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喧嚣与喜悦渐渐沉淀,寒假正式开始了。清晨不再需要急匆匆地赶校车,季晨熙在冬日照进窗帘的暖阳中自然醒来,感受到一种慵懒而自由的惬意。家里变得格外安静,楚颜依旧上班,王奶奶在厨房准备早餐,空气中弥漫着小米粥的香气。
早餐后,楚颜出门前,温柔地摸了摸季晨熙的头:“宝贝,寒假开始了,有什么想做的计划吗?” 季晨熙用力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有!我要先完成寒假作业,还要看爸爸给我买的新书,还要每天跳绳!还有……帮王奶奶做家务!”
楚颜欣慰地笑了:“好,那我们就定个小计划,每天完成一点点,劳逸结合。” 她拿出了一张便签纸,和季晨熙一起,简单规划了上午学习、下午活动、晚上阅读的作息时间。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让季晨熙觉得自己真的成了能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
书桌前,他郑重地翻开崭新的寒假作业本。没有老师在旁督促,他反而更加自觉,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遇到难题,他会先皱着眉头自己想,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实在想不通,就做个记号,等妈妈晚上回来再问。完成一天的作业任务后,他会在计划表上那个小方格打上一个漂亮的勾,心里充满了完成任务的小小成就感。
下午,他最喜欢的是阅读时间。他翻出爸爸上次回来时买的那套《中国儿童军事百科》,盘腿坐在地毯上,看得入了迷。书里各种武器装备的图片、战士们训练的场景,都深深吸引着他。他尤其喜欢看关于边防战士守卫哨所的故事,想象着爸爸在类似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有时,他会指着书上的图片,抬头问王奶奶:“王奶奶,爸爸站岗的地方,也有这么高的山吗?冬天也下这么厚的雪吗?” 王奶奶总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凑过来看看,用她能理解的方式,尽量描述着,满足孩子对远方父亲世界的好奇。
跳绳是雷打不动的每日任务。在阳台上,对着冬日晴朗的天空,他一口气能跳两百多个,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乐此不疲。他记得爸爸说过,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想着,等爸爸回来,要让他看看,自己不再是那个跳几十个就喘气的小豆包了。
最让楚颜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主动分担家务的意愿。饭后,他会抢着收拾碗筷,虽然动作还有些笨拙;看到王奶奶要下楼扔垃圾,他会立刻跑过去接过袋子;傍晚,他会记得给阳台上的水仙花浇水。这些细微的举动,无声地诉说着他的成长。
一天晚上,楚颜在整理手机照片时,翻拍了几张季晨熙贴在墙上的奖状、工整的寒假作业、还有他坐在地板上认真看书的侧影。她精心挑选了几张,附上简短的文字:“期末收获。寒假日常。一切井然,勿念。” 然后,发给了那个特殊的号码。她知道,这些信号时断时续,信息可能无法立刻送达,也可能石沉大海,但这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一种将孩子成长的印记,努力传递到远方的仪式。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楚颜的手机屏幕突然在静音模式下微弱地亮了一下,短暂得几乎难以察觉。第二天清晨,楚颜醒来查看手机时,才发现了那条来自遥远区域的、迟到了十几个小时的回复。没有图片,只有简短的、甚至有些残缺的几个字:
“照片收到。儿子……真棒!为他骄傲!一切……心。”
信号显然极差,语句不通,甚至有几个错别字。但楚颜捧着手机,反复看着那寥寥数字,眼眶瞬间就红了。她能想象到,在某个信号飘忽的间隙,丈夫是如何急切地、艰难地按下这些字,试图回应这份来自家的挂念。这份笨拙而艰难的回音,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显珍贵。
她没有立刻把这条信息给儿子看,因为文字不全,怕他担心。但她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搂着儿子,轻声说:“爸爸可能收到我们发的照片了。他一定看到了你的奖状和认真的样子,只是他那里信号不好,回复可能很慢,或者很简单。但我们要相信,爸爸心里,一定特别为你高兴,特别骄傲。”
季晨熙依偎在妈妈怀里,安静地听着,然后仰起小脸,眼神清澈而坚定:“嗯!我知道!爸爸工作忙,信号也不好。没关系的妈妈,我们多拍点照片存着,等爸爸有空的时候,一下子都能看到!”
整个寒假,季晨熙的生活就像他规划的那样,充实而有序。书桌上的作业本一页页变薄,跳绳的个数稳步增加,百科书里的世界越来越广阔。他没有再追问爸爸的消息,只是更加认真地过着每一天,仿佛在用自己踏实成长的每一步,默默回应着远方那份无声的牵挂与期盼。那份来自远方的、残缺的“收到”,如同寒夜里的一星火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母子二人心中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温暖。等待,在每一天具体的、向上的生活中,被赋予了更沉静、更有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