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朝鲜,暑气蒸腾,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正沿着官道向平壤进发。刚刚补授为山西太原镇总兵的马玉昆,骑在战马上,深蓝色的总兵服已被汗水浸透。他望着身后绵延的队伍——毅军五营一队,两千一百名官兵,带着骡马辎重,在飞扬的黄土中艰难前行。
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马玉昆对身旁的副将说,务必在日落前抵达平壤。
这支从辽东开来的部队,携带着新式的克虏伯行营炮和充足的弹药。士兵们肩扛毛瑟步枪,虽然满面风尘,但步伐还算整齐。马玉昆不时回头查看队伍,确保没有掉队的士兵。
与此同时,从另一个方向,河南镇总兵卫汝贵率领的盛军马步十三营,六千余人,也在向平壤开进。这支以淮军为骨干的部队,装备更为精良。卫汝贵坐在轿子里,手中把玩着一枚和田玉扳指,时不时掀开轿帘查看行军情况。
大人,亲兵队长策马靠近,探马来报,马总兵的毅军已经抵达平壤东门。
卫汝贵微微颔首:传令各部,加快速度,莫要让毅军抢了头功。
平壤城头,叶志超和聂士成早已站在城门楼上眺望。望着远处扬起的尘土,叶志超长舒一口气:援军终于到了。
聂士成却没有这么乐观:军门,四路大军齐聚平壤,这统帅之位...
话音未落,一骑快马飞驰而至,马上驿使高喊:圣旨到!
叶志超急忙整装下城,在临时设的香案前跪接圣旨。当听到命直隶提督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时,他明显松了一口气。
次日,平壤总督衙门内,各路将领齐聚一堂。叶志超端坐主位,左侧是马玉昆、卫汝贵,右侧是聂士成及其他将领。
诸位,叶志超环视在场将领,蒙皇上恩典,命本官总统平壤各军。如今我军在平壤已集结二十九营,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六人。当务之急,是加强城防。
马玉昆率先开口:叶军门,末将建议立即在牡丹台、七星门、普通江等要隘修筑炮台。
马总兵所言极是。卫汝贵接话,盛军可负责城东防务。
聂士成起身走到地图前:成欢驿一役,我军已见识过日军的火力。平壤城防必须吸取教训。除了城垣工事,还应在城外险要处设立堡垒,形成纵深防御。
会议结束后,平壤城内立即展开了大规模的城防建设。马玉昆亲自督建牡丹台炮台,这位出身湘军的将领对工事修筑颇有心得。
这里要再加厚三尺,马玉昆指着正在修筑的炮位,日军若来,必先攻牡丹台。
士兵们挥汗如雨,将一块块青石垒砌成坚固的工事。工匠们忙着安装新运来的克虏伯大炮,黝黑的炮管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与此同时,卫汝贵在城东巡视防务。盛军士兵正在普通江沿岸挖掘战壕,设置鹿砦。
把这片竹林砍了,卫汝贵对部下说,不能给倭寇留下藏身之处。
在城北,聂士成则带领部下在玄武门一带修筑壁垒。他亲自示范如何布置交叉火力点,如何利用地形设置埋伏。
总兵,一个年轻哨官好奇地问,我们修这么多工事,倭寇真的会来吗?
聂士成望着南方,神色凝重:一定会来。而且很快就会来。
随着工事逐步完善,平壤城的防御体系日渐成型。截至八月下旬,清军已在平壤城内城、中城、外城及东北城四个区域建好堡垒二十七处。这些堡垒依地形而建,互为犄角,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天傍晚,叶志超在众将陪同下巡视城防。站在牡丹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平壤城。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墙上,新修的工事显得格外坚固。
军门请看,马玉昆指着远处的普通江,沿江设置的十二处堡垒均已完工,每处堡垒都配备了火炮。
卫汝贵补充道:城东的粮仓也已加固,现存粮草可支撑两月有余。
聂士成却提出异议:军门,我军虽据城而守,但不可一味死守。末将建议派精兵出城游击,牵制日军。
叶志超摇头:我军新败,当以稳守为主。待日军来攻,凭借坚城利炮,必可重创敌军。
就在清军加紧布防的同时,日军也在向平壤逼近。大岛义昌的混成旅团已经抵达平壤以南五十里处,野津道贯的第五师团也在急速行军。
九月来临,平壤城中的气氛日渐紧张。市集上的商贩明显减少,百姓们纷纷囤积粮食。清军士兵日夜在城头巡逻,了望哨时刻监视着远方。
这天清晨,马玉昆照例巡视牡丹台防务。突然,一骑探马飞驰而至,马上士兵滚鞍下马,气喘吁吁地报告:
总兵大人!日军先锋已抵达大同江对岸!
马玉昆立即下令:传令各部,立即进入战备状态!
平壤城头,警钟长鸣。士兵们迅速进入预定阵地,炮手们揭开炮衣,弹药手将炮弹填入炮膛。叶志超在众将簇拥下登上城门楼,用望远镜观察着对岸的日军动向。
终于来了。叶志超喃喃自语。
卫汝贵整理着盔甲,神色凝重。马玉昆检查着佩刀,目光坚定。聂士成则默默清点着弹药储备。
夕阳西下,平壤城在暮色中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巨兽。城头上,清军士兵严阵以待;城下,日军的营火星星点点。一场大战,即将在这座千年古城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