭了和谈的大门。
同一天,在汉城的日本公使馆内,大鸟圭介正在做最后的部署。
诸君,他对在场的军官们说,和谈已经破裂,接下来要靠诸位的武士精神了。
大岛义昌起身行礼:公使阁下放心,我军已做好完全准备。
就在这时,书记官杉村濬匆匆走进,在大鸟耳边低语几句。大鸟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朝鲜政府拒绝了我们的改革方案。他冷冷地说,看来,他们还是选择站在清国一边。
七月十七日,日朝谈判正式破裂。这个消息传到天津时,李鸿章正在接见英国公使欧格讷。
中堂大人,欧格讷的语气带着遗憾,敝国政府已经尽力,但日本态度十分强硬。
李鸿章长叹一声:贵国若能联合其他列强施压......
很抱歉,欧格讷摇头,日本已向各国保证开放中国市场,所以......
送走英国公使后,李鸿章独自在书房内沉思。窗外的海棠花开得正盛,但他的心情却如同蒙上一层阴霾。他想起二十年前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的情景,那时的日本还只是个蕞尔小国。谁能想到,短短二十年,竟已壮大至此。
父亲,长子李经方轻声走进,袁世凯又来电报,请求增兵。
李鸿章沉默良久,最终缓缓摇头:告诉慰亭,继续等待时机。
与此同时,在东京的首相官邸,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正在庆祝他们的外交胜利。
陆奥君,伊藤举杯,这一局,我们赢了。
陆奥宗光却没有举杯:首相阁下,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清国虽然避战,但一旦开战......
不必担心,伊藤自信地说,清国上下离心,军队腐化,绝非我军对手。
言罢,他走到墙上的东亚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朝鲜的位置:
这里,将是大日本帝国崛起的第一步。
七月的汉城,空气仿佛凝固。在中日两国军营之间,往来传递文书的信使日渐稀少。街上的朝鲜百姓行色匆匆,每个人都感受到战争即将来临的压抑。
袁世凯站在总理衙门的阁楼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日军的动向。可以看到,龙山日军营地正在加紧修建工事,一队队士兵在进行实战演练。
大人,聂士成不知何时来到身后,日军近日调动频繁,恐有不轨。
袁世凯放下望远镜,声音沙哑:功亭,这一战,怕是避不了了。
聂士成沉默片刻,道:我军虽少,但据险而守,未必不能一战。
袁世凯摇摇头,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越过汉城的屋顶,望向南方。在那里,叶志超率领的清军正驻扎在牙山。而在更远的海面上,日本联合舰队的烟囱正喷吐着黑烟。
夜幕降临,汉城渐渐陷入寂静。但在日本公使馆内,大鸟圭介正在书写最后一份战前报告。在报告的结尾,他写道:
朝鲜之事,已非外交所能解决。帝国之命运,终须诉诸刀剑。
写完这行字,他放下笔,吹熄烛火。窗外,一弯新月挂在空中,清冷的光辉洒在汉城的街道上,仿佛在为这座古城做最后的告别。
而在天津的总督衙门内,李鸿章也彻夜未眠。他面前摊开着各方送来的急电,每一封都在诉说着同样的事情: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黎明时分,他最终提笔,向朝廷上奏:
日人猖獗,和局已破。臣虽老迈,愿效死力......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历史车轮滚过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