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秘书并不叫这名字,但他心里总惦记着检察院那位始终搭不上话的林华华,索性就给小秘书改了这个名字。
小姑娘也不在意,只要能赚钱,说不定还能当上老板娘,叫什么无所谓。
郑乾最享受的,便是她在他身下求饶的模样,那才是他最满足的时刻。
杨志一行人纪律严明,两人守在门口,两人在走廊巡视。
他们腰间都有轻微隆起,虽用外套遮掩,站立时仍可看出痕迹。
三人进了屋,一人陪杨志坐下,另一人静立一旁,不发一语。
郑乾并不在意,径自拿起茶台上的烟,一一递上——黄鹤楼1916,京州大佬的标配,他出手向来阔绰。
杨志笑眯眯地接过烟,随口问道:
“郑厂长,你们大风厂我早有耳闻,听说之前资不抵债,还闹出些事情。
现在看来经营得不错啊,真是年少有为。”
郑乾一听,脸上立刻显出得意。
虽然他现在的一切多少算是捡来的,但被杨主任这么一说,还是忍不住飘飘然起来。
“杨主任,不是我跟您吹,如今的大风厂,走的是自主品牌路线——自主品牌,您明白吗?”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潮牌的企业,是真正的潮牌!
不再局限于校服或工作服这类传统服饰,而是专为潮流人士提供搭配选择。
在整个汉东地区,我们是首家这样的企业。
过去资不抵债,那是旧大风厂的情况。
如今的大风厂已经完全不同,我们是一家全新的企业。
自从我担任厂长以来,厂子与过去已无任何关联。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从未拖欠过工资。
我们的大风厂,是新型企业的代表之一。
如今我还担任区政协委员,都是自己人!”
此时杨志笑着点头,神情中流露出赞许。
但在他心里,对大风的了解比郑乾所知的更深入。
甚至包括郑乾与银行接洽贷款的初期细节,他都一清二楚。
在国内,只要杨志想查的事,没有查不到的。
这体现了发改部门的强势地位。
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
这个部门的权限也不断扩大。
若不是赵立春说服了他的上级,杨志本不屑于参与这类事务。
面对郑乾这样的年轻人,杨志自然是游刃有余。
“郑厂长,看来是我们多此一举了。
大风厂发展得这么好,我们的帮助恐怕作用有限。
不过没关系,今后有机会再协助你们。
扶持企业发展是我们的职责,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必放在心上,这都是分内之事。”
听到这番话,郑乾顿时着急起来。
他接手大风厂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资金周转?
在银行四处奔走又是为了什么?不也是为了贷款?
这一点,他目标非常清晰。
刚才吹嘘那么多,本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
没料到竟会得到这样的回应,一时语塞。
但他反应很快,立刻接话道:
“杨主任,您可能不太了解。
越是发展关键期,越需要您的支持。
实不相瞒,我目前正在与银行洽谈贷款事宜。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
当下大风厂最缺的就是资金。
但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以工人为重。
工人问题始终是我们的首要考量,其他都可以暂缓。
可厂子要发展,资金确实是当务之急。”
资本确实需要一些,虽然眼下看起来势头正盛。
但真要往前发展,还是需要支持的。
这一点,您应该明白。
不过关于我们的贷款,有一点要说明。
和过去的老厂不同,我们的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杨志点了点头。
他刚才那番话,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往下谈。
毕竟,凡事总得有个由头。
而这个由头,就在大风厂。
“郑厂长,企业需要资金,这很正常。
“不过,我们需要先了解你们的情况。”
郑乾心里咯噔一下。
了解情况?大风厂的底子一查,不就全露馅了吗?
自家什么状况,他最清楚。
现在的工人都是靠着最低工资勉强维持,所谓的年终分红,他本打算拖上一两年,等把大风厂掏空就直接跑路。
现在杨主任提出要了解情况,他难免心虚。
他试探着问道:“杨主任,您说——要是有不方便透露的内容,我可能就不多说了。”
杨志微微一笑,并不在意,只是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郑乾在担心什么,但他并不在意那个。
“我听说你们新厂的地是政府批的,遣散费也是政府垫付的,设备还是原来厂里的。”
“看来你们和当地政府关系挺不错。”
一听这话,郑乾脸上的笑容更明显了。
“杨主任,何止不错,那是相当好!您不知道,这些工人是原来的检察长陈岩石老同志组织改制的,他一直特别关心。”
“上次出事故之后,也是这位老同志亲自帮忙,才有了现在的大风厂。”
“说句实在话,这个厂子是沙瑞金沙书记亲自过问的,李达康书记也全力支持。”
“这块地,还有工人的遣散费,都是达康书记安排的,才有了今天的大风厂。”
“我们的工人,到现在都念着组织的好。”
“所以这一点您不用担心,政府不会为难我们,反而会支持我们。”
“当然,要是有杨主任您的支持,我们厂一定会越来越好。”
此刻的郑乾心中满是自得。
他一向以国企身份自居,又有沙瑞金这块金字招牌撑腰,使得杨主任对大风厂格外重视,也让他手中的筹码更多了几分。
显然,他的目的达到了。
杨志与身旁的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眼中都浮起笑意。
果然没有白来,眼前这人实在是个草包。
只是稍作试探,对方就全盘托出。
这样一来,倒省了他们不少功夫。
想到这里,杨志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他笑着看向郑乾,开口说道:
“郑厂长,您提供的这些信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您可能不太清楚,我们的谈话是必须记录的——当然,内容绝不会外泄。
这只是我们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就像去警察局做笔录一样。”
“现在体制内也不好做,处处都要讲程序。
这份记录,就是我们的工作证明。
我们走访了这么多企业,只有您这儿符合标准。
像您这样做实业的,正是我们需要扶持的对象。”
“您在这份对话记录上签个字,顺便把您和银行联系的项目名单给我,我这边帮您协调。
至于具体的补助事项,后续会有专人跟进。
我们分工如此,还请您理解。”
说完,站在一旁的人便递上一份文件。
谁也没留意到,站在侧边的他一直在实时记录着整个过程。
而此刻的郑乾听闻有这样的好事,丝毫未起疑心,反而笑着点头签字。
交回文件后,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杨主任,后续的补助大概什么时候能办下来啊?”
杨志笑着回答:
“应该不会太久。
具体金额由他们调查后决定,不在我们的权限范围内。
您不用担心,耐心等待就好。
感谢郑厂长的配合,我们就不多打扰了。”
“以后如果需要帮助,我们会再来的。”
说完,他便起身离开。
郑乾连忙上前想送,却被门口的人拦住。
他仍高声喊道:
“杨主任,留下来吃个饭再走吧!”
见杨志一行人头也不回地离去,郑乾不由由衷感叹:
“不愧是上面来的人,连顿饭都不肯吃。”
而此时,走出大风厂的杨志与同行者对视一眼。
“该去找李达康了吧?”
会议结束后,李达康径直回到了市委大院。
这么多年,他早已习惯把单位当成家,是个十足的工作狂人。
当初与欧阳靖尚未离婚时情况还好,如今离了婚,李达康更是直接住在了单位,连家都不回。
如今汉东官场中,谁若是在市委大院工作,旁人听了都要竖起大拇指,十分佩服。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李达康的带动下,整个市委都变得异常“卷”。
书记都吃住在单位,底下的小职员又能说什么?
然而这天,李达康刚踏进办公室,却不由得一愣——里面竟然有人。
他立刻朝着门口的秘书小李发火:
“小李!这是怎么回事?我不在的时候谁让你放人进我办公室?我说过多少遍,不许别人随便进来!你是怎么回事?不想干就滚,连个门都看不住,你还能做什么?”
守在门口的小李一脸委屈。
里面那几位是带着国务院批文来的,身份不一般,他哪敢阻拦?这顿骂简直是飞来横祸,但他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背着屋里的人拼命朝李达康使眼色。
李达康虽然不清楚来人具体身份,但心里已猜出几分——会上刚提到发改部门会派人来。
尽管多少感到不安,他还是决定先声夺人,借骂秘书给屋里的人一个下马威。
训斥完小李,他大步走进办公室,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盯着坐在客座的两人,面无表情地沉默良久,才冷冷开口:
“你们是谁?来干什么的?说句话,不然我叫保安了。”
李达康毫不客气,趁对方身份未明,使劲施压,不直接骂人,却句句带刺,等着对方先犯错。
这时,坐在杨志身边的年轻人忍不住了,张口就说:
“李大人好大的官威啊,知道的您是书记,不知道的……”
话没说完,被杨志一把拦住。