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阳光变得温和,透过教室的窗户,在崭新的课本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二年级的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课程比一年级加深了,增加了英语口语和简单的计算机入门。季晨熙适应得很快,他上课专注,作业工整,成绩稳定地位列前茅。但在这种平静的表面下,一种新的、细微的变化正在他身上发生。
周四下午的体育课,是新学期第一次队列训练。体育老师吹着哨子,要求二(一)班按身高重新整队。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移动着,寻找自己的新位置。季晨熙按照指令,站到了男生队伍的第三排中间。
“立正!稍息!”老师洪亮的口令在操场上回荡,“从今天起,这就是我们班的基本队形!以后集体活动、出操,都要记住自己的位置,快速整队,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孩子们参差不齐地回答。
季晨熙站得笔直,目光平视前方,是前排同学的后脑勺。体育课的内容是练习原地转法和报数。当老师喊“向右看齐”时,季晨熙和同学们一起,小碎步移动,调整间距,用眼角余光标齐排面。一切都很正常。
直到老师下达“报数!”的口令。
“一!”
“二!”
“三!”
清脆的童声依次响起。
轮到季晨熙了,他深吸一口气,清晰地喊出:“四!”
他后面的男生紧接着喊:“五!”
声音落下,队列短暂安静,等待老师下一步指令。就在这片刻的寂静中,季晨熙的眼角余光,不经意地扫过自己身体的右侧。按照队形,那里应该站着一个同学,与他肩并肩。但现在,那里是空的——只有阳光照射下,他自己被拉长的、孤零零的影子。
一瞬间,一种极其突兀的、冰冷的“空缺感”攫住了他。那个位置,应该是爸爸上次参加学校“亲子运动会”时,在家长接力跑项目中站的位置。那天,爸爸穿着便装,笑着揉乱他的头发,说:“儿子,看爸爸给你拿个第一!” 然后像一阵风一样冲了出去……
“季晨熙!注意力集中!”体育老师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他猛地回过神,发现同学们已经开始做热身运动了,只有他还僵在原地。他脸一热,赶紧跟上动作,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接下来的整节课,那种“空缺感”如影随形。做广播体操时,他感觉到右手侧空荡荡的风;自由活动踢毽子时,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爸一起玩抛接球,笑声阵阵;甚至当老师让大家两人一组练习抛接沙包时,他都下意识地先朝右边看了一眼,然后才默默地和旁边落单的李小虎组了队。
放学路上,季晨熙比平时更沉默。楚颜察觉到了他的异常,轻声问:“宝贝,今天体育课不开心吗?”
季晨熙摇摇头,踢着路上的小石子,过了好一会儿,才闷闷地说:“妈妈,今天站队……我右边没有人。”
楚颜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她握紧儿子的手,没有说什么安慰的话,只是用力地、紧紧地握了一下。
回到家,季晨熙没有立刻写作业。他走到客厅墙角,那里挂着一张放大的“亲子运动会”合影。照片上,爸爸笑得一脸灿烂,汗水浸湿了额发,一手揽着楚颜,一手将他高高抱起,他手里攥着爸爸赢来的卡通贴纸,笑得眼睛眯成缝。爸爸的身影,恰好填补了此刻他心中那个冰冷的空缺。
晚上睡觉前,季晨熙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了一幅简单的画:一排整齐列队的小人,但其中一个矮小些的小人右边,空出了一个位置,用淡淡的阴影表示。在那个空缺里,他画了一个高大的、虚线勾勒的透明身影,守护在旁边。在画的下面,他写道:
**【今天体育课站队,我右边是空的。】_
**【以前,那里站着爸爸。】
**【有点不习惯,心里空空的。】
**【但我知道,爸爸不是真的不在了。】
**【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站在我身边,看着我。】
【当我站直的时候,爸爸就在我心里,和我一起立正。】
写完后,他放下笔,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安静的夜景。他挺直小小的脊背,对着玻璃中自己的倒影,轻声地、却异常清晰地说:“爸爸,你看,我站得直吗?” 玻璃中的影子,仿佛和记忆中那个高大身影重叠在了一起。
那一刻,季晨熙明白,有些空缺永远无法被填补,但爱和记忆,会化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站在那个空缺的位置上,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队列里那个空位,从此以后,将被一种沉默的守护和一份沉重的骄傲所占据。夜风吹动窗帘,孩子的心中,关于“存在”与“缺席”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