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清晨,阳光正好。
王一然开着他那辆沉稳的黑色越野车,载着苏晚和陈静,驶向了城西的老城区。
车子在一条狭窄的巷弄里停下,眼前是一栋栋充满了岁月痕迹的红砖居民楼。“孤岛老人”的家,就在其中一栋的顶楼——六楼。
没有电梯。
当三人气喘吁吁地爬上六楼时,才真正切身体会到了“孤岛”二字的重量。对于一个患有关节炎的老人来说,这六层楼,无异于天堑。
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瘦削的老人。他姓周,就是申请书里的周爷爷。他看到王一然时,眼神里明显带着一丝敬畏和拘谨,但在看到苏晚和陈静两个年轻女孩时,又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快,快请进,家里乱,别嫌弃。”周爷爷热情地招呼着。
房子不大,约莫五十平米,一室一厅的格局。屋里的陈设很简单,甚至可以说简陋,但收拾得还算干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油和旧时光混合的味道。
王一然首先亮明了身份,并说明了来意。他没有穿警服,言谈举止间,也刻意隐去了警察的身份,只说是社区的协调员,这让周爷爷放松了不少。
陈静则拿出了她的平板电脑和测量工具,开始对整个屋子进行专业的勘测和记录。
苏晚的目光,则在屋子里细细地打量着。她关注的,是这个空间里,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影响着老人生活的“气”。
问题,比她想象的还要严重。
首先,采光极差。唯一的阳台被一些捡拾回来的杂物堆满了一半,导致本就不大的客厅更显阴暗潮湿。老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身体,尤其是骨骼,是极大的负担。
其次,卫生间的安全隐患巨大。地面湿滑,没有扶手,老式的蹲便器对关节炎患者来说,每一次使用都是一种折磨。
厨房的线路已经老化,插座摇摇欲坠,灶台也低矮得不合常理。
“周爷爷,您平时,是不是很少出门?”苏晚走到阳台,看着那些杂物,轻声问道。
“唉,是啊。”周爷爷叹了口气,无奈地指了指自己的膝盖,“这腿不行了,下一次楼,要歇半天。买一次菜,得吃一个星期。所以啊,平时就在家待着,看看报纸,听听收音机。”
他眼中闪过一丝落寞。对于一个曾经也热爱生活的老人而言,这栋没有电梯的六楼,就是一座日复一日,消磨着他生命活力的囚笼。
陈静很快就完成了勘测,她把初步的设计思路,在平板上展示给了大家看。
“周爷爷,您看,我们计划这样改造。”陈静的声音专业而温柔,“首先,阳台的杂物我们会帮您清理掉,换上轻便的储物架,把空间腾出来。这样阳光就能照进来了。”
“然后是卫生间,我们打算把蹲便器改成坐便器,在墙上加装安全扶手,地上也铺上防滑垫。淋浴区会给您加一个折叠的洗澡椅。”
“厨房的线路全部更换,灶台和橱柜的高度,会根据您的身高重新定制。卧室里,我们会在床边也装一个扶手,方便您起夜。”
陈静的方案,细致入微,几乎考虑到了老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周爷爷听得眼眶都红了,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些……这些都要花不少钱吧?”他搓着手,局促不安地问。
“您放心。”王一然适时地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我们这个‘微光计划’是公益性质的,所有的设计和大部分施工费用,都由我们的基金承担。社区那边,也为您申请了一部分老旧小区改造的补贴。您自己,不需要花一分钱。”
“这……这怎么好意思……”周爷爷激动得站了起来,对着三人连连作揖。
苏晚连忙扶住他,柔声说:“周爷爷,您别这样。我们只是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过,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听?”
“听,听!大师您说!”周爷爷对苏晚,有着一种天然的信赖。
苏晚指了指客厅正对门口的那面墙,那里空空如也,墙皮有些剥落。
“等房子改造好了,我建议您在这面墙上,挂上一副画。”苏晚微笑着说,“最好是那种日出的风景画,或者金色的麦田图。这种画,充满了生机和希望,在风水上,叫做‘开门见喜’,也叫‘旭日东升’。每天一开门,看到的就是光明和朝气,能很好地提升整个家的气场,对您的心情和健康,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这个建议,为冰冷的设计方案,注入了一丝温暖的人文关怀。
接下来的两周,改造工程正式启动。王一然负责统筹协调,联系施工队,对接社区。陈静全程监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按照设计图来执行。苏晚则在关键的节点,比如线路铺设、家具摆放时,到现场给出风水上的建议。
他们三个人,像三个配合默契的齿轮,共同推动着这个小小的项目,稳步向前。
两周后的一个下午,当周爷爷被重新接回自己的家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屋子还是那个屋子,但一切又都截然不同了。
明亮的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洒在地板上,整个客厅都亮堂堂的。阳台的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盆生机勃勃的绿植。卫生间和厨房变得安全、便捷而现代。卧室的床边,多了一盏温暖的夜灯和触手可及的扶手。
而客厅那面新粉刷的墙上,正挂着一副苏晚特意挑选的,描绘着金色麦浪的油画。那饱满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仿佛能闻到丰收的香气。
周爷爷站在客厅中央,眼泪再也忍不住,顺着脸上的皱纹,无声地滑落。
他走上前,颤抖着抚摸着墙上的扶手,试着在淋浴凳上坐下,又打开了厨房崭新的水龙头。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到一种被尊重、被关怀的温暖。
这不是简单的房屋改造,这是对他晚年生活尊严的修复。
“谢谢……谢谢你们……”他转过身,对着苏清、王一然和陈静,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一刻,苏晚觉得,自己心中那名为“微光”的种子,终于,透出土壤,绽放出了第一缕,真实而温暖的光芒。这光芒,照亮了老人的家,也照亮了她自己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