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分钟,仿佛被无限拉长,每一秒都如同沉重的鼓点,敲击在每个人的心脏上。主控室内,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以及操作员偶尔报出的、确认系统最终状态的短促口令。巨大的倒计时数字,在屏幕上如同血色烙印,无情地跳向终点。
“三!”“二!”“一!”“点火!”
总指挥用尽全身力气,按下了那个象征着人类追逐恒星梦想的红色按钮。
刹那间,仿佛宇宙初开的第一道光芒!庞大的能量,如同被驯服的银河,汹涌澎湃地注入托卡马克装置的中央真空室。通过厚达数米、由特殊材料制成的观测窗,可以清晰地看到装置内部瞬间被无法形容的、刺眼夺目的白蓝色光芒彻底充满!那是被加热到上亿摄氏度的氢同位素等离子体,在强大到足以束缚星辰的磁场约束下,化作一条狂暴而美丽的能量之龙,沿着环形轨道以接近光速的几分之一疯狂旋转,发出一种低沉、威严、仿佛来自宇宙本初的轰鸣!整个实验大厅,都被这“人造太阳”诞生时的光辉所笼罩,空气仿佛都在为之震颤。
主控室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瞳孔中倒映着那代表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璀璨光芒,死死地盯着屏幕上最关键的那几组数据——等离子体中心温度、粒子密度、能量约束时间……以及,决定聚变能否成为未来能源的终极指标:能量增益因子q值(聚变输出能量与维持等离子体所消耗的输入能量之比)。
“等离子体成功建立!约束形态稳定!”
“中心温度突破一亿两千万摄氏度!”
“能量约束时间达到设计目标!”
“q值……q值读数……”负责监控能量的工程师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颤抖,他反复确认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最终几乎是吼了出来,“q值突破1.0!并且还在稳步上升!我们实现了能量净增益!我们成功了!”
短暂的、仿佛时间停滞般的寂静之后,是山呼海啸般的狂喜!掌声、欢呼声、喜极而泣的哽咽声、用力捶打桌面的声音……所有积压的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如同决堤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主控室!老院士与身边的同事紧紧拥抱,泪水纵横,无数个日夜的奋战,无数次失败的总结,无数人的青春与智慧,终于在这一刻,绽放出了最绚烂的光芒!这是足以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丰碑!
何月山也忍不住用力挥动了一下拳头,胸腔中被巨大的成就感和难以言喻的激动所填满。这意味着,人类首次真正意义上,在地球上制造出了一颗可以持续输出能量、并且“赚”到能量的“恒星”!化石能源终将枯竭的阴影,第一次被实质性地驱散!一条通往无限能源时代的道路,就在眼前铺开!
“启动稳态运行程序!目标,持续运行五百秒!”总指挥的声音带着颤抖,却充满了力量。
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屏幕上的q值,在短暂的波动后,不仅稳定下来,甚至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爬升,最终稳定在1.5左右!这意味着,聚变产生的能量,是输入能量的1.5倍!虽然距离商业发电所需的q值大于10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这1.5,已是足以点燃整个能源革命火炬的、划时代的突破!
媒体区的记者们疯狂地按动着快门,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消息通过卫星和光缆,瞬间传遍全球每一个角落,在科技界、能源界、政治界乃至普通民众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动。
然而,在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狂喜之中时,何月山和周倩,却凭借远超常人的敏锐和“伏羲”系统的辅助,注意到了一丝隐匿在辉煌数据背后的、极其微弱的不寻常。
“月山,你看这里。”周倩指着能量输出总功率曲线的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周期性的微小波动,“还有这里,等离子体边缘湍流频谱分析中,‘伏羲’标记出了一种非典型的、极其微弱的周期性扰动模式。强度太低,完全淹没在背景噪声中,但……它的规律性,不像是已知的任何设备振动或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何月山凑近高分辨率屏幕,仔细观察着那被“伏羲”用几乎看不见的浅灰色曲线高亮标记出的异常。那波动确实细微到了极致,如同浩瀚交响乐中一个几乎不存在的不和谐音。
“不是机械振动,不是电源纹波,也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磁流体不稳定性……”何月山沉吟着,眉头再次微微蹙起,“记录下来,标注为‘现象Alpha’,列为最高优先级研究项目。通知理论组,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重点关照。”
成功的喜悦如同阳光,普照大地。但在这阳光之下,一个更深层、更基础的未解谜题,如同水下的冰山,悄然浮现出一角。这微弱的、来源不明的异常波动,与“伏羲”之前那意义不明的“低语”,与“磐石之心”矿石那超越现有物理框架的特性……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尚未被人类认知的、更深层次的关联?何月山隐隐感觉到,在经典物理学的宏伟大厦之外,似乎还有更为幽深、更为基础的规律,如同暗流般涌动着,等待着被揭示。
与此同时,在基地深处一间被严密隔离的审查室内,星火技术安保团队与军方网络安全专家组成的联合小组,经过不眠不休的攻坚,终于成功剥离并解析了那个隐藏在磁体驱动深处的“逻辑锁”。结果令人震惊,也让人脊背发凉——其触发机制,并非依赖于外部的远程指令或特定信号,而是与主控系统的内部高精度时钟进行了深度绑定,被设定为在重启倒计时进入最后十分钟时,准时激活!这是一颗极其阴险、极其精准的“定时炸弹”!
而所有的数字指纹、代码习惯、权限利用痕迹,经过层层溯源和交叉验证,最终都指向了一个让所有熟悉他的人都感到难以置信的目标——一位加入“炎黄一号”项目组近五年、平时沉默寡言、业务能力扎实、背景审查毫无瑕疵的软件工程师,张工。他的动机是什么?是如何被外部势力策反,或者因何种个人原因走向极端?他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更深的、尚未被挖掘的黑手?
这些疑问,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与那辉煌的胜利和未解的物理之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次人类伟大跨越之下,潜藏的暗流与待解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