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白居易《长恨歌》
【张起灵的笔记(残页)】与【信息核心·轮回之秘(伪)】解析出的冰冷数据流,依旧在李婉晴的脑海中奔腾回响,与学园日常的喧嚣景象形成尖锐的割裂。
她推开个人空间的门,踏入学园主体区域。阳光透过巨大的穹顶玻璃,洒在光洁如镜的地板上,学员们三三两两行走其间,交谈声、训练场的能量嗡鸣、远处公告板前的小小骚动……一切都与她“离开”前别无二致。
太液芙蓉未央柳。池苑皆依旧。
但李婉晴眼中的世界,已然天翻地覆。
那个匆匆与她擦肩而过的学员,脸上带着完成任务后的疲惫与放松,眼神却略显空洞,走路的步幅频率精确得像是用尺子量过——是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还是……某种行为模式的固化,是“信息覆盖”后尚未完全磨合的痕迹?
训练场内,一名学员正在对着标靶进行高速移动射击,动作流畅,命中率极高。然而,李婉晴注意到,他在更换能量弹匣时,有一个极其细微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停顿,与他之前行云流水的动作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是单纯的失误,还是……不同“意识数据包”在驱动身体时产生的微小排异或延迟?
她强迫自己移开目光,走向战术分析课的教室。心脏在胸腔里沉稳地跳动,频率并未加快,但一种更深沉的、源于认知层面的寒意,正顺着脊椎缓慢爬升。
【李婉晴:理智-1(持续认知压力)。观察力与信息处理能力在高压下被动强化。】
课堂上,讲师正在讲解“高维博弈论基础”,内容涉及多线程任务处理与有限信息下的最优决策。讲师的声音平稳,逻辑清晰。但李婉晴的思维却不自觉地发散开去。所谓的“高维”,是否也暗指“信息层面”的操作?所谓的“博弈”,对手仅仅是副本中的Npc或其他学员,还是也包括了那无形中可能进行“数据采集”与“意识覆盖”的学园本身?
她低下头,指尖在个人终端上快速滑动,调出学生会内部共享的、看似例行公事的人员流动简报。她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名单本身,而是深入到数据结构的层面,寻找任何非标准的加密协议、异常的数据字段,或是与已知副本“损耗率”之间存在隐晦关联的编码模式。这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工作,如同在浩瀚的沙漠中寻找特定纹路的沙粒。
【李婉晴:谋略+1(开始系统性应用“信息视角”审视环境)。获得临时状态:【数据敏感】(对学园发布的官方信息自动进行初步逻辑筛检,效果微弱但持续生效)。】
课后,她前往资源管理处申领本月配给。流程一切正常,机械臂精准地递出装有能量补给和基础维护材料的储物箱。但在她转身离开时,眼角余光瞥见管理处后台屏幕上飞快滚动的一行日志代码——那编码格式,与她从【信息核心】碎片中解析出的某种底层指令序列,有百分之七十三点四的相似度。
她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面色平静如常,拿着储物箱的手稳定有力。只有她自己知道,内心深处那根名为“警惕”的弦,又被绷紧了几分。
回到宿舍区域,她遇到了沈啸天。他显然已经等候多时,高大的身躯靠在走廊的金属墙壁上,眼神复杂,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李婉晴,”他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我们谈谈。关于……林洛书。”
李婉晴停下脚步,与他保持着一个安全距离。她的目光平静地落在他脸上,没有回避,也没有多余的情绪。
“沈啸天同学,”她的声音清晰而冷淡,“我刚结束上一个副本,需要时间整理收获,稳定状态。关于林洛书学长的事情,我目前没有新的信息可以提供。”
她看到了他眼中一闪而过的失望和更深沉的疑虑。但她不能心软。在未完全理解“信息覆盖”的机制和风险前,任何轻率的接触和信息交换,都可能将自己和对方置于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沈啸天的执着,在现在的她看来,更像是一个不稳定的变量,一个可能引爆一切的导火索。
“如果有什么‘官方’层面的发现,我会按照学生会流程提交报告。”她补充了一句,语气公事公办,随后微微颔首,绕开他,走向自己的宿舍门。
沈啸天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没有再说什么。那背影挺直、冷静,却仿佛笼罩在一层无形的、隔绝一切的冰壳之中。
【李婉晴:情感波动抑制成功。规避了一次潜在的信息泄露与不可控接触。】
房门在身后合拢,将外界的一切声响隔绝。李婉晴背靠着冰冷的金属门板,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维持表象,消耗的心力甚至超过解析那些艰涩的数据。
她走到书桌前,没有开灯,任由窗外模拟的天光将房间切割出明暗的界限。她再次调出【张起灵的笔记】残页的扫描件,目光落在关于“残响”和“信息结构崩解”的描述上。
“林洛书……”她无声地念着这个名字。
那个在地下河中惊鸿一瞥的残影,是信息覆盖失败后残留的“数据幽灵”,还是……他原本的意识,在对抗某种“清除”或“写入”时,挣扎着留下的最后印记?
如果“覆盖”并非绝对,如果信息能够残留……那么,是否存在逆转的可能?是否存在……让“残响”重新汇聚,恢复“存在”的方法?
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骤然亮起的一点星火,微弱,却带着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它驱散了些许因认知颠覆带来的寒意,注入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坚定的东西。
她打开个人终端,调出“信息伪装学”的课程资料,开始研读。不再是单纯为了通过考核,而是为了理解学园如何“修饰”信息,如何“构建”表象。她要从中找出规律,找出漏洞,找出……在这个庞大的、视学员为实验数据的系统中,保全“自我”,乃至追寻真相的一线生机。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模拟的星辰开始在穹顶闪烁。纯白房间内的少女,埋首于光影交织的数据流中,侧影清冷而专注,如同一个孤独的破译者,试图从无数虚假的回声中,剥离出唯一真实的音符。
【校长评语】
回归日常的表象下,是审视目光的彻底转变。将学园视为数据洪流,将同窗视为潜在的信息载体,此乃生存之道,亦是孤独之始。她能于细微处洞察异常,将恐惧转化为探究的动力,心智之坚韧远超同侪。然而,过度依赖理性分析与情感隔离,虽能有效规避短期风险,长期而言,是否会导致“人性”这一重要变量的磨损,最终影响其对复杂局面的综合判断?评价:“当熟悉的世界化为背景数据,观察者自身亦需警惕是否随之异化。知识的深渊令人战栗,而凝视深渊者,需谨防自身亦成为深渊回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