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汗水和屏幕光晕的交织中悄然滑过,转眼已是秋分。
清晨的露水带了明显的凉意,王龙飞下地时不得不套上一件旧外套。地里景象又是一番新气象。
西红柿挂了红果,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条,得赶紧摘了,不然熟过头就容易烂。黄瓜还在孜孜不倦地结着,但势头明显不如盛夏那般凶猛,有些老黄瓜留着做了种。豆角拉起了长长的豆秧,密密麻麻的豆荚等着采收。最早种下的那批叶菜已经老了,抽了薹,开了花,结出了细小的种子,在秋风里轻轻摇晃。
那片野菜地倒是迎来了第二春。天气转凉,马齿苋和灰灰菜反而长得更肥厚,口感似乎也更嫩了,少了夏日的苦涩。荠菜才刚刚冒出细小的苗,要等到来年春天才能繁盛。
采收的内容变了。王龙飞不再只是间苗,而是实打实地采摘成熟的果实,工作量翻了好几倍。他每天在地里待的时间更长了,弯腰、抬手、搬运,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是常态。
但看着满筐满篓的收获,心里是踏实的。这些都是钱,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根本。
本地订单稳定,面馆老板开始问他要西红柿和黄瓜,不再局限于野菜。摊主老李则对他晒的干豆角和萝卜干产生了浓厚兴趣,说冬天炖肉是一绝。
外地快递的挑战也更大了。西红柿、黄瓜这些娇气货,比野菜难打包得多,磕碰一下就容易坏。他试验了好几次,才摸索出用软纸逐个包裹,泡沫箱内加隔断的方法,成本又上去一截。但没办法,客户想要,他只能硬着头皮上。
网友们的支持依旧暖心。看到他发打包西红柿小心翼翼的视频,下面全是“心疼博主”、“不容易”、“收到有点压痕没关系,照样好吃”的评论。甚至有人主动提出分担包装材料的费用。
他咬着牙,没涨太多价,尽量自己消化掉增加的成本。他知道,信任建立起来难,毁掉却容易。
晚上剪辑视频的内容也丰富了。不再是单一的采摘,而是有了丰收的喜悦:红彤彤的西红柿特写、顶花带刺的黄瓜、晾晒干菜时满院的烟火气、甚至还有他尝试用老黄瓜做酱瓜的失败过程…
“黄土坡老农”留言多了起来,指点他如何留西红柿种、怎么判断黄瓜老嫩、豆角晒到什么程度最好。他像块海绵一样吸收着这些经验。
生活依旧清苦。赚的钱,大部分又投回了地里,买更好的种子,添置必要的农具,支付快递费和包装费。他自己还是啃馒头就咸菜的时候多,唯一改善的是,炒菜时油舍得多放一点了,偶尔还能给黄豆开个鸡蛋罐头。
秋分这天夜里,他算完账,看着窗外。月光清冷,院子里堆着明天要送的蔬菜,散发着清甜的气息。
他忽然想起刚回村时,那个对着荒院和四千块钱发愁的自己。不过短短几个月,地还是那片地,人却像是被土地重新塑造了一遍。手粗糙了,脸黑了,但心里却比任何时候都亮堂。
利润依然薄得像秋后的蝉翼,压力也从未真正离开。但他已经学会了和这种沉重共存,甚至从中咂摸出一点苦涩的甜味来。
他关掉灯,躺倒在炕上。黄豆蜷在他脚边,发出轻微的鼾声。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地里还有更多的西红柿要摘,更多的快递要发。日子就是这样,一茬接一茬,忙碌,却也充满了生长和收获的踏实。
这条路,他算是初步蹚出来了。虽然窄,虽然坎坷,但的的确确,是他用自己的双手,从泥土里刨出来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