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听出两个老东西的话中话了,确实,事情已经掩不住了,可那又能怎样?他们也蹦哒不了几天。
“城外灾民的情况如何?”
“已经退了”。
“退了,他们开始施粥了?”
如果他们开始施粥,事情就好办多了,能拿出这么多粮来施粥,说明老六没有几个兵需要养,只要他没有兵,唐家手里的兵权,那就没多大个威胁,边长莫及,等本王坐上龙椅,他有再大的仇恨也得咽下去!
他们不是不想把粮食拿出来交给朝廷施粥吗?可以,本王不与你们抢这份功劳,父皇也说了,这些小手段,上不得台面,确实不值一提!
端王和靖王没有施粥,而是带了一队士兵过去。
“本王是大皇子端王!这位是四皇子靖王!我们兄弟二人今天过来,是专门来处理此次灾民事件的”。
“啊!又增加了两位王爷来施粥,咱们可就有救了!”
“是啊!真是大善人!”
“对!咱们赶紧谢恩!”
用不多少时间,灾民们便互相传开了,然后整体下跪,齐声高呼:
“叩谢两位殿下的救命之恩!草民们来年一定修庙建祠,立下功德碑世代供奉!”
这下,你不想施粥也不行了。
可还是算错了,靖王骑马带人把灾民分成几队,然后就是宣讲政策,粥没有,但大白米饭和白面馒头包子是有的,只是得干活,只要一家两口子下力干活,一天下来,一家四五口人能吃饱,如果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还有结余,工钱的结算,有两种形式,粮食和铜钱,每天都可以结一次。
工作时间不限,工程量定在那里,按要求干完就结算工钱,无人看管,只有人划包和验收,谁也偷不得懒。
人家靖王也说了,马上就要进入春耕农忙季节,若是那等勤劳踏实的人家,辛苦十来天,可以带着十来斤粮食或者几百个铜板回家,自由选择,不愿干的,就像原来一样去恭王妃的祈子粥棚喝粥。
“本王不祈求什么!只想让大启国泰君安,民富国强!
这大启国是大家的国,也只有大家齐心共建,才可能民富国强!
本王绝非那等心慈手软之人,从不愿在懒汉和刁民身上浪费一个铜板!
你们也不用怕被人威胁,比如不听其安排,可能回乡之后便会遭到报复等,本王可以用自己爵位担保,绝对饶不了那等先怂恿,后压榨,过后还威胁人的恶人!”
这话没有人敢不相信,周围站着的兵,那长矛大刀可都是锃亮亮的,这两位可都是嫡皇子,想要轻易拿捏住,那绝对是异想天开的事。
而且这话说的也是很有深意的,先怂恿,后压榨,过后还威胁,都知道了?知不知道的倒也不太要紧,这事可以猜测,且一猜一个准,最要命的是咱没猜中他们会来这一招。
一点反应时间不给,马上就来了第一件活计,去把马场的马粪铲了,用推车推到指定的地点去。
几个小叫花子最先沉不住气,两三个人,四五五个人一起,推的推,拉的拉,刚弄好就得了几个大肉包子,而且还只是一半,推到之后再给另一半。
“官爷放心,吃饱了,这点路程,我们一天能推两趟,一趟的“工钱”当天吃了,吃饱了好干活,另一半,先记下,最后再结算,以后没活干的时候也饿不死”。
“可以,太小的,过去就别跟着跑了,可以去捡石头,那个也能挣钱的,只要人不懒,自己的口粮应该能挣”。
见小叫花子们真的挣到肉包子吃,那些真正的灾民,谁还坐得住?
第一天,就只剩“头”和胆小的了,第二天,一个不剩了,全去了“庄子”上干活,那所谓的庄子,其实就是三大块特别特别宽广的荒地。
一块是乱石丛生,有水无水不知道,但肯定会暴发山洪,大小的石头,捡了搬到要修坝的地方,活多得很。
第二块,山不像山,坡不像坡,沟壑纵横,草都不长,不用说,下雨就发洪水,不下雨就干得起人,人家也给找了活,去最近的山里搂烂树叶下面的黑泥巴!
第三块,地挺平的,前面一条河,矮下去一两丈深,背后一座山,像块大屏风似的,青黝黝的泛着光,也是不长草的,因为是纯粹的青石山!
据说,石山后面是有泉水的,可冲不动青石,只能往后面去冲那泥土,然后慢慢形成河流,绕开这一大片平坦之地,远远流走。
这一块奇地,人家也给找了活,将那杂草点火烧了,然后挖成一片一片的“田”,感觉有点好笑,难道把地修整成一个个托盘似的东西,靠天上下几场雨,装下了那点雨水,它就当真成了“田”?
不过不必多管闲事,活干了,还真就领到了“工钱”,剩余的也有账册记着,这下各之前家各户都盘算起来,这些活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细致活,都会干的,用不着什么手艺,而且有轻有重,比如捡石头,大人就捡大的,小孩可以捡小的。去山里搂黑土的,大点的跑远点搂,小点的就搂近处的。挖地垦荒的,大人甩开膀子挖,小孩边捡草根边把地扒平整。
真不用人“指挥”,都划好了,自己去找主家登记好“活计”,一家子卖力干,累了困了就歇会儿,自由自在,确实没人敢为难,更不难为情,吃得多,干得多,还怪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