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天,娃娃的脸。几天晴暖后,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不期而至,带着凉意的雨丝连续下了两三天,将世界洗刷得清新湿润。校园里刚冒出头的小草绿得发亮,光秃的枝桠上,芽苞似乎一夜之间就鼓胀了许多。
自然课的“红豆观察”仍在继续。季晨熙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依旧是雷打不动地蹲在教室后面的观察角,用楚颜给他买的小小塑料尺,仔细测量他那几株红豆苗的高度。最初破土而出的胚根已经长成了白色的细茎,顶端的豆瓣微微张开,露出了里面嫩黄的叶芽。
“周小雨,快看!我的3号苗又长高了两毫米!”季晨熙压低声音,兴奋地指着测量尺上的刻度,招呼同桌过来看。他那个星空封面的观察日记本上,已经画满了生长折线图,每天的数据都被他工整地标注在对应的日期下。
“哇,真的哎!我的含羞草才刚冒了个小尖尖。”周小雨羡慕地说。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速度,”季晨熙像个小专家似的解释,这是张老师上课时说过的话,“急不来的。你看,只要每天在长,哪怕只长一毫米,积累起来就很高了。”
说着,他翻开日记本的前几页,指着最初几天“无明显变化”的记录,又对比现在画出的那条缓慢但持续向上的曲线,小脸上露出了悟的神情:“看,刚开始好几天都没动静,后来就慢慢快了。成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这场持续的春雨,似乎也给观察带来了新的课题。靠近窗台摆放的托盘,接到的雨水稍多,豆苗似乎长得更快些;而离窗户远一点的,生长速度就稍慢。季晨熙发现了这个细微差别,在日记的“我的发现”一栏里郑重写下:“靠近窗户的豆苗长得快,可能和雨水、阳光都有关。” 他甚至尝试着用滴管给长得慢的那几株稍微多补充一点水,想看看会不会有变化。
这种基于观察和简单对比的“实验”,让他对自然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豆苗长高了”这个结果,而是开始好奇“为什么会长高”、“哪些因素会影响它”。他将尺子视为探索世界的工具,将数据视为解开谜题的线索。
周五的自然课,张老师果然讲到了“植物的生长条件”——水分、阳光、温度、土壤。当张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讲解这些因素如何协同作用时,季晨熙听得格外专注,不时低头看看自己日记本上的记录,眼神亮晶晶的,仿佛自己那些零碎的发现,突然被一条清晰的线串了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知识。
放学回家的路上,雨暂时停了,空气清新。季晨熙穿着小雨靴,故意踩过浅浅的水洼,溅起细小的水花。他忽然对牵着他手的楚颜说:“妈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哦?什么秘密?”楚颜低头看他。
“就是……成长是可以被‘测量’的。”季晨熙仰起小脸,很认真地说,“像我的豆苗,每天用尺子量,就知道它长了多少。看不到的时候,它也在偷偷长。”
楚颜心中一动,柔声问:“那宝贝觉得,你自己的成长,能用什么‘尺子’来量吗?”
季晨熙歪着头想了想,掰着手指头数:“嗯……可以用认识的新字当尺子,用跳绳的个数当尺子,用……用帮王奶奶洗碗的次数当尺子!还有,用……用想爸爸的时候,没有哭鼻子的次数当尺子!”他说到最后,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楚颜被儿子天真又充满哲理的话逗笑了,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她用力握紧儿子的小手:“宝贝说得太对了!成长有很多把‘尺子’。有的尺子能量出身高,有的尺子能量出知识,还有的尺子,能量出这里——”她轻轻点了点儿子的胸口,“变得有多坚强,多懂事。”
这天晚上,季晨熙在观察日记上,不仅记录了豆苗的数据,还画了一把长长的、标着刻度的尺子。尺子旁边,他画了几个向上的箭头,分别标注着:“认识的字”、“跳的绳”、“做的家务”、“学会的新本领”。在尺子的最顶端,他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
他在旁边写道:
**【张老师说,成长需要条件。我的豆苗需要水、阳光和温暖。】_
**【我的成长,也需要条件:妈妈的爱,老师的知识,还有我自己的努力。】
**【成长很慢,像春雨,一点点下,地才会湿透。】
**【但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像豆苗长高一毫米,时间长了,就会很厉害!】
【我要用好我的“成长尺”,每天量一量,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棒一点。】
写完日记,窗外又响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声。季晨熙躺在床上,听着这滋润万物的声音,心里格外平静。他不再焦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而是专注于如何过好眼前的每一天,如何让自己像春雨中的豆苗一样,悄无声息却实实在在地积累着成长的刻度。那枚贴身珍藏的“平安方向牌”,此刻仿佛也化作了一把无形的“心尺”,提醒他丈量自己的进步,也丈量着那份在时光沉淀中愈发厚重的思念与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