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谁不会?”
周炽首先嗤之以鼻,“还五年破解疾病密码?”
“他当是猜谜语呢!我们的电网仿真、水利调度,可是实打实能看见效果的!”
陈知行快速浏览着项目简介,眉头越皱越紧:
“目标设定过于激进,技术路线依赖大量尚未成熟的海外最新技术,关键设备也需全部进口。
风险极高,且短期内难以看到实际效益。”
李泽川直接冷笑:
“画大饼谁不会?不就是看准了现在上面重视【前沿】和【国际对标】嘛!
拿着老百姓的血汗钱去追那些镜花水月的东西?”
苏想没有说话,她仔细看着方启明报告中那些华丽而空洞的辞藻。
对比着团队之前整理的、关于模型在电网安全、交通优化、甚至这次帮助港商解决产线问题中实实在在产生的价值,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同伴,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们不能坐等评审。
既然鼓励竞争,我们就应该主动出击,亮出我们的价值和优势。”
三人同时看向她。
“方教授的项目,志向远大,但如同建造空中楼阁。”
苏想继续分析,思路清晰,“而我们的863项目,可能没有那么多华丽的名词,但我们是脚踏实地,为国家构建【智能决策】的神经网络。
电网安全、交通命脉、工业产能,哪一项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我们的模型每一次优化,都可能转化为避免一次大停电、缓解一场交通瘫痪、提升一条生产线效率的实际效益!”
她拿起团队之前积累的一系列应用案例报告:
“这些,就是我们的底气!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否定他的项目,而是要用更扎实、更紧迫的【现在进行时】,去对比他那遥不可及的【未来完成时】!”
陈知行眼中闪过激赏,立刻接上:
“没错。我们需要准备一份更精炼、更具冲击力的陈述材料,重点突出我们已取得的成果、明确的应用前景,以及未来一年切实可行的攻关目标和预期效益。
预算申请要更加精准,每一分钱都要有明确的用途和产出规划。”
周炽摩拳擦掌:
“对!
把咱们帮顾延舟修机器的事儿也写上!
这可是真金白银换来的认可!”
李泽川咧嘴一笑,露出森白的牙齿:
“打架要主动!小爷我喜欢!
这事儿,光在报告上较劲不够,得让能拍板的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北斗团队】第一次不再是被动地应对挑战,而是决定主动亮剑,争夺属于他们的资源和未来!
说干就干!
团队立刻进行了分工。
陈知行负责统领全局,将团队过去一年的核心成果——
从理论框架突破、混合系统建模,到电网仿真、经济预警原型,乃至工业诊断案例——
梳理成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和应用价值链条。
他用极其严谨的逻辑,论证了团队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紧迫性。
周炽负责将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和演示动画,重点展现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率提升。
他甚至还模拟了一段如果采用他们的模型优化首都早高峰交通,可能带来的时间节约和能耗下降数据,效果震撼。
苏想则发挥她数据处理的特长,将所有的应用案例效益进行量化评估。
避免了停电范围相当于多少个县、提升的工厂良品率价值多少外汇、优化的交通流量相当于新建了多少条道路……
她用冰冷的数据,编织出了一幅充满热度的价值画卷。
李泽川的任务最“特殊”!
他动用了所有的人脉资源!
不仅确保了团队的报告能直达863计划核心专家组每一位成员手中,还“巧合”地安排了几位关注实际效益的部委领导,
在非正式场合“偶然”听到了关于北大这个务实团队的一些“趣闻”和“实绩”。
比如那个“用数学模型帮港商抓到电压凹陷”的故事,就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让人印象深刻。
在最终提交报告的前一天,苏想抱着一摞刚刚打印出来的最终版材料,从系办公楼出来,准备送回机房做最后检查。
在走廊拐角处,她与一行人迎面相遇。
为首的是一位气质干练、穿着藏蓝色西装套裙的中年女性,正是她之前有过一面之缘的“沈工”。
她步伐很快,眼神专注,身边跟着的几位男性研究员依旧是一副恭敬聆听的姿态。
“沈工,方启明教授那边追加预算的申请,论证会安排在周四下午……”
一位助理模样的年轻人低声汇报着。
“沈工”脚步未停,声音不高却清晰:
“知道了。告诉他们,我会准时参加。
重点是让他们说清楚,那笔巨额设备进口外汇,除了堆砌参数,到底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她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务实和犀利。
两拨人擦肩而过。“沈工”的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苏想抱着的、封面上印着“863计划【北斗团队】年度总结与预算申请”的厚厚材料,脚步没有丝毫停顿,径直离去。
苏想却心中一动。
这位“沈工”似乎对方启明那种宏大叙事并不感冒,反而更关注“具体问题”。
这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她回到机房,将材料交给陈知行,顺便提了一句走廊里的偶遇。
陈知行闻言,整理材料的手指微微一顿,抬眼看了苏想一下,眼神有些复杂,但什么也没说,只是淡淡“嗯”了一声。
李泽川则挑了挑眉,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
决战,就在明天的预算论证会上。
863计划年度预算论证会的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长长的会议桌一端坐着来自各部委、研究院的专家评委,其中就包括那位“沈工”(桌上名牌显示:沈婕,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
她神色平静,翻阅着手中的材料,看不出喜怒。
方启明的团队首先进行陈述。
他依旧是那副胸有成竹的学者风范,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伟大意义!
展示了大量精美的、关于dNA双螺旋、蛋白质结构的彩色幻灯片(在86年极为罕见),引用了众多国际顶级期刊的最新成果。
他的陈述,充满了“国际领先”、“开创性”、“诺贝尔奖级”等字眼,听起来确实激动人心。
“……因此,我们必须抢占这片未来的科技制高点!
这笔预算,不仅仅是经费,更是通往未来生物科技强国的门票!”
方启明以一句充满煽动力的话结束陈述,自信地看向评委。
几位比较看重前沿探索的专家微微颔首,显然被打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