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驱散了地府的夜色,却驱不散枢要参事处上空的凝重。那份凝聚了心血的玉简躺在陆鸣案头,如何将它递到能发挥效用的地方,成了比撰写更棘手的难题。
常规渠道无异自投罗网,周远的势力正严密监控。直接面呈李清风?且不说能否见到,那份报告很可能被压下,甚至成为构陷参事处的罪证。
陆鸣站在窗前,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玉简。昨夜宴会上,那个在李清风随行队伍中眼神清澈、对地府陈腐气息流露不屑的年轻仙官云逸的身影,划过他的脑海。
一个冒险的计划清晰起来。不能硬送,只能巧渡。要让李清风“不得不”看到,而且是在无法忽视的舆论压力下看到。
“阿罗。”陆鸣转身,“去风声阁,找黄有财。”
阿罗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点头领命。她与黑白无常私交甚笃,对那个由他们经营、连名字都是陆鸣当年戏言所取的地下情报点再熟悉不过。
“让他重点查李清风随行团队中的年轻仙官,特别是出身寒微或理念不合受排挤的。留意一个叫云逸的。”陆鸣吩咐,“不必强求深度情报,但要快,要准,最重要的是确保隐秘。”
阿罗的身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值房后的阴影中。那里有一条直通风声阁的隐秘通道。
约莫一个时辰后,阿罗带回一枚薄如蝉翼的黑色玉简。“黄有财照例抱怨人手紧、资源少,但还是拿到了些基础信息。”
陆鸣接过玉简,魂力沉入快速浏览。信息不算详尽,但云逸名字旁标注着“常对僵化旧例流露不满,与保守派奎木仙官等人时有龃龉”。情报的朴实无华更显真实。
“够了。”陆鸣眼中锐光一闪,这些信息印证了他的判断。
“孙毅。”陆鸣转向文书,“将报告的核心结论、最触目惊心的数据对比和最具建设性的建议摘要出来。用最精炼、最客观的语言重新组织,做成一份便于流传的‘简报’,控制在千字以内。”
孙毅领会了陆鸣的意图:“处正,您是想……”
“嗯,玉简目标太大,但这‘简报’或许能找到它的读者。要快,要绝对保密。”
孙毅领命,立刻开始从浩如烟海的报告中提炼精髓。
陆鸣又看向秦昭:“我们与云逸上次接触时,他是否留下过非官方的联络方式?”
秦昭沉思片刻:“他提及,可在一处名为‘风声阁’的据点留下特定魂力印记。他看到后,若有暇自会寻机接触。此法隐蔽,但效率不高。”
“足够了。要的就是隐蔽和看似偶然。”陆鸣眼中闪过一丝锐光,“阿罗,再跑一趟风声阁,确保留下印记的过程万无一失。”
半日后,孙毅将一份字字珠玑、触目惊心的简报整理出来。陆鸣亲自过目,确认其既保留了报告的锋芒,又剔除了所有可能引火烧身的敏感措辞。
傍晚时分,在地府某条僻静巷弄深处,挂着“黄记杂货”招牌的风声阁据点内,阿罗在掌柜黄有财配合下,避开所有耳目,在一处隐蔽角落留下了微弱印记。
身材微胖、一脸精明的黄有财低声道:“印记已留。风声阁小本经营,能力有限,但嘴巴严实。让陆处正放心。”
接下来的两天,参事处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每个人都绷紧了弦。
第三天夜里,参事处值房的门被有节奏地轻叩三下。门外传来一个压低而紧张的青年声音:“可是陆处正门下?云逸冒昧来访。”
陆鸣眼神一凝,示意阿罗开门。
云逸闪身而入,反手关上门,对陆鸣拱手一礼,开门见山:“陆处正,贵处在风声阁留下的印记,云逸看到了。不知有何指教?”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瞟向陆鸣案头。
陆鸣没有寒暄,直接将简报玉简推过去:“云逸仙官,此物,或许是你我都希望看到的变化之始。不便经由官方渠道,故冒昧以此法相邀。”
云逸接过玉简,魂力沉入快速浏览。他的脸色从疑惑到震惊,再到难以抑制的激动,握着玉简的手指微微颤抖。
“这……这些数据……这些分析……”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陆处正,这份简报所言,可是属实?!”
“句句属实,皆有原始卷宗及法理依据可查。完整报告在此,但目标太大,不便移动。”
云逸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看向陆鸣的眼神充满复杂情感:“陆处正,实不相瞒,简报中所指积弊,我等在天庭基层早已感同身受!只是人微言轻,难以成事!此物若能让我那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僚一观,定能引发共鸣!或许能形成一股力量,促使李仙使正视问题!”
陆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他目光沉静地看着云逸,声音低沉而严肃:“云逸仙官,此物一出,便再无回头路。它或可成为革新之火种,亦可能化作焚身之烈焰。你将其示于同僚,便是将诸位的前程乃至性命,与这地府积弊绑在一起。你与你的同道,可曾真正做好准备,去直面可能随之而来的一切?”
云逸脸上的激动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郑重。他迎着陆鸣的目光,沉声道:“陆处正,循规蹈矩的苟活,与秉持公义的冒险,我等早已做出选择。只是苦于无门!今日得见曙光,纵前路荆棘,亦百死无悔!这份简报,云逸定会谨慎传递,绝不会牵连处正!”
陆鸣看着云逸眼中的决绝,缓缓点头:“好。简报本为交流之用,若云逸仙官觉得有助于厘清事实,促进共识,自可与信得过的同道参详。万望谨慎。”
“我明白!”云逸重重顿首,将玉简紧攥在手心,仿佛握着无价之宝,“陆处正放心!”
他没有再多停留,行礼后便悄无声息消失在夜色中。
接下来的几天,一股无声暗流开始在李清风随行人员中涌动。几位像云逸一样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仙官,在私下交流时,话题总是不由自主引向那份不知从何处流传开来却字字诛心的“简报”。地府积弊之深、改革之急,成了他们窃窃私语的核心。
虽然无人公开议论,但期待变革的情绪如同地下奔涌的岩浆,在不断积蓄力量。
这股暗流精准绕过了李清风及其核心幕僚的直接监控,形成了无形舆论压力。当李清风某日偶然察觉到麾下几个年轻骨干眼神中的异样神采和私下聚集的低语时,他那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掠过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超出掌控的凝重。
他意识到,关于地府的某些问题,正以一种他未曾预料的方式,渗透到了团队内部。那份他本想轻易压下的报告,恐怕已不再那么容易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