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什出任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顾问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特定的圈层内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涟漪。威尼斯双年展,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被誉为“艺术界奥林匹克”的盛会,其主题展的策展团队名单,向来是全球艺术风向最敏感的晴雨表。罗什的入选,尤其是以其一贯扞卫“纯粹绘画性”和传统艺术价值的立场,在这个技术融合艺术日益成为显学的时代,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微妙的、甚至是刻意的保守信号。
林晚星和江辰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这条信息。彼时,他们刚结束塞纳河畔那短暂的宁静漫步,正沿着石阶走向上方的街道。暮色四合,巴黎的灯火次第亮起,但两人之间的氛围已从片刻的温馨骤然转为高度警觉。
“这是一个平台,一个放大器。”回到安全屋,江辰立刻调出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年数据和罗什的近期学术活动轨迹,进行交叉分析,“双年展的关注度和媒体覆盖率是顶级的。罗什选择在这个时间点高调现身,绝非偶然。他很可能计划利用这个舞台,系统性地阐述他的批判理论,将‘星火之窗’和你所代表的探索,塑造为一种需要被警惕和纠正的‘歧路’。”
林晚星凝视着屏幕上罗什那张带着学者式矜持与自信的照片,心中并无太多波澜,反而有一种“终于来了”的尘埃落定感。理念的战争,从来都比真刀真枪的对抗更加漫长而折磨人,因为它直接攻击的是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根基。
“他有权表达他的观点。”林晚星的声音平静,“双年展也理应容纳不同的声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回应。”
逃避或无视是行不通的。罗什的声音将通过双年展这个巨型扩音器传遍世界,如果她不作出同等量级的回应,那么在许多人眼中,便等同于默认或理亏。她必须也登上那个舞台,不是去争吵,而是用更强大的作品和更清晰的理念,去证明自身道路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就在林晚星开始严肃思考如何应对威尼斯双年展的挑战时,一个出乎意料的邀请,通过玛格丽特基金会的渠道,送到了她的面前。
发出邀请的,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另一位策展顾问,意大利籍的着名策展人埃琳娜·科斯塔。科斯塔女士以其对非西方视角和跨学科实验艺术的推崇而闻名,与罗什的学术立场几乎针锋相对。她在邀请函中写道,她一直在密切关注林晚星的创作,从《深空低语》到《引力场》,尤其是近期《安魂曲》系列所展现出的内省与超越,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正式邀请林晚星,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并希望她能呈现一个足以代表其当前艺术思考巅峰的、专门为双年展创作的新作品。
机遇与挑战,如同双生子般同时降临。这意味着,林晚星将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罗什可能发起的批判,而是获得了在同一个顶级平台上,与对方进行正面“对话”的权利。这无疑是将理念之争推向白热化的最佳(也可能是最危险)的战场。
“接受它。”江辰在评估了所有潜在风险(包括安全层面和舆论层面)后,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这是最有效的防御,也是最好的进攻。在对方的优势战场击败他,才能彻底瓦解其话语权。”
林晚星几乎没有犹豫。她回复科斯塔女士,接受了邀请。她知道,这将是自巴黎个展那场“猩红斜杠”的戏剧性之夜后,她面临的又一次大考,其重要性甚至远超从前。这一次,她不能仅靠瞬间的爆发力,需要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足够思想深度和视觉震撼力的、完整的艺术陈述。
目标确定,林晚星立刻进入了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她谢绝了一切不必要的社交和访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新作品的过程中。这一次,她不再仅仅面对画布,而是将整个创作过程,视为一次综合性的“项目”来规划。
新作品的核心,自然延续了她近期最关注的议题——《废墟上的星图》所探讨的,于创伤与混沌中重建秩序与意义的可能性。但她不满足于仅仅在画布上呈现。威尼斯的舞台是独特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充满历史层叠感的巨大“废墟”与“星图”。她希望她的作品能与这座城市产生对话。
她向科斯塔女士和双年展组委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展出方案:她希望租用位于威尼斯边缘地带、一个废弃的小型船坞(Laguna Vecchia),将其改造为临时的展出空间。这个船坞本身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衰败美学,斑驳的墙面、生锈的金属结构、潮湿的空气、以及透过破损屋顶照射下来的、变幻莫测的天光,都将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
在这个空间里,她计划不再悬挂传统的画作。而是将《废墟上的星图》系列的核心视觉元素——那些混沌的基底与纤细的秩序线条——进行解构与重构。她打算使用多种媒介:巨大的、印有《痕》系列肌理的亚麻布幕帘,将从高处垂落,随风轻微摆动;利用投影技术,将《安魂曲》中的星图线条投射在斑驳的墙面和水面上,随着威尼斯潮汐的涨落和光线的变化而流动、变形;甚至,她还想引入声音元素,采集船坞周围的水声、风声、以及远处城市的噪音,经过“混沌引擎”的算法处理后,生成一段与环境共鸣的、低沉的“空间音景”。
她要创造的,不是一个被观看的“物体”,而是一个可以走入其中、被其包围和感知的“场域”。这个场域,既是对威尼斯这座永恒与衰败共存之城的隐喻,也是对她自身艺术理念乃至人类当下处境的象征——我们都在各种可见与不可见的“废墟”上,试图绘制属于自己的、通向未来的“星图”。
这个方案极具野心,执行难度极高,也对双年展传统的展览模式构成了挑战。但科斯塔女士在详细了解了林晚星的构思后,表现出极大的兴奋和支持,她动用其影响力,全力推动这个方案的通过。
就在林晚星为威尼斯双年展全力冲刺时,江辰那边的“捕网”行动也进入了最关键的收网阶段。
通过对“逆向火焰”行动捕获数据的持续深度挖掘,以及对其余几个“海蛇”网络边缘节点的持续施压和监控,江辰的团队成功定位了“影”用于指挥其核心行动的、一个极其隐蔽的虚拟私人服务器。这个服务器采用了最顶级的加密和反追踪技术,并且设置了多重自毁陷阱。
强攻风险极大。江辰决定采取一种更狡猾的策略。他不再试图破解服务器,而是利用之前渗透时掌握的少数几个“海蛇”中层成员的认证信息,伪装成内部指令,向该服务器发送了一条经过精心伪装的“状态查询”和“数据备份”请求。这条请求本身无害,但其反馈机制中,存在一个微小的、可以被利用的日志记录漏洞。
如同等待猎物触碰蛛网的蜘蛛,江辰布下的陷阱静静等待着。几天后,当“影”或者其助手例行检查服务器状态时,触发了这个请求。虽然对方立刻察觉异常并切断了连接,但那短暂的数据交换窗口,已经足够江辰的团队捕获到一组加密的、但包含了真实Ip地址(经过多次跳转,但跳转链条被记录)和部分通讯元数据的“指纹”。
这组“指纹”,成为了撬开“影”真实身份的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砖。顺着这条线索,结合之前所有关于罗什、东南亚财团以及各种非法资金流向的关联信息,江辰调动了星宸科技几乎所有的计算资源,以及w通过特殊渠道提供的部分情报支持,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据风暴计算。
七十二小时后,当黎明的曙光再次照进安全屋时,超级计算机给出了一个概率高达94.7%的匹配结果。
屏幕上,一个名字,连同其公开的、经过精心修饰的履历和社交网络,清晰地显示出来。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林晚星和江辰真正看到这个名字时,依旧感到了强烈的冲击。那是一个他们从未直接接触,但其影响力却无处不在,甚至一度被视为某种“潜在盟友”或至少是“中立者”的名字。它隐藏在层层迷雾之后,其公开形象与“影”的所作所为,形成了近乎荒诞的、令人胆寒的反差。
“影”的身份,终于浮出水面。
江辰立刻启动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和应对程序。所有知情人员被限制接触后续信息,相关数据被多重加密封存。他知道,揭开这张底牌的时刻,必须万分谨慎,需要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而现在,显然还不是时候。打草惊蛇,可能会导致之前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他看向林晚星,眼神凝重:“我们知道了他是谁。但现在,我们需要等待。威尼斯,或许是一个契机。”
林晚星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她明白,威尼斯的舞台,已经不仅仅关乎艺术的理念之争,更可能成为最终对决的导火索。她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风暴的中心,正在向那座水城转移。而她和江辰,已经站在了风眼之中,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