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巡视着自己的老部队和新加强过来的单位,看着官兵们逐渐磨合,战术动作越来越娴熟,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跳上一辆坦克,拿起扩音器,对着正在休整的部队吼道:
“都给老子听好了!练为战!现在多流汗,战场上才能少流血!关东军不是泥捏的!但咱们的坦克、大炮、飞机,更不是吃素的!四个月后,跟着老子,打出咱中国人的威风来!光复东北,建功立业!”
“光复东北!建功立业!”山呼海啸般的口号声回荡在训练场上空,一股铁流正在形成,一股无敌的锐气正在凝聚。
在总部作战室里,张浩宇看着“天眼”系统传回的部队训练画面和逐渐清晰的日军部署图,对身旁的老总和参谋长说:
“老总,参谋长,部队的整合速度比预期要快。照这个势头,四个月后,我们手上将拥有二十四支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钢铁劲旅。届时,东北的关东军,将面对一场他们无法理解的、来自未来的战争。”
老总目光深邃,点了点头:“好!告诉各部,抓紧最后的时间,把剑磨得更快些!决战的日子,不远了!”
同时,八路军的后勤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总后勤部在张浩宇的规划和系统支持下,一个现代化、立体化、高效化的后勤保障网络正在快速构建:
在山西、河北山区,利用天然洞穴和新建的大型永备工事,构建了数个巨大的战略储备库。库内分区明确,恒温恒湿,囤积着如山般的弹药、油料、药品、被服和备用装备。重型卡车昼夜不停地将物资运入。
工程兵部队配属了重型机械,疯狂地修复和扩建连接各战略区的公路、铁路网。在黄河、滹沱河等关键水系上,架设了多座重型舟桥,确保钢铁洪流畅通无阻。
后勤部队接收了上千辆新型重型军用卡车、越野车和油罐车,组建了庞大的摩托化运输团。运输效率相比以前的人挑马拉,提升了何止百倍。
野战后勤也配发了大量的野战炊事车、净水车、发电方舱、移动维修站,部队的野战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极大增强。
在一处人迹罕至的山谷,被划为绝对禁区。来自各部精心挑选的技术骨干,在这里按照张浩宇提供的技术资料的严格培训。
教材上写着的是“红旗-9b远程防空导弹”和“东风-15b近程弹道导弹”的系统原理、操作流程和维护规程。
巨大的导弹发射车、雷达车、指挥车静静地停放在隐蔽洞库中。虽然目前仅有寥寥数套系统,种子官兵们也还在艰难地啃着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操作。但这支代号“雷霆”的神秘部队,已然承载着未来夺取战场制空权、对敌纵深要害进行精确打击的希望。
数处经过严密伪装的前沿机场。从各部选拔出的文化程度高、反应敏捷、政治可靠的苗子,在这里进行着残酷的飞行学员选拔和基础训练。初教-6教练机首先升空,优秀的学员将逐步过渡到更先进的教练机,最终目标是驾驭那些歼-10A、歼-11b战斗机以及轰-6K轰炸机。
地勤人员同样在接受严格的培训,学习如何维护这些精密而强大的战争机器。机场跑道旁,机库内,数架战机被蒙布遮盖,如同蛰伏的猛禽,静待利爪长成的那一刻。
这支代号“鹰隼”的部队,规模尚小,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但它标志着八路军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将战火引向蓝天的能力。
前线的整军备战,离不开后方的全力支撑。整个华北根据地,已然变成一个巨大的、沸腾的兵工厂和供给基地。
延长油田的炼化厂日夜不停,合格的汽油、柴油、煤油从管道中奔涌而出,被油罐车车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和各储备库。解决了最关键的“动力”问题。
太原钢铁厂的高炉红光冲天,铁水奔流,轧机轰鸣,钢轨、钢板、各种型材被生产出来,不仅用于军工,也开始支援根据地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各大兵工厂开足马力。虽然还无法生产最尖端的导弹和精密弹药,但7.62mm、5.8mm步枪弹,迫击炮弹,107mm火箭弹,甚至仿制的40火和82无的产量与日俱增。生产线上的工人三班倒, proudly 地将一箱箱黄澄澄的子弹、一枚枚沉甸甸的炮弹打上“八路军造”的标记,送上等候的卡车。
八路军开始用运-8运输机和直-8直升机对远在敌后的游击队和抗日组织进行空投补给。
深夜,这些“空中幽灵”悄然飞临华南、华中甚至江南日占区上空,将一批批崭新的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炸药、药品和电台空投到望眼欲穿的游击队手中。这极大地鼓舞了敌后军民的士气,也让日军后方日益感到不安。
两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备战中飞速流逝。
李云龙站在训练场边,看着麾下已经完全熟悉了新装备、战术协同日渐默契的部队,满意地点点头。
丁伟在推演沙盘前,思考着如何将新到的远程火箭炮火力融入他的进攻计划。
楚云飞协调着庞大的后勤网络,确保每一车物资都抵达预定位置。
张浩宇则穿梭于导弹基地、航空训练场和总部之间,解决着技术难题,评估着形成战斗力的时间。
魏大勇的特战团,已经能熟练运用新装备进行复杂环境下的渗透和斩首演练。
整个八路军,如同一张逐渐拉满的强弓,弓弦已然绷紧,箭镞寒光四射,目标直指东北和华东的日寇!
老总在总部,看着参谋部最新制定的、细节愈发完善的“关东决战”和“华东攻势”计划,对参谋长说道:“告诉各部,最后两个月,攻坚克难,精益求精!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支必胜之师!时间一到,利剑出鞘,必石破天惊!”
历史的车轮,正轰鸣着驶向1942年的深秋,一场注定将改变东亚格局的战略大反攻,已是万事俱备,只待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