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东海大学的林荫道上洒下斑驳的光点。新学期伊始,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热闹气息。而在三教一楼那间最大的阶梯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团招新宣讲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好奇的目光。
黑板上,是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孙子兵法研习社”。站在讲台前的,正是刚刚受聘为历史系客座教授的林越。他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求知欲的年轻面孔,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多年前在图书馆初次触摸那本泛黄兵书的自己。
“同学们,我们成立这个社团,目的不是教大家如何‘打仗’,或者钻研什么‘权谋术’。”林越的声音平和而清晰,透过麦克风传遍教室的每个角落,“我们想要探寻的,是蕴藏在这部两千五百年前典籍中的智慧,一种关于竞争与合作的智慧,一种关于如何战略性地规划人生、化解冲突的智慧。”
他轻轻点击鼠标,投影幕布上出现了《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经典语句:“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看这句话,”林越微笑道,“孙武在那么久远的年代就告诉我们,最高明的胜利,不是通过惨烈的对抗得来,而是通过周全的谋划、优势的建立,最终不经过直接冲突就达成目标。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社团工作、项目竞赛,还是未来的职场规划,难道没有启示吗?”
台下有学生举手提问:“林教授,听起来很厉害,但会不会太抽象了?我们怎么具体去学呢?”
“好问题!”林越赞许地点点头,“我们的社团活动,绝不会是照本宣科。我给大家预告一下——”他切换ppt,画面变成了几项充满趣味的活动计划。
“第一,兵书研读+实战推演。我们会分组精读《孙子兵法》的各个篇章,但不仅仅是读,我们会结合经典战例,比如大家可能听过的柏举之战,进行沙盘推演。我会分享一些……嗯,非常独到的细节。”林越的脑海中闪过与孙武在穹窿山茅屋中反复推演的场景,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怀念笑容。
“第二,遗迹寻访,实地感悟。学期中,我们会组织前往苏州的穹窿山、孙武纪念园等地。站在当年兵圣可能走过的地方,触摸那段历史,大家的感受会截然不同。”
“第三,也是我最看重的,‘兵法实践’工作坊。”林越提高了声调,“我们将把兵法的思想,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真实的问题。”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学校即将举办校园文化节,各个社团都在争夺最佳展位和活动时间,资源紧张,很容易产生矛盾。我们能不能运用‘围魏救赵’的思路?不去正面争夺最热门的场地,而是通过策划一个别出心裁、吸引力十足的活动,在其他区域营造新的热点,从而化解核心区域的争夺压力?”
又比如,“社团要发展壮大,‘以迂为直’或许是个好策略。不直接追求成员数量的快速增长,而是先扎实做好内部建设,打造几个精品活动,形成口碑效应。这样,吸引来的志同道合者会更稳定,社团的发展基础也更牢固。”
这些贴近校园生活的生动比喻,立刻引起了台下学生的浓厚兴趣。窃窃私语声和会意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招新宣讲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短短一周,研习社就收到了超过百份报名表。林越和几位核心骨干精心筛选,最终确定了三十多名首批成员。他们中有痴迷古代军事史的历史系学霸,有喜欢策略类游戏的工科男,有对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充满好奇的经管院学生,甚至还有几位文静但对东方智慧深感着迷的女生。
社团的第一次活动,主题是“始计篇:道、天、地、将、法”。林越没有枯燥地解释这“五事”,而是设计了一个情景模拟:
“假设我们研习社要承办全校性的‘春秋风云’历史模拟大赛,我们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他引导着学生们。
“ ‘道’,就是我们的举办宗旨是否正面,能否得到学校、同学们的支持?”
“ ‘天’,‘地’,就是时机和环境,选择在学期中哪个阶段举办?场地设在哪儿最合适?”
“ ‘将’,就是我们团队的人员分工,谁负责策划,谁负责宣传,谁有领导力能协调各方?”
“ ‘法’,就是规章制度,比赛的规则是否公平清晰?内部的工作流程是否高效?”
同学们热烈讨论,逐渐发现,这古老的“五事”框架,竟然如此有效地涵盖了一个项目策划的核心要素。一位叫陈浩的物理系男生恍然大悟:“我以前组织活动总丢三落四,原来孙武早就给了我们一个万能检查清单!”
随着活动的深入,林越带来的“独到细节”更是让成员们大开眼界。讲到“兵者诡道”时,他会描述孙武在柏举之战前,如何细致到令人惊叹地观察楚军阵营的炊烟数量和时间来判断其士气与戒备状态。讲到“治众如治寡”时,他会分享孙武在吴军训练中,如何通过简单的旗帜和金鼓信号,实现庞大军队的如臂使指。
“林教授,您讲的这些细节,好像历史书上都没有啊?感觉您就像亲眼见过一样!”有成员好奇地问。
林越摩挲着手中那本随身携带的、已经有些磨损的笔记,眼中掠过一丝深邃的光芒,微笑道:“或许,是因为我和这位古老的兵圣,有过一段特别的缘分吧。”他没有过多解释,但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让成员们对兵法的兴趣愈发浓厚。
社团活动很快从室内走向了室外。在一个周末,林越带着成员们来到市郊一座适合徒步的山地公园。他没有直接宣布任务,而是将成员分成“吴军”和“楚军”,给了“吴军”一份简略的地图,要求他们根据“以迂为直”“攻其无备”的原则,选择一条能最快到达山顶“郢都”的路线并实现“突袭”。而“楚军”则负责防守和警戒。
活动中,“吴军”小组没有走常规的大路,而是根据地图指引,找到一条鲜为人知的小径,虽然一开始看起来绕了远,但避开了“楚军”的主要布防点,最终成功登顶。“看,这就是‘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林越在现场点评道,“有时候,看似最直接的路,反而障碍最多。而看似绕远的路,因为选择了对手的薄弱环节,反而能更快达成目标。”
这次户外实践让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切身的体验。成员们气喘吁吁地坐在山顶,望着脚下的风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
学期过半,“孙子兵法研习社”已然成为东海大学最炙手可热的社团之一。不仅是因为林越的名气,更是因为成员们切实感受到了智慧带来的力量。他们开始自觉地将兵法思维运用到学习、生活和社团管理中。
当学生会因活动场地分配问题争执不下时,研习社的成员尝试用“伐交”的策略,主动与其他几个中型社团沟通,联合提出一个更合理的分配方案,最终化解了矛盾。当社团内部对发展重点产生分歧时,他们学习“九变”的灵活思维,不再非此即彼,而是制定了兼顾短期展示和长期培育的弹性计划。
看着社团活动室里热烈讨论的年轻面孔,看着他们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的兵法心得和结合现实的思考,林越欣慰地笑了。他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
他想起了穹窿山的茅屋,想起了孙武在定稿兵书时那充满期许的眼神。“先生,”他在心中默念,“您看到了吗?您的智慧,并没有被时光尘封。它正在这些年轻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星星之火,必会代代相传,照亮更多人的道路。”
薪火相传,或许这就是他穿越千年时空,所肩负的最重要的使命。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请【点赞】,在评论区【留言】,或是【转发】给最懂你的那个人。你的每一个互动,都是这个故事继续生长的光。点击【送礼】,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